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9日 星期六

衝突上的連結

衝突上的連結

如何處理夫妻間的衝突,是能否擁有成功婚姻的關鍵因素之一。處理任何新的問題時,都必須先了解其原委。大部份的衝突都令人侷促不安。我們不希望家醜外揚,於是對爭吵的事噤若寒蟬。但是,我們的沈默傳遞出來的訊息,卻是健康、正常的夫妻並不會爭吵,所有的爭吵都是不好或可恥的。事實上,並非如此。衝突有三項基本通則。

每對夫妻都會衝突

每一對夫妻都會爭吵。部份原因是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對事情抱持不同的看法。我認為,烹飪時應該清理廚房;妲咪卻認為,吃完飯以後再整理廚房。我覺得某些顏色放在一起很調和;妲咪卻強烈反對。我對庭院的景觀有一些計劃,妲咪的計劃卻與我完全不同。這些只是我們不同的冰山一角。每對夫妻都會有歧異,歧異讓生活更加多采多姿,且令人興奮;然而歧異也會促使夫妻間的歧見轉為衝突。衝突正是表達自己的觀點,及了解配偶觀點的機會。

沒有衝突的家庭並不真實。衝突與和好是真正親密關係的保證書。兩個成熟的人試著和睦共處,但是他們都明瞭,性格南轅北轍難免會導致某種程度的衝突。但是,每一個健康的衝突最後都可以解決,使夫妻倆重新和好。最後解決問題的方式可能不如你們所期望的,但是只有被寵壞的小孩才會總是堅持己見。

衝突是正常的

婚姻中的衝突並不一定是觸礁的跡象。衝突是正常,且難免的。長時間在一起的兩個人,終究會有意見不一樣的時候。但是,衝突與吵架不一樣。吵架是負面、批評,且經常帶有殺傷力的。箴言十九章13節教導人:「妻子的爭吵如雨連連滴漏。」。丈夫的爭吵也是一樣。吵架令人身心俱疲;它們耗盡你所有的力氣,且讓你覺得有點瘋狂。吵架經常會循環它們似乎沒有什麼效益。
衝突則會邁向結論,如果處理得夠成熟,衝突反而會讓夫妻比開始衝突時的感覺更好。處理衝突最糟糕的方式是:
逃避
威脅
翻舊帳
責怪
藐視
發脾氣
操縱
拒絕修補關係
試圖吵贏,而不是解決問題

衝突是機會

衝突的價值在於解決困難。但是,在衝突的過程中,有更多效益可以達成。

意見不合是一個機會,使我們可以誠實面對自己的情緒,而沒有受傷或受羞辱的感覺。透過衝突,我們可以更了解配偶的好惡、看重的事和敏感的事,以及他們的信念。衝突可能是令人非常興奮的互動,因為兩人越了解彼此的情況,婚姻關係就會越加親密。

衝突並不一定會使你與配偶分裂;事實上,它反而可能使你們透過更深的了解,而你儂我儂。箴言廿七章17節說:「鐵磨鐵,磨出刃來;朋友相感也是如此。」如果用健康的態度去面對衝突,這樣雙方都會被磨練得更敏銳地體察對方的感受與需求。歧見化解之後,每一個人都要尊重配偶。這樣兩人都會在夫妻關係中有所成長。但是,這種情形唯有在充滿愛、彼此以公平的地位爭吵時,才會發生。(取材自《婚姻,和樂屋》,愛家基金會出版)

不忘當初所愛

不忘當初所愛

當愛情、婚姻遇到困難時,如何不忘當初所愛地度過或堅持下來?保鮮愛情、承諾幸福的方式有哪些?教育部「愛情及婚姻保鮮妙方」簡訊徵文特優者分享他們的「愛的行動」。

當他的第一個傾聽者

和男友愛情長跑11年,深深體認到,感情是一門需要學習的功課。

我們從大學班對到出社會工作,每個階段都有不同考驗,但我們從一次次不同意見中找尋共識,也從生活細節中找到兩人的相處模式,漸漸的,我們的價值觀愈來愈近,默契也愈來愈好。兩個來自不同家庭的人要長時間相處甚至一起生活,應該學習「因為愛」而包容對方的小缺點。我從不覺得夫妻或情侶間會有「不適合」的情況,其實那都只是不夠愛的藉口,而「適合」是需要從生活中去營造的。平時可以藉由約會、通電話,分享生活趣聞或抒發心情,縱使對方抱怨,我們也要當他的第一個垃圾筒。

在相愛的基礎下,用「聽、說、讀、寫」的妙方經營感情,一定能讓兩人的愛情或婚姻的賞味期直到永久!(黃佳華)

承諾用一生去眷戀

我和女朋友是屬於那種冷水泡茶慢慢濃的感情。我們都把彼此放在心上:雨夜裡,路滑,我會打電話告訴她開車要小心;我愛看《Sport》,若有時間她會買一本回來;她會提醒我不要長時間躺在床上看書,對眼睛不好⋯⋯我們以一顆平淡簡約的心感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我們知道雙方都有不完美,我們彼此互相包容:我好強、她遷就;她生氣、我忍耐。

有一種幸福是牽掛,在彼此視線不及的時候,在不知安否的情境,總會讓我牽腸掛肚,「信任、寬容、理解、關懷」也許這就是我們維持愛情保鮮的「四神湯」。 (歐錫霖)

積累的愛實現承諾

結婚將近3年,我和先生之間總是被工作、父母、孩子阻隔。蜜月期似乎只有剛交往的那半年,進入婚姻後,當初的愛人變成家人,因為觀點的大不相同,生活中爭執不斷,只為自己出頭,卻漸漸忽視對方的需要或感受。兩人後來都有共識: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人要離開父母,二人成為一體」,當我因信仰更堅定婚姻的信心後,我們自然而然採取了「愛的行動」來實現堅守婚約的承諾。先生默默為我服務,我則提醒自己多和他談心,相處模式改變,衝突的處理也跟著改善。關係經營所日積月累下來的愛,讓我們不只傾聽對方的心聲,也照顧對方的一切。從「只為自己」轉而「關注對方」,若為對方著想什麼都會多擔待些。(黃昭茵口述/劉純婷整理)

承諾從「同行」開始

在我當兵的時候,初戀女友的父母陸續過世,當時她無法從我得到支持,這段單純的感情於是生變。雖然我預設28歲結婚的計畫無法實現,但我希望走入婚姻的初戀女友,能和另一半互信互重,透過付出、甚至一點點犧牲來經營彼此的關係,畢竟結婚是一輩子的承諾。

現在我對感情雖不抱期待,但如果緣份到了,我會從觀察到的點滴來學習、改進。我想,要維持情感的話,旅行、看電影、聽音樂
⋯⋯做什麼都要在一起。而且我會記下手心間她陪伴的溫暖,告訴她:愛是因為與她同行而更加成長。(李誌文口述/劉純婷整理)(取材自201110月號《愛家》雜誌)

Q:給孩子心靈的家─如何和青少年談談心?

Q:給孩子心靈的家如何和青少年談談心?

A:其實父母仍然是孩子們衷心期盼能談心的對象,只是親子之間似乎總是有一些障礙阻斷了談心的橋樑。如果青少年的父母可以多關心孩子的心情,常常問孩子:「你覺得快樂嗎?」「你喜歡彈鋼琴嗎?」「你有煩惱嗎?」「你壓力很大,是嗎?」給孩子談心的時間,給孩子支持和了解,相信親子之間的心橋是可以通行的。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感慨:「 為什麼孩子不和我說話?問他什麼,他都是隨便敷衍兩句,可是每個月和朋友聊天聊掉好幾千元的手機費!」很多青少年則有一個遺憾:「 為什麼爸爸媽媽不了解我?我好希望我的爸爸媽媽也能聽我說說話,可是他們總是不停地忙碌和罵人!」如果你的家中有青少年,而且你願意聽聽他心中的話,有三件事也許會對你有幫助。

1.
對孩子說的話表達高度興趣

若是孩子主動和你談論學校、補習班或是社團發生的事情,而你正在看報紙或電視,心不在焉地聽,然後對孩子說:「這些事有那麼重要嗎?你的心思都放在交朋友上面,難怪考試考不好。」孩子被你這麼潑了冷水,就算有很多話想說,也會閉口不言。

如果父母懂得把握機會,這時候可以將電視關掉,把報紙放下,看著孩子,專心地聽他說話,適時地回應:「嗯!居然有這種事?太不可思議了,然後呢?」對孩子在意的事表示關心,對孩子有興趣的事同感興趣,親子才有對話和談心的空間。

2.
不批評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孩子的想法當然不比大人成熟,孩子的意見往往不如父母周延,孩子的經驗也沒有家長老練,但是,懂得聆聽孩子心聲的父母,不會批評孩子的想法和感受。「這有什麼大不了的?」「你想得太多了!」「煩惱這些有什麼用?」「你就是愛鑽牛角尖!」沒有一個人喜歡跟批評自己的人談心,即使那個人是我們的父母。

3.
關心孩子的心情過於表現

很多父母關心孩子的功課、房間整理得如何、上網的時間太長、是否吃飽穿暖、花了多少錢、交了哪些朋友
⋯⋯,就是很少關心孩子的心情好不好!許多青少年每天花好幾個鐘頭在電腦前和網友聊天,或是手機打個不停,他們花那麼多時間和金錢都在聊些什麼?討論功課嗎?總統大選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他們常常在處理的是自己的心情啊!談寂寞、論不滿、話欣喜、說哀愁、聊煩惱、講苦痛
⋯⋯,這些對青少年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家,如果有可以談心的人,孩子就不需到外頭尋找;家,如果是可以談心的地方,孩子就不會心繫網路的聊天室。《賞識你的孩子》一書的作者周弘校長說:「孩子不能說出心裡的話,意謂著心靈沒有家。」各位愛孩子的父母親,讓我們一起學習,放下權威、停止一味的責備,關注孩子的心,讓孩子的心靈有個家!(取材自《陪孩子走青春路》,愛家基金會出版)

2011年10月28日 星期五

受苦是與我有益

受苦是與我有益!

119:71 我受苦是與我有益,為要使我學習你的律例。
「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你與我同在」,苦難能縮短我們和神中間的距離;
苦難也能叫我們更覺得神的同在。
幼稚的基督徒怕神的管教,
路走得多的基督徒,管教反而是他的安慰。
因為他知道管教的杖是愛的憑據,
管教的結局是叫他有分於神的聖潔。
――《荒漠甘泉》信

2011年10月25日 星期二

"等到有一天" 或許沒機會 作者:孫越

"等到有一天"    或許沒機會   作者:孫越
在今天,我們的房子越來越大,但是家庭越來越小。


生活越來越方便,但是時間卻越來越少。
   
我們的學位越來越高,常識卻越來越少。
   
知識越來越多,判斷力卻越來越差。
   
我們有更多的專家,但是也有更多的問題。 
  
醫藥越來越好,但健康越來越少。
   
我們花費太多,歡笑太少。
  
車開得太快,火氣上來也更快。
   
睡得太晚,閱讀太少,

電視看得太多,而且禱告太少。 
  
我們所擁有的資產倍增,但是價值卻遞減。
   
我們說得太多,但是愛心太少,且謊話連篇。
  
我們學習如何經營生活,但沒有建造生命。 
  
我們在生命中加增歲月,卻沒有在歲月中增長生命。
  
我們有越來越高的建築,但也有越來越低的EQ
   
有更寬廣的高速公路,但有更狹窄的視野。
   
我們花費得更多,但擁有的更少。
   
我們買得更多,但享受得更少。 
  
我們可以登陸月球回來。但是卻無法拜訪對街的鄰居。
 
我們可以征服外太空。但是卻無法掌控內心世界。
  
我們可以分裂原子核,但是卻無法挪去心中的偏見。
  
我們更多書寫,卻更少學習。 
  
更多計畫,卻更少成就。
  
我們學會忙碌,但學不會等候。
  
我們的收入更高了,但道德更低了。
  
我們生產更多電腦,掌握更多資訊,複製更多拷貝,但我們的溝通卻更貧乏。
   
我們的數量提高了,品質卻降低了
   
這是快速食品充斥卻消化不良的時代。
  
高大的身軀與低劣的性格並存的時代。 
  
更多休閒卻更少歡樂。
 
更多食物卻更少營養。
   
更多雙收入家庭,但更高的離婚率。
   
更多千萬豪宅,但卻更多破碎的家庭。 
  
我建議,在今天這樣的世代,

你不要保留任何事情到特殊的場合才做,因為你活著的每一天都是特殊場合。 
 
勤加閱讀,追求知識,坐在你家的前廊上欣賞自然美景,無需汲汲營營於生活需要。   
 
多花時間與家人及好友在一起,

享受喜歡的食物,到你喜愛的地方去遊覽。 
  
生命不只是為了存活,而是一連串愉快事件組成的的鏈條。
   
將你的水晶高腳杯拿出來,不要將妳最好的香水存起來,

任何時候你想要用的時候就用它吧。 
  
把「有一天」「將來的某一天」,從你的字典中刪除。
   
現在就去寫那一封,你曾經想過要等到「有一天」才來寫的信。 
  
讓我們現在就告訴我們的家人我們多愛他們。 
  
不要將會帶給你歡笑及喜樂的任何事情拖延到未來。 
  
每一天,每一小時,每一分鐘都是特別的,而且你不知道那是否是你的最後一刻。
   
如果你太忙,以致於無法將這封信傳給你所愛的人,

你告訴自己說,「等到有一天」我再傳。
  
那請你相信我 "等到有一天你或許沒有機會傳了。

2011年10月23日 星期日

古代纏足VS現代纏足


古代. . . . .
纏足   
三寸金蓮,聽起來很美,很神秘,有尺寸,有形狀

然而,你見過真的三寸金蓮沒有?那簡直不能叫作腳,十個趾頭都扭曲併攏,形狀模糊,蜷起如拳。裹腳布一層層放開,滿目瘡痍,不忍卒睹。而且聽說,以前小姐的裹腳布難得打開,所以會有腳氣,臭得很。

「三寸金蓮」是對中國纏足婦女所穿的繡花鞋的美稱。纏足是中國的古老風俗,至今還未能確定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有一說法,指這風俗始於南唐(公元937年-975年),李後主令宮女用布帛纏足,使腳成新月形狀,以便在高六尺、用黃金製成的蓮花台跳舞,此後宮內外一直倣傚,成為風俗。纏足!
 ! ! 一種很不人道的風俗。

少女在四、五歲時,便要用布將腳包住,使腳掌不能長大。隨著年紀增長,包腳的布裹得愈來愈緊,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腳掌變成三角形,纏足的婦女亦同時失去走路的能力。! 

俗語說:「小腳一雙,眼淚一缸」,正代表纏足為當時的婦女,帶來難以想像的痛楚。三寸金蓮就是套在那雙呈「三角形」的腳掌上的小鞋。三寸金蓮通常比一般的鞋更加華麗奪目,上面牡丹、金魚、福祿壽等中國民族傳統圖案,鞋頭微向上翹。年輕女子穿的金蓮,通常是鮮豔的紅色的;老婦所穿的,是黑色或深色的。

清朝時,順治、康熙等皇帝都有嚴令禁止民間婦女纏足,但纏足的習慣始終沒有停下來。辛亥革命成功,當時的政府又把禁止纏足作為解放婦女的一項措施。五四運動時,也有制定「禁止婦女纏足」的規條。

辛亥革命後,中國人! 的思想逐步開放,己經再沒有人纏足了。三寸金蓮,現在只可!!
 在博物館見到了。

一個纏足的故事
父母說腳骨還未長大,較易收效。他們常對我說:「不纏足,將來嫁不出去」;又說要把小腳纏成符合「瘦、小、尖、彎、香、軟、正」這七個要訣才能達到美麗。走起路來,搖搖擺擺,就是男人眼中婀娜多姿的美儀美態。
還深刻記得纏足的那一段光景
我永不能忘記母親為我纏足的那一天。母親擇了我六歲生日的日子,吩咐我坐在椅上,並用熱水洗淨我的雙腳。趁腳還溫熱,她將我腳大拇指以外的其他四趾,向腳心用力扭折,且在趾間縫邊,灑上粉末,然後縛緊。我痛得立即哭了出來,但母親用了十呎長的裹腳布緊纏著我的腳,再用針線密密縫合固定。
雖然母親說粉末能防止發炎,但是我的兩足被捆緊後越來越痛,往後的日子我雙腳發熱、發炎、紅腫及化膿。每三天拆開一次消毒,但母親卻使勁的把裹腳布纏至最緊,每一次都把腳趾多用力向腳心壓下些。有一次,因消毒不小心抓破皮,導致一片血肉糢糊。
我當時怎樣?白天已經痛得寸步難行,夜晚雙腳悶在被子裡,在又痛又熱情況下,令我痛不欲生。當時我的年紀又這麼少,又如何反抗呢?
纏足成為""的標準
大約數月後,我的傷口已經腫消,趾頭亦已近乎自然彎近腳底。然後我經歷了一個最殘忍的時刻。直至長大後我才知道這個過程稱之為「裹腳頭」,就是把整個腳掌的腳骨,用力扭折成為彎弓拱狀,彎向腳心的四個趾頭緊緊壓在腳底下一半,由於裹得又緊又密,令到我身體的重量全聚於面積細小的腳板,結果造成雙腳無限痛楚和潰爛,更令我多次痛至暈倒,直到腳部側邊摸得到腳趾,才真正說是""了。
其實,我也是一個人。
我亦會感覺到痛。


時至今日 . . . .               
高跟鞋已是社會標準認定女性不可缺少的一部份。 但多穿高跟鞋會對腳指造成擠壓,甚至變形 ,及對小腿肌肉造成硼緊及勞捐。穿高跟鞋時亦會因脊肌肉受壓而引致腰部脊椎產生過度彎曲的現象,因而產生腰酸背痛的情形。嚴重的會引致膝部退化關節炎、拇趾外翻 (嚴重的拇趾外翻更會令患者無法穿著鞋子,必須借藉外科手術治療
或許,時代雖變,但是歷史依舊....

Think your shoes are uncomfortable??
The latest rage in Japan ...

你認為你的鞋不舒適嗎?? 請看日本的最新流

...


?/p>


?/p>




?/p>


?/p>







2011年10月22日 星期六

箴言第21章第一節:【王的心在耶和華手中,好像隴溝的水隨意流轉。】~的體驗見證!

箴言第21章第一節:王的心在耶和華手中,好像隴溝的水隨意流轉。】
讓我想起一個:20年前任職一家中醫醫院,後來擔任批價部組長,每個月8天輪休假,每個月排假時我都禮讓另2位組員先排,未婚的她們都常排六日休假去約會,而剝奪我排休安息日聚會的機會!常只剩一兩個安息日可休!心裡很不是滋味!於是想跟院長建議每個月公休一天(國定假日或一個星期日),以減少排假的衝突性!那時還沒健保,門診生意很好!最資深的同事跟我說開業那麼多年都只有休三大節日而已!且以院長的個性、觀念絕對不可能!!我鼓起勇氣跟院長建議,當然他臉色不好看!不做回應!隔天我剛好休安息日去聚會,到此經節,只想負責禱告,其他交託神!因守安息日是蒙神悅納的事!我就不擔心!隔天一上班,就看到公佈欄公布了整個下半年的公休日了!!如我所願!!同事也感訝異!無語了!感謝主!!(PS:關於堅持守安息日還有很多體驗的見證!!)

教派生死觀

教派生死觀 撰文/smallpolo ◎期數:331 ◎2005.04
古云:「生、老、病、死乃人生的四大階段」,此語不但道出了人生的歷程,也述盡人生的侷限與感傷。而在這之中,人們對於生從何來、死往何去,更是努力地探索與思考著。因對於出生前的事沒有人能知道以及確切的証明,而因著無知對於死後是什麼,人們更是充滿著恐懼與不安。

千百年來,各家學說各種宗教及哲學領域更是紛紛的對於生死議題提出不同的看法,想藉由自身的體驗以及認知給予這不解的題目一個圓滿的答案。然而畢竟人們受著時間以及空間的限制,始終無法在這個迷思上找到正確的出路。其實,超越時間、空間的問題,理當朝著不被時間與空間限制的真神尋找答案。生命是由神而來,屬神的子民在最後也終將朝著神而走去。

不知您對於生死有著什麼樣的看法?是積極亦或是消極?在參閱一些書籍後,提出國內外各宗教及學派對於生死的一些看法,期望我們在這之中對於各生死觀都能有更深一層的認識與了解。

道教生死觀


道教面對人生死問題時,把重點擺在「長生」與「不死」的兩項主題上,即不處理「死」的問題,反到擴充「生」的存在現象,並重視「養生」的觀念。道教生死觀可以說是「不死」的「養生」觀。「不死」是其超越性的宗教理想,「養生」則為現實性的操作技術。而道教就建立在這「不死」的神仙崇拜與「養生」的修煉工夫上。就道教而言,「神性」與「人性」是密不可分的,每個人都具有神性,都有可能成仙。初期道教沒有生死輪迴觀念,無所謂死後世界也無死後的「彼岸」觀念,而努力集中在生前的「此岸」世界,用「不死」的方式延續了「長生」的意境。其認為人皆可成仙,藉以擴充了生命存在形式。

道教不談死後世界,但卻深信鬼神存在,其意識到人與鬼神是可以經由人體來溝通,也因各種法術而歷久不衰,原因是這些法術是建立在人神交感的宇宙觀系統之中,並豐富了符咒道法的神祕功能,進而滿足人們強體怯病與保健安神的生存需求。道教認為人體是宇宙的一部分,可以經由神聖的操作來召神、驅鬼、鎮邪、治病等。其為一個善於運用語言與文字的宗教,試圖利用口頭或書面凝聚人體以外的超越力量,滿足治病療疾的現實需求,進而滿足個體通神的能量,超凡入聖,轉化為神仙。

道教以「人體」為信仰核心,甚只關心人體的「生」,在「死」的觀念上較少著墨,期待能長生不死,人體可以永存。而其觀念中之人體包含了肉體與靈性,肉體或許是有限的存在,靈性可以經由神力的交感,成為宇宙的新核心,真正獲得了長生不死。道教的生命觀依舊偏重於精神形態的展現,相信「道由人顯」,進而「重人貴生」,強調形體的健康長壽,其最終的目的在於人靈性與天地自然的相應共生,人的生命與宇宙是互依共存的。
伊斯蘭教生死觀


源自阿拉伯民族的伊斯蘭教,透過阿拉伯半島的先知穆罕默德及其門徒、波斯人與土耳其人之發揚光大,最後形成廣佈五大洲的三大世界宗教之一。其認為人們都要經歷今世和後世,今世是暫時的,後世才是生命永恆的歸宿。伊斯蘭生死學最直接的淵源乃「猶太──基督」一神教傳統的宇宙論,和東西各大宗教體系相似,一神教的宇宙觀和生死觀是一個統合的系統,大宇宙的集體生命和小宇宙的個體生命之週而復始的循環乃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合體。

伊斯蘭教和猶太、基督教一樣,主張唯一真神創造宇宙萬物,最後並創造所有生命中最尊貴的人類,來代理真神掌理萬物;末世論則主張最後審判,即宇宙終將毀滅,真神將以其大能使所有逝去的人類從墳墓中復活,並接受最終的審判,生前行善功者,得以救贖,進入永生天國;生前行惡者,將被懲罰入地獄。創世論與末世論這兩大觀念構成了伊斯蘭的思想起點,也是其生命儀禮之基本起點。

伊斯蘭教認為死亡只是通往來世的過度,而今世只是一旅人的客棧,而真主才是人生最終歸宿,今世的功修只是為來世天堂永生及真主無限恩賜做準備,而今世所獲得的榮華富貴只是身外之物,當最後審判日來臨時,對真主判斷一個人的善惡果報之獎懲是毫無關涉的。除了視死亡只是一個休止符外,尚視其為一項真主所賜予的救贖契機,是使人看破世俗得失毀譽之虛幻性,以積極追求永恆真理的機會。
儒家生死觀


中國儒家學派孔子曾於《論語先進》及《論語顏淵》中提出︰「未知生,焉知死?」及「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的思想觀念,其認為人生的目的乃是在充實人的道德生活,不必汲汲於追問死後的事,至於人的壽命長短,則出於命運的安排,不必掛心。

後來孟子也於《孟子盡心上》中進而提出「立命」說,即所謂「夭壽不貳,脩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孔孟教導人們不必計較生死壽夭,人活著一天,就應盡人事,處理好人的現實生活,為了正義和人類全體的福祉,人是不可以吝惜獻出自己的生命,這就是具有濃厚的人本主義或人文主義特色的「知生觀」

這一派雖對生死壽夭問題的回答,採取了命定論的形式,主張盡人事,追求生的價值,但其目的是要人們將人生問題置於首位,至於企求長生,或追求死後的彼岸世界,都是此派所不取的。
道家生死觀


中國道家學派視生命為一種自然現象,其始祖老子曾於《老子二十三章》提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意謂人類同其他自然物如飄風驟雨一般,不能長久生存下去,生命的終結是一種自然、必然的現象,因此不贊成刻意地追求長生。他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外自生,故能長生。」

老子以冷靜的頭腦,觀察分析生死問題,突破傳統天命思神觀的束縛,將人看成是自然的人,並從這一角度深入探討人類的生命法則,其中飽含中國先哲的睿智。

莊子承其餘緒,從事物虛消長的過程,觀察人的生死問題,認為「生死為一條」(《莊子 德充符》)進一步要求人們身居人世間,但精神上不受生死禍福的困擾,從好生惡死的情感中擺脫出來,尋求一種寧靜的生活境界,即《莊子 大宗師》中所說的「攖寧」。因他有此主張,這也難怪莊子妻死,他可以鼓盆而歌了。這種面對死亡所抱持的態度,對後來中國人,尤其是士大夫之族,有著深遠的影響。
佛教生死觀


佛教認為死亡不足懼。死是輪迴的開始,也是解脫的來臨,完全看個人是否能夠徹底放下而定。聖嚴法師曾說過:「心迷則生死輪迴,心悟則涅槃解脫,生死是一如的。」迷就是輪迴、輪轉不斷,悟則能夠智慧開展,如實見諸法的實相,而可以解脫生死。

自從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它的生死觀別具一格,深深吸引、影響中國人。它宣揚生死輪迴說,《心地觀經》卷三稱︰「有情輪迴生六道,猶如車輛無始終」意謂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如不求「解脫」則永遠在「六道」(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中生死相續,無有止息,猶如鬥輪,迴旋不停。

佛教認為人的生命不限於一生,此生死後,還有來生,如此循環不已,不能從生死圈中解脫出來,成為人生一大苦惱,要想從中獲得解脫,只有通過修煉,斷絕情欲,歸依佛門,使自己靈魂脫離生死輪迴的苦海,不再投生,進入永恒安寂的涅槃世。這種生死觀,通稱「無生觀」即以絕死亡的根源,靈魂不再轉生,而以彼岸的涅槃世界為人生的歸宿,它具有濃厚的出世色彩。
基督教生死觀


基督教是世界上最大、傳播最廣、信徒最多的宗教,它有近二千年的歷史,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三大派別,即天主教、東正教與基督教新教。它在甚早時期即傳入中國,但至明末清初才逐漸廣為中國人所認識、接受。

基督教認為死亡是人類生命中一個必然過程,所謂「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來九27)死亡是人生旅程中的一段,並不是人生的幻滅,也不是人生的終結。對於信徒來說,死亡不是關上了的門,而是敞開另一道門,那就是通向永生之門,死亡不是結束,而是更美的復活。

基督教相信,一個人只要誠心悔改,承認自己所犯的一切罪愆,虔心相信,依靠耶穌基督,死了之後,也肯定必和主耶穌同住一起,「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三16),這種視死亡如同和真神同在、同行、與真神更加親近的看法,可以說是基督教對死亡最超越的見解。

參考文獻:
1】鄭志明,〈道教之生死觀〉,台灣嘉義,南華大學人文學院生死學通訊,第三期,2000
2】蔡源林,〈伊斯蘭生死學概觀〉,台灣嘉義,南華大學人文學院生死學通訊,第三期,2000
3】潘清芳,〈中國人的生死觀〉 

2011年10月21日 星期五

一生要珍惜的五個人

一生要珍惜的五個人
女人在廚房做飯,男人在客廳陪我下棋。
女人喊:[你進來一下。]……聲音很大,語氣卻溫柔。
男人去了一趟廚房,只有幾步遠,卻用了一溜小跑。
出來時……
他拿著切開的番茄,邊咬邊問我:[該輪到誰走棋?]
我問:[你喜歡吃生番茄?]
男人一邊咬著番茄,一邊檯頭瞅瞅廚房:[不太喜歡…]
[他為什麼喊你?]我繼續問……[還切了這麼一大塊!]
[她以為我喜歡!]男人說……
[剛結婚那陣子,家裏窮,我又饞,每次炒番茄,她都要切一塊,塞在我的嘴裏,那時我愛吃,現在!我不太喜歡…]
[為什麼不告訴她?]
[為什麼要告訴她呢?假如她知道……我一直不愛吃她切的番茄,你想!她會不會很失望……]
那盤棋!他贏了……
沖著廚房,他扯開嗓子喊:[老婆!我贏了,吃了你的番茄
,我的精力充沛、思維敏捷………]
愛情需要表達……
一起生活久了,愛情的表達…就變成了一些雞毛蒜皮的生活習慣。
比如為愛人沏一杯熱茶,給愛人掖好被角,跟愛人開一個小玩笑,往愛人嘴裏塞一塊番茄………。
當然!茶可能燙了,被角可能沒有掖的必要,玩笑可能稍顯粗俗,或者番茄的味道不好。
但是!千萬不要拒絕……
因為你拒絕的,不是一個動作,而是愛情。
那些握過手,唱過歌,流過淚,愛過的人。
所謂曾經,就是幸福………
[一]世界上有一個人……
和你在一起的時候,總是千萬次囑咐要多穿件衣服,要注意安全,你覺得很煩人,卻也覺得很溫暖。
沒錢的時候,他總會說些賺錢不易之類的話來訓你,邊教訓
,邊塞錢給你………這個人!叫做父母。
[二]世界上有一個人……
和你在一起時候,偶爾會和你打架,偶爾會和你鬥嘴……
他壞到…總是搶你的點心,總是向父母告狀打小報告……
但他〈她〉也總是愛護你比誰都多,你們之間有最親密,最親密的關係……這個人!叫手足。
[三]世界上有一個人……
不見面的時候會一直惦記著他〈她〉,見面時卻又臉紅心跳
,什麼話都說不出口。
他總是輕易地把你心揪住,讓你無法忘懷,也能讓你胡思亂想睡不好覺,但你仍然甘之如飴。
他是你最甜蜜,最甜蜜的負荷……這個人!叫做戀人
[四]世界上有一個人……
知道你一些不為人知的小秘密,犯錯的時候,他幫著你找理由;暗戀一個人的時候,他幫你傳話;和戀人吵架時候,你一定會哭著跑去找他。
你很抱歉,你總是在麻煩來到的時候…才想到他,但你很慶倖生命中出現了這麼好的一個人,也許你們在一起的日子,走得比戀人還要長久…….這個人!叫做朋友。
[五]世界上有一個人……
總是在父母保護下成長,在手足關係中定位自己,在戀人呵護中找到真愛,在朋友關心中得到溫暖。
你知道這些人…經過了你的生命,也豐富了你的一生……
你謝謝他們帶給你的一切,卻又總是說不出口……
這個人!就是自己。
一直以為幸福在遠方,在可以追逐的未來。
我雙眼保持著眺望,我雙耳仔細地聆聽,唯恐疏忽錯過。
後來才發現,那些握過手,唱過歌,流過淚,愛過的人……
所謂曾經,就是幸福……這就是人一生中要珍惜的五個人。

~~整理:朱猛  2011.01.17~

【雲端貨幣大未來】你手中的新台幣,即將逐漸消失

【雲端貨幣大未來】你手中的新台幣,即將逐漸消失!
( 2011/10/07 )
劃時代的行動數位工具,帶來了生活劇變。 信用卡、紅利積點、電子發票,還有各式藝文活動票券,全部直接送到手機上, 我們手中的新台幣也將逐漸消失。 但消失的不只是新台幣,還有美元、歐元、人民幣。 我們正在走向雲端貨幣的大未來,有產業競爭,也有全新商機。 真正發酵的時間,沒人說得準, 但這已經是個不可逆的大未來,就發生在你我的手掌心間。
描述: 描述: http://tw.news2.yimg.com/ng/ta/bnext/20111007/16/4060202161.jpg
我們現在正站在兩個時代的分水嶺。一個是紙鈔、卡片與錢包的時代,一個是手機變身數位錢包,分擔紙鈔、卡片、鑰匙、門禁、門票,甚至是身分證的年代。
「身分證還是在錢包裡,只是形式不同了,」永豐銀行電子金融處副總經理陳亭如說。PayPal總裁湯普森(Scott Thompson)甚至大膽預測:「2015年時,皮夾會成為歷史的名詞,我們相信,2015年時數位貨幣在美國的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被接受了!」
網路與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場通訊),兩種技術趨勢推動著這樣驚天動地的生活變革。
前者正在隨著網路使用的普及,和智慧型手機的熱潮來到手機上。網路全方位滲透進入消費者的實體生活,已經進入了不可逆的進程。強調雙向、互動資訊的NFC,則是在手機商強力搜尋差異化,與電信商急於尋找新營收來源的雙重壓力下,終於從試點計畫,開始走進每一支即將出貨的手機中。
兩股勢力在手機這個載具裡發生碰撞:一邊是網路上諸如PayPalGoogle等支付行為與服務平台,開始隨著智慧型手機向實體世界挪移,試圖隨著NFC帶來的互動性,與消費者產生更多關聯;另一頭則是實體世界的金流支付工具,也想搭著NFC優勢,讓支付更加方便、強大、有效率。
更清楚的金錢流向
一時間,虛擬實體化,實體卻虛擬化。手機頓時成為實體與虛擬勢力最殘酷的競爭舞台,而行動支付就是兩方勢力針鋒相對的第一仗。手中具有實體握感的貨幣,將變成雲端上01的轉換。
一個雲端貨幣時代即將來臨。
什麼是雲端貨幣?如同我們熟悉的世界存在著包括紙鈔、塑膠貨幣及匯款、存款各種不同形式的交易工具,在廣義的雲端貨幣世界裡,也同樣擁有這些工具的分身。唯一不同的是,消費者將不必再帶著這些工具的「實體」,只要透過手機,就能進行交易。
想像一個未來:每個人每天踏出門都可以兩手空空、一派輕鬆拿起手錶、手環或是手杖就可以嗶一聲開門、嗶一聲付錢、嗶一聲上班打卡、嗶一聲讀出身分資料、嗶一聲又可以接電話。而手機就是通往那個未來的起點,在手機中直接存放著各種不同的帳戶、明細,消費者準備付款時,可以自由選擇使用哪個帳戶、哪張卡、哪種付款模式。唯一不同的是,消費者不再需要掏錢包、掏卡、拿筆簽名,一切都在一聲「嗶」之間就已塵埃落定。
覺得交易變得太過輕鬆而令人害怕嗎?其實並不需要擔心,因為當所有貨幣都上了雲端,所有交易不過就是資料的傳輸而已,所有的金錢(資訊)流向反而可以一筆一筆地記錄得清清楚楚,隨時都可以進行查詢。而且如同今日信用卡有盜刷保障機制一樣,未來的雲端貨幣也一樣會延續這個模式。
也有網路業者認為,真正的雲端貨幣,其實應該指的是當第三方支付系統接上了NFC,藉由切入實體交易事業所帶來的貨幣革命。位網路業者指出,「流通性是貨幣形式發生的關鍵。」因此當諸如PayPal這樣的交易工具隨著網路來到實體世界,增加流通性,就有可能改寫消費者對於貨幣的認知:「第三方支付就是雲端貨幣,結構上就是點數,但很多地方都可以流通。」
從這個角度出發,PChome Online董事長詹宏志就預期,像是Skype所掀起的網路電話革命,也將在貨幣世界中發生:過去Skype的出現,強化了語音服務的效率,也弱化了電信商的地位,通話服務中的國界分野消失了,也大幅降低通話服務的成本。
同理,詹宏志認為,關鍵不完全在於技術的引導,而是整體零售交易的行為出現了極大變化,買東西、賣東西,早就打破了國界的限制,但金流尚未有明顯的改變。
他觀察整體電子商務的發展狀況指出,許多新型態的交易需求已經存在,例如露天拍賣開通可在便利商店取貨付款的服務後,在沒有大力宣傳的狀況下,就已經滾出驚人的成長曲線,「很多時候只是缺乏好的解決方案,因此一旦手機成為付款工具,流通性一打開,整個經濟就會快速動起來。」

熟透的香蕉 . 產生攻擊異常細胞的物質 TNF

原來熟透的香蕉 . 產生攻擊異常細胞的物質 TNF

原來熟透的香蕉 . 產生攻擊異常細胞的物質 TNF
您可能會發現不久的將來 ........ 香蕉會缺貨 !! 
香蕉愈成熟即表皮上黑斑愈多,它的免疫活性也就愈高。日本人愛吃香蕉不是沒原因的, 大、小朋友們都喜歡吃香蕉 ~ 真方便,每日五蔬果,疾病遠離我喔 ........

根據日本科學家的研究發現,香蕉中具有抗癌作用的物質TNF  

而且,香蕉愈成熟其抗癌效果愈高。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山崎正利利用動物試驗,比較了香蕉、葡萄、蘋果、西瓜、菠蘿、梨子、柿子等多種水果的免疫活性,結果證實其中以香蕉的效果最好,能夠增加白血球改善免疫系統的功能,還會產生攻擊異常細胞的物質 TNF  
山崎教授的試驗也發現,香蕉愈成熟表皮上黑斑愈多,它的免疫活性也就愈高。所以從現在開始要吃熟一點的香蕉唷! 香蕉不會使白血球盲目增長只有在數量少的時候才會大幅度增加。 因此,專家們研究認為,香蕉具有的免疫激活作用比較溫和 , 在人體狀態健康時並不會使免疫力異常升高 . 但對病人、老人和抵抗力差的體弱者則很有效果。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妨每天吃12根香蕉,透過提升身體的抗病能力來預防感染,特別是預防感冒和流感等病毒的侵襲。山崎教授指出,在黃色表皮上出現黑色斑點香蕉,其增加白血球的能力 .......... 比表皮發青綠香蕉強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