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6日 星期五

媳相處真的不難

婆媳相處的問題,我們往往無法分辨好與壞、對或錯,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去了解彼此,找出最適合的相處模式。

愛家課程組 鄧皓引

又青(化名)與先生大仁(化名)新婚兩個月,他們在外自組一個小家庭,各自有工作。一個週末她隨先生回婆家,公公婆婆熱情的歡迎他們,聽他們分享蜜月旅行,也了解他們婚後的幸福生活,一陣閒聊過後,婆婆問:「又青呀!我們家大仁做不做家事呢?」又青誠實的說:「會呀!通常我煮飯他都會洗碗,我們也會一起晾衣服。」婆婆聽完,臉色一沉說道:「我兒子從沒做過家事,男人應該把精力放在工作上……

上面這則小故事的婆婆顯然生氣了,如果你是媳婦或是兒子,你會怎麼做?是據理力爭還是低頭認錯?

這兩個女人怎麼了?

曾經有人說,在姻親關係中最容易產生問題的即是「婆媳關係」,提到「婆媳」二字,往往也容易令人聯想到負向的情緒。上網搜尋婆媳兩個字,出現的不外乎是婆媳過招、愛恨廚房、嫌東嫌西等負向字眼。在針對婆媳關係的論壇中,抱怨與宣洩的話語也永遠比讚美與感謝來得多。對先生而言,這兩位摯愛的女人湊在一起到底出現了什麼問題?首先,我們必須認清自己處在一個傳統與現代思維交替的年代。過往的家庭型態多以三代同堂為主,「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分工模式,讓妻子與媳婦的角色與應盡的義務相對明確。然而,現代女性教育程度越來越高,雙薪家庭的比例與日俱增,造成傳統對媳婦的角色期待已不再合適。不過,對於傳統「好媳婦」的標準卻仍深印在長輩心中,當婆媳間無法調適這種期望與落差時,往往就容易引爆衝突。

婆媳關係的多元和諧

近年來,專家與學者們企圖為婆媳問題尋找解決之道,許多的專家曾建議婆媳要視對方為自己人,建立有如母女般深厚的情誼。黃莉則曾經在2006 年對關係和諧的婆婆與媳婦進行訪談,她指出現代和諧的婆媳關係呈現多元的面貌,除了「情同母女」之外,還發展出「情同姊妹」、「上下有序」以及「工作夥伴」的和諧關係。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婆媳關係逐漸建立在如何讓家庭更有效率的運作,婆媳間以完成任務為首要目標,發展出如同工作夥伴的關係,例如:婆婆協助容易加班的兒子或媳婦去學校接小孩,媳婦下班後接手小孩課業的輔導。在這樣的家庭中,彼此可以討論分工模式進而保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然而,對多數的婆媳來說,互動仍然侷限於家事處理與家人照顧上,但「情同姊妹」的互動方式卻可以打破以往只以家務為焦點的僵化的婆媳關係。暢銷作家吳娟瑜曾經分享她以「欣賞學習」的心情與媳婦相處。有一次她在冰箱上貼出全家人的行程表,希望大家能按表操課,但媳婦直接提出異議,當她理解媳婦反對的理由後,自己也從善如流地撤下行程表。在這次事件中,她們並沒有爭執,反而讓吳娟瑜學習到媳婦據理力爭、不畏強權的處事方式,也讓她反思自己與丈夫的溝通技巧,改變以往只是讓步、猶豫的溝通模式。

在「工作夥伴」與「情同姊妹」的婆媳關係中,我們不難發現她們是可以彼此分享與討論的,不過這樣和諧的關係通常不是一蹴可成,又青與婆婆剛在關係建立的初期,對彼此都還有防備心,建議先把想法「暫停」,避免外顯衝突,先維持表面的和諧,再擬定下一步驟。

先生的關鍵角色

婆媳關係的產生,需仰賴一個關鍵人物,那便是婆婆的兒子、媳婦的先生,常常有人問,先生到底該不該介入婆媳問題?家庭社會學家孔祥明(1999)表示,媳婦的先生是促進婆媳和諧關係的重要因子,如果先生在緊張的婆媳關係中逃避退縮或一副事不關己的模樣,反而會讓婆媳關係越來越惡劣。聰明的先生,懂得當一個居中協調者,在衝突事件中保持公正的態度並選擇適當的時機出手,往往了解通盤狀況再進行協調的先生,會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在溝通時的話語也要多加修飾,不要成為傳聲筒先生,將情緒化的抱怨字眼也傳到對方耳裡,反而加深母親與妻子的誤解。最後,私底下偏向妻子,但本身對母親依然尊重的先生,最能成為好的居中協調者。

故事中的大仁在離開爸媽家後,對又青說:「謝謝你沒有與母親爭執,家事我還是會繼續做,但就別讓爸媽知道了。」這句話雖然不完美,但卻溫暖了又青的心。

婆媳相處的問題,我們往往無法分辨好與壞、對或錯,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去了解彼此,找出最適合的相處模式。(取材自20124月號《愛家》雜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