現今社會,一般人想要在存款利息如此低的微利時代,累積到一定程度的財富實屬不易。唯有靠著正確的投資理財並拉長時間,才能讓自己的退休安穩無憂。因此,越早起步開始學習理財是很重要的。
大眾銀行財富管理部副理 林東衡
在古代,人們靠著以物易物,來彼此流通互換所需的物資。但因為交換價值的認定容易出現落差,為求客觀公平,慢慢演變成以貝殼、鐵器、銅器甚至銀器等的計價東西來衡量。直到有標定價值的錢幣或紙鈔的出現,所有的人都可以一目了然,兌換的價值於是達成共識,不易產生糾紛,這就是錢的由來。
金錢的真正價值
既然錢的本質是在「兌換」的概念,所以如果有人一直囤積金錢而不用來兌換以改善他的生活,這樣金錢就喪失了它真正的價值,也讓人變成了錢的奴隸。
如果一個人擁有足夠的金錢可以換得他所有的物質欲望,而且也願意施捨或照顧別人,那他就可稱得上是一個富有之人;反之,如果只是擁有很多的金錢,但卻不懂得改善生活品質,也吝於照顧身邊的人,那他仍是個貧瘠之人。
「節儉」與「吝嗇」僅一線之隔,節儉過度很難不變成吝嗇之人,其間的差別與尺度,見仁見智,光從表面上的行為不易分辨,其關鍵分野則在於心境。嚴律己、寬待人的人,就不會吝嗇;而吝嗇之人也往往比較自私、比較不熱心助人。如果說,廣義的富有涵蓋物質的富有與心靈的富足兩個層面,一個吝嗇的人即使財產很多也往往得不到財富所帶來的滿足。因此,透過捐獻,可以讓更多人因為我們的財富增長而改善生活品質,讓自己往真正的富有人生邁進,也正因為如此,讓我們的心靈跟財富一樣的富有。
理財從小開始
飛行員或是實習醫師都要累積一定的時數與經驗才能成為正駕駛或是主治醫師。理財也一樣,越早開始學習,累積越多的知識與經驗,成功的機會越大。在《富爸爸• 窮爸爸》作者羅勃特• 清崎設計的理財遊戲裡,一個人是否能夠快速的達到財富自由的目的,跟他的出身與月收入無關,而是跟理財智商(Financial Quotient, FQ)有關。一個善於理財的人即使只是個門房,收入極低也一樣可以累積巨大的財富。理財,從直觀的角度來看,就是整理與管理財富。既然要管理,首先要記錄收支的明細,也就是養成記帳的習慣,藉由數據分析可以了解到自己的消費習慣,哪些是不該花而花的錢?自己的財務結構如何?淨資產有多少?負債比有多高?現金流狀況等等,有了這些體認,自然會形成有節制、有計劃的消費習慣。
為了達到提升生活品質的目的,我們需要擁有足夠的金錢,而方法不外乎「開源」與「節流」。要開源就必須努力工作,在學生時期需先累積足夠的知識並建立智能見地,或是努力培養一技之長以取得比較好的競爭力,這樣才有機會賺取比較多的收入;另外,我們也可以用節儉的方式,來加快累積財富的速度。節是節省,儉是簡約,也就是降低物欲並讓所擁有的物資物盡其用、不浪費,久而久之,自然能慢慢累積出財富。
小小大富翁
理財的根本從儲蓄開始。要先有一定的儲蓄,才能藉由種種理財的手段讓錢賺錢,進而達到富裕的目的。
從孩子小時候開始,父母可以送個撲滿給小孩,一方面可以培養其儲蓄的習慣,另一方面小朋友為了讓撲滿的錢變多,可以從中學習並養成節制欲望與消費規劃等好習慣。當小朋友的撲滿累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父母最好可以親自帶小朋友去銀行開戶,並把撲滿的錢存進戶頭,順便藉此機會教育,讓小朋友了解銀行的功能以及錢生錢與利息的概念,從中領會到藉著正確的規劃,財富也可以慢慢增長。
另外,像提款卡、信用卡甚至百貨公司禮券、悠遊卡、ETC(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電子不停車收費)等小額付費機制的運作原理都是機會教育的好教材,可以讓小孩了解到要先有存款,或是建立起一定的信用額度才能領錢,並非刷了就有錢,而造成一味的亂消費。當小孩子越了解這些東西的功能與優缺點、風險與權利義務關係,以及要靠努力與付出才能得到回饋的觀念,就比較能建立起管理金錢的能力。不容易因為一時的興起或是廣告刺激而盲目消費,進而擺脫金錢的束縛與種種的消費陷阱。(取材自2012年3月號《愛家》雜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