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4日 星期五

不要小看圖畫書的力量 ─ 訪「台灣童書界教母」黃迺毓教授


【轉貼】不要小看圖畫書的力量訪「台灣童書界教母」黃迺毓教授
作者:林弘諭( 2009-08-18 )
你給孩子閱讀故事書時,通常是當成一種打發方式——他閱讀,你可以做其他事,還是視為一種分享方式——彼此互動,交流;同一個故事,有不同的看見?如何看見閱讀的力量?
  素有臺灣童書界教母之稱的 黃迺毓 教授接受記者越洋訪問時說,中外研究顯示,越早開始閱讀的孩子,對於日後學習發展,將會有越大的助益。但是,黃教授極力推廣的不單純是親子共讀,而是結合生命教育、親子關係等多面向的互動,以生命教育的觀點,將孩子導入圖畫書(picture book)的世界,讓他不僅熱愛閱讀,更熱愛生命。
  透過閱讀,小孩有機會看見不同的生命風景,將故事角色展現的那美好特質,內化為成長的養分和力量。閱讀、思考是品格教育與發展的開始。
不是獨樂眾樂
   黃 教授認為,閱讀本身就是一種力量。當父母和孩子共讀圖畫書時,父母先學習到以孩子的眼光來觀察看待事物,這對脫離孩童時期許久的大人,是異常寶貴的事情。通過分享、互動,親子關係更為密切,彼此更能談心事。
  她說:圖畫書的設計,原本就不是為了獨樂,而是眾樂。最佳的閱讀方式是有人讀,有人聽。讀,是讀出聲。聽,也不只是用耳朵聽,而是眼耳並用,聽到的聲音跟看到的圖畫一起演奏,引發出心中美好的感受。
  她建議圖畫書內容應涵蓋:·故事是以兒童的角度出發,是孩子共有的經驗;·若有合適的真實故事,孩子會更信服。虛構故事也有很觸動人心的,但是傳記尤其感人;·邏輯清楚的故事比較適合討論。有些故事以突兀的轉變帶出其教訓,或許有戲劇性,卻沒有討論空間。
  她指出,閱讀的語文並不重要,無論中英文,只要能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與興趣,目的就算達到。此外,孩子太小時,父母不應急于要求他們認字,而破壞了閱讀的興致。
減少孩子對文字的恐懼
   黃 教授目前任教于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20多年來,以不說教的獨特風格,示範閱讀童書的樂趣。她說:美國有許多圖畫書,這些年臺灣也開始跟上這個閱讀潮流,減少孩子閱讀時對文字的恐懼與排斥。有些父母擔心孩子看圖不識字,有些更要求孩子看一些不適合其年齡的故事書,反而扼殺了孩子閱讀的興趣。
  另外,陪孩子看書時,父母不要急於通過故事來訓導孩子,應聽聽孩子對故事的感受,父母也可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如果缺乏互動與分享,看完那本書,想法還是屬於作者的。
  她也談到漫畫是不是書的問題。孩子為什麼會省下零用錢去買漫畫書,因為他找不到比漫畫書更好的讀物。父母應該從圖畫書、漫畫書,慢慢延伸到其他讀物,讓孩子享受書裏的世界。
  她強調孩子第一次閱讀的經驗非常重要,如果愉快的話,他們就會期待與享受這個過程。就好像我第一次吃榴梿一樣,以為市面上賣的都好吃,不知道有不同的等次,吃完後,印象不怎麼樣,因此很多年後就沒再嘗試。
   黃 教授認為關於道德品格,小孩自有一套思維,不是大人灌輸他什麼品格,他才會有想法。要使小孩成為具思考品格的人,父母和教育者必須先成為品格哲人moral philosopher),曉得如何跟小孩討論與回應他們提出來的品格問題。
  她以父子二人的談話,說明道德與品格塑造的重要性。
  父親:動物沒有像人那麼有價值,所以可以殺來吃。
  兒子:那是因為你是人,不是動物,動物不會思考自己有沒有價值,你是人,所以才會那麼想,人是自私的。
  黃教授強調,品格不等於知識,也不等於想法。品格是要在行動上表現出來才算具備,如果沒有陪伴,談不上教導。品格是資產,是帶著走的能力,培養品格的出發點是愛,也會回到愛的終點。 陪伴需要時間,但也是建立關係的必要條件,建立關係,讓孩子不僅知道你愛他們,更感受到這份用錢也買不到的愛。
   黃 教授著作很多,最新作品是《童書大家庭》(兩冊);其他還有《家園同心》、《童書非童書》、《回轉像小孩》、《心靈轉彎處》、《持家藝術》等等。她說,培養閱讀習慣,永遠不嫌遲,任何年齡都可以是個開始。
本文摘自http://woman.zaobao.com/pages7/living090818.s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