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31日 星期四

喜信網路家庭 - 喜信廣播 -訪陳明蕾姊妹專輯

明蕾總認為人定勝天。當她在大學時趁著假期到英國找姊姊,也到真耶穌教會參加聚會。但是當姊姊向明蕾傳福音時,明蕾卻認為姊姊對這份信仰似乎是走火入魔,而不願意接受。直到畢業進入學校服務,明蕾的想法有了轉變,她開始相信人的一生當中,其實是有所謂的「天命」。姊姊仍然不斷地向明蕾傳福音,明蕾也開始對姊姊所熱衷的「這位神」感到好奇。主育 摘要

來自新營的明蕾,因著主耶穌的看顧,一家人在921大地震隔天,從埔里震央平安回到新營。她曾兩度移居美國進修,在科羅拉多州的冬天,雖然常有暴風雪肆虐,她仍然不畏風雪地帶著孩子參加聚會,並且同時關心台灣的親人和教會的孩子。明蕾明白,在飄盪的日子裡,總有主的愛一路相隨!小莉莎 摘要

獨自接受信仰的明蕾,最重視的莫過於孩子的信仰。盼得兩個孩子接受真耶穌教會大水洗禮,至今那份喜悅依舊時時鼓舞著她。陪伴孩子讀聖經、學唱讚美詩,一路走來,縱然也有感到疲倦之時,但神的恩典全然夠用。和孩子談心、談信仰,明蕾更加明白,最大的喜樂正是來自「聽見兒女按真理而行」……。艾芙菈 摘要

我們常常在許多教會類別的刊物上看見「家庭祭壇」,也常常在聚會當中聽見講道者對「家庭祭壇」的分享,可是,我們卻很難將「家庭祭壇」成為一個良好的習慣實踐在我們的家中。古聖徒的時代背景和現今真教會信徒的台灣社會,有著如此大的差距,究竟,《聖經》在孩子們心中,是神話、還是神的話?而《聖經》所記載的大小事情,該如何利用讀經與生活連結呢?Afra艾芙菈 摘要

在台灣,過度飽和的教育市場,周圍充斥各式各樣「如何教養妳的孩子」的書籍,讓我們以為父母親早已有了許多範本可以好好將孩子撫養長大。可是年年攀升的犯罪率、年年下滑的國際競爭力,卻是讓教育學者們頭痛的事實。身為教育博士,明蕾發現,教養孩子的根本和方法,不在任何親職叢書裡、不在那些研究報告中,而是在千百年前神藉著使徒們所寫下的聖經中……Afra艾芙菈 摘要

台灣文建會從2000年開始推動閱讀至今,您的孩子,已經讀過多少書籍了呢?社會型態的改變,雙薪家庭早已取代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父母忙碌之餘,是不是只能將孩子送到補習班、安親班?為什麼重複的試卷練習,將比不上閱讀?明蕾要與關切孩子未來的父母們,一起來分享、閱讀人生,也悅讀生命之道。Afra艾芙菈 摘要

在台灣,過度飽和的教育市場,周圍充斥各式各樣「如何教養妳的孩子」的書籍,讓我們以為父母親早已有了許多範本可以好好將孩子撫養長大。可是年年攀升的犯罪率、年年下滑的國際競爭力,卻是讓教育學者們頭痛的事實。身為教育博士,明蕾發現,教養孩子的根本和方法,不在任何親職叢書裡、不在那些研究報告中,而是在千百年前神藉著使徒們所寫下的聖經中……Afra艾芙菈 摘要

台灣文建會從2000年開始推動閱讀至今,您的孩子,已經讀過多少書籍了呢?社會型態的改變,雙薪家庭早已取代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父母忙碌之餘,是不是只能將孩子送到補習班、安親班?為什麼重複的試卷練習,將比不上閱讀?明蕾要與關切孩子未來的父母們,一起來分享、閱讀人生,也悅讀生命之道。Afra艾芙菈 摘要

joy.org.tw
你聽過拿細耳人嗎?你知道拿細耳人必須要有什麼樣的生活嗎?在這集節目當中,我們將與聽眾朋友一起來分享舊約聖經民數記第六章,拿細耳人之例。在現今,距離聖經所記載的千百年之後,我們也能成為拿細耳人嗎?或是,我們也該成為拿細耳人?歡迎你帶著聖經,讓我們一起參加空中的家庭祭壇,來讀聖經吧!Afra艾芙菈 摘要


PS:
聖經:
腓 4:8 弟兄們,我還有未盡的話: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若有甚麼德行,若有甚麼稱讚,這些事你們都要思念。
詩篇 128:1
凡敬畏耶和華、遵行他道的人便為有福!
你要吃勞碌得來的;你要享福,事情順利。

分享一個好網站(中醫世界)



透過修女看老人癡呆症

 透過修女看老人癡呆症

Author:卓以定) 

我的婆婆於70多歲時在台灣患了老人癡呆症。 她最後的8年全在美國渡過,第1年住在小叔嬸家,以後在休市和我們生活了7年,於今年7月中在此地安靜逝世,享壽86歲。由於婆婆的患病,使我們一家每個成員都對此病有了更深一層 的體會。外子更在幾年前再去考了美國老人精神科的醫生專家資格。我們也才發現,越來越多四週的朋友,因為家人而得面對這個疾病。原來,老人癡呆症早已因人們普遍長壽,而成為21世紀的熱門話題疾病了。 

在「優雅的邁進老年」(Aging with Grace: What the Nun Study Teaches Us About Leading Longer, Healthier and More Meaningful Lives, Bantam出版社,20015月)這本剛出的新書之前,我們所有老人癡呆症的資料,幾乎全是由患者過世後解剖大腦而來。我們知道得了此病之後的大腦,腦細胞之內的線路打成結,逐漸結子越打越多甚至漸漸錯亂。末期之後,腦子明顯縮小,腦細胞會有蛋白質沈澱,而至後期腦細胞全部死掉,使一個聰明又有活力的人漸漸成為性格改變到智障、到語言結構不通、大小便失禁、到完全植物人的態。   

老人癡呆症由此名就知這個疾病和年齡有關。統計指出,過了65歲,有近半數的老年癡呆症患者;到85歲以上,超過五成的人會得此病。隨著社會老化,美國到了2050年時將有1400萬人會有此病。 

杜克大學最近有一對同卵雙胞胎姐妹,其中的一位患有嚴重的老人癡呆症,另一位不只沒有得到此病,而且還在照顧年老的母親、自己的孫子和有時照顧得病的姐妹。於是由她們兩人的生活環境,醫學界對老年癡呆症有了更進一步的發現。

那就是得病的那位曾在多年前有嚴重的車禍,造成腦震盪;而健康的那位沒有過腦震盪,卻患有嚴重的風濕,所以一直在服用治關節炎Ibuprofen和其他減少肌肉發炎的成藥。這點和許多研究報告證實,治肌肉發炎的藥可以預防老人癡呆症。除此之外,長期服用女性荷爾蒙、降膽固醇的藥、或維他命E和葉酸及維他命C這些抗氧劑,都能成功地減少老人癡呆症。這些研究都是一點一滴的從許多報告中得出的結晶。 

1986年,「優雅的邁進老年」的作者史南登教授(David Snowdon)在一個偶然的念頭下,決定用修女養老院 (聖母院派 )678位修女作一個長期追蹤的研究。沒有想到他這項研究出來的報告,對於癡呆症都有近乎革命性的重大的發現。人們從修女們這15年中,由75歲到106歲的養老生活中更能明暸,原來智慧、清晰、和慈悲利他,是絕對可以讓人老得長壽、健康而有意義。   

書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因為修女們長壽,又肯在死亡後將大腦拿出來解剖,才能成為老人癡呆症最好的研究對象。史教授一開始就得鼓起勇氣,請修女們簽死亡後解剖大腦同意書。以往修女只有土葬,沒有聽過解剖大腦這種事,於是起初很驚訝,沒人出聲。突然之間一位修女站起來大聲說:「當我們決定作修女時,作了很大的決定就是不生孩子。現在可以捐出大腦,幫忙解決老人癡呆症的謎,就算是我們送給下代子孫的一份禮物吧。」於是絕大部份的修女聽後都決定簽名,熱心參與這項空前的實驗。這些年來,她們每個人都和史南登教授結交成了朋友,讓史南登教授有機會研究她們在世時的性情、習慣和工作態度,是否會影響她們得老人癡呆症的可能性。

這本書並沒有發現任何新藥,也不提供任何遺傳或生化的原因,但是它絕對提出預防的方法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對老人癡呆症是有正面的影響。因為同樣的工作環境和靈性生活,有的人活到老、做到老也學到老。有的人卻是在人生最後幾年完全變成一個廢人。 

這種流行病學就像提供我們長期吸菸會引致肺癌、身體含高膽固醇會產生心臟病、食用多量鹽會造成高血壓的研究結果一樣可信。最近引用流行病學也證實,多吃熟的蕃茄可以預防攝護腺癌,和多吃蔬菜、水果預防多種癌症一樣,可信性很高。這些長期流行病學的研究,對各種慢性病的治療有很大的貢獻。 

遺傳基因當然是造成老人癡呆症的一個因素。但是如有中風過的人或如剛提的腦震盪過的人,得到老人癡呆症的機率絕對增加。同時受高等教育,可以在一生中一直不斷地學習,也絕對可以保護我們得到老人癡呆症。還有從小時每一個人對語言的表達能力,幾乎也可以預測誰將來會或不會得。

這本書最引人注意的,是提到修女們20歲時的自傳,是未來老人癡呆症的指標。原來,修女在出家作修女時,每人都得寫一份約兩百字到300字的自傳,解釋自己為何會得到聖靈選作修女的決定。因為這些修女大部份都是教師,所以她們答題形式幾乎雷同。史南登教授將她們的目標一一分析,從文中,可以很明確地知道她們出生背景、家庭狀況。很容易從她們年輕時的文筆中明白她們的認知能力,也更可推想她們從年輕到年老是如何走過來的。史南登教授發現,在文中可以非常容易表達自己正面情緒的修女,不只比較長壽,也較少得到癡呆症。同時從年青時肯獨立又有志氣的,也多是教育程度最高的,也最少得到癡呆症。

從自傳中又可分析家作者思想深度和文法的複雜程度。經過種種分析之後,史南登教授發現,其實早在20歲初頭,一個人會否得癡呆症,已經可以從這自傳中猜到八、九成準確性。但是除此之外,一個人怎麼生活才是預防癡呆症的主因。

修女的生活方式完全類似清教徒,是自給自足,自己洗衣、養種農作物、煮飯、作手工品給大眾結緣,和每天三次共修。她們完全生活在簡單、樸實又忙碌,但是卻平靜之中。讀後真是會令讀者有非常溫馨的感受。我會在下面舉幾個特別的案例。 

信仰堅定的瑪利亞修女和快樂學習的迪羅斯修女當納粹掌握德國政權時,宗教自由立刻瓦解,於是美國的聖母院即時供給德國修女可以來美工作。在1937826日,慕尼克兩個新加入的年輕修女非常惶恐地搭上開往美國的船,到達了美國紐約。她們兩人同歲,也是同鄉(都從德國巴伐利亞來的)和類似的教育、家庭背景。她們是瑪利亞和迪羅斯修女。史南登教授先從她們的自傳分析。 

瑪利亞到了美國寫的自傳敘述,她是家中孿生姐妹之一,她本人存活但妹妹卻在母親產後翌日夭折,她總覺父母令她感覺因她的誕生付出太多的代價。她小時非常自責但是也頑皮。童年是和3個姐姐、2個兄弟一起長大的。因為有堅定的天主信仰又受天主學校老師的影響,她希望長大到非洲去作老師。但是到了上聖母初中時,父親生了重病,母親得挑起養家的重擔。父親病了4年之後,母親也開始患病。再4年之後,母親也病逝了。瑪利亞在自傳中說,她此時也已受完師範教育,不只是一位修女,也是小學2年級的老師。所以當她搭上去美國的船時,除了上帝,她完全沒有任何家人的支助。

當瑪利亞修女80歲過世後,解剖證實了她已患有初期的老人癡呆症。她的大腦負責短期記憶的部份開始打結,但是她的普通思路和大部份的大腦仍是完整的。和她一起來美的迪羅斯修女,在瑪利亞修女死時仍是天主教大學的教授。史南登教授特別提出,首次見到迪羅斯時,是一個非常不同的經驗。她不只待人有禮和藹而且精力充沛,當她和任何人說話時,總是那麼地專注。

迪羅斯修女第一次看到史南登教授就自我介紹,她就是和瑪利亞一起來的另一位修女。史博士其實一直到此才知道,原來瑪利亞是和另外一個修女一起來美國的,因為瑪利亞在和史南登博士對談時從沒提起。

迪羅斯修女和瑪利亞來自同一個地方。迪羅斯的父親是軍人,她的母親一個人經營家庭農場。她說,家裡雖然貧窮,但是總不忘幫助更窮的人。

她提起童年時,仍然記得當時一個蛋是多貴。她說是家中8個孩子中的老六,也是哥哥最得意的助手。得意的表情,迄今還表露無遺。她說她從小就要作老師。有一天,上小學時,學校來了一位天主教神父。當時她才7歲,她還記得神父說,非洲的小孩都可憐,你們願意幫主祈禱嗎? 

三年級開始,她就開始是學校的資優生,常幫老師教別的同學。一年冬天,她們常去的教堂神父突然到她家農家訪問。神父看著這個辛苦的母親得一人帶養八個嗷嗷待哺的小孩,就問迪羅斯的母親:「妳一共有七個女兒,有沒有想過要送一個去當修女?」迪羅斯說她迄今仍記得母親的答覆。母親說,女兒去不去當修女是她們自己的決定。此時前面的幾個姐姐都馬上搖頭,只有九歲的她卻告訴神父:「我只想作一個好老師。」神父笑著說:「妳也可以擔任一個修女老師啊。」迪羅斯稚氣地答道:「我沒有看過修女,什麼是修女老師?」 

沒想到四年級當她聽到修女的小學是比較好的小學時,她執意一定要去,母親只好答應了她。每天早上要530起床,要走一個多小時的路才能到學校,但是學校很美,在一片森林之中,她也喜歡那宗教的氣氛。第二年,她就鄭重地告訴雙親,她決定一生作修女,因為她可以一輩子追求這種靈性和知性的知識。初中她就準備申請聖靈中學,準備將來去非洲宣教和教書,可是遭到父親嚴峻的阻止,父親認為她年幼,不應作此重大的決定。於是她才聽從,接受校方的高中、大學六年制教會師專訓練。 

她開始對擔任修女有了更深一層的尊敬。但是她一旦決定在此時作了修女,就得聽教會安排,放棄去非洲的理想。正在左右為難時,德國全國受到納粹戰亂影響,人心惶惶。於是她和父母商量,決定作了修女並接受美國聖母會的工作。父母都來參加她出家儀式,這也是她一生最後一次見到她的雙親。

她和瑪利亞剛來美國時都得加修英語能力。兩人成績半斤八兩,都是八、九十分,但是個性差別越來越大。瑪利亞較安靜、隱秘,而迪羅斯卻外向又喜歡學習新的東西。久而久之兩人就失去聯絡。 

憂鬱症與教育求知程度和老人癡呆症有絕對關係   

由她們的自傳就可看出兩人明顯的不同。瑪利亞把人生看成是責任,心存感恩是座右銘。來美國的第一年,瑪利亞就因壓力太大,得了嚴重的憂鬱症而住院兩個月。恢復工作之後,又因牙痛而不能工作半年。五年之後又感染到肺病,好了幾年又因憂鬱症提前退休教職,開始縫製教會的掛毯,後又因肺病開過兩次刀。

當史南登教授在1991年認識她時,她已在養老院退休。經過記憶測驗,十個生字只記得四個字。但是仍然和藹可親,到1996年臨死時已完全失憶,連單字都無法說出。

再來看迪羅斯修女,在剛來美時(因為正是戰時),她無法立刻和任何家人聯絡,但是她把一切當成是上帝的旨意,把自己能快樂的活下去也當成是上帝的恩賜。她一直繼續作老師,暑假就自己修課,1945年拿到美國大學學位。1960年、她45歲時她又拿到教育碩士。47歲時起她開始擔任教授,她又先後拿了一個地理碩士和地理的博士。當拿博士時,她已55歲了。

1983年,她有機會去非洲宣教,當時她已66 (瑪利亞修女此時已退休兩年了 )。迪羅斯修女覺得,上帝的旨意是要她去那兒奉獻,於是她去了肯亞,一直到她80歲才由肯亞回來。她覺得她完全完成了從小的夢想和志願,此時她再去考第二個修女的考試,得了滿分的美好成績。

由她們的一生,我們幾乎可以斷言,除了基因不同之外,她們教育程度是影響老人癡呆症一大因素。世界各地的科學報導都強調,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比受較少教育的人不易患此病。所謂教育程度,是指一生不可放棄求新知的態度而一直努力學習。 

另外一個因素,是患有憂鬱症的人更容易得老人癡呆症。最近的腦神經研究報告更證實,長期患憂鬱症的人腦子也會慢慢的縮小,幾乎可以說是老人癡呆症的早期,所以有長期憂鬱症的患者一定得極早就醫。現在的抗憂鬱藥比早年的藥進步許多,又可預防老人癡呆症,不是一石二鳥,何樂不為?

下面再介紹幾個可敬的修女故事。波迪娜修女在 85歲時因多重心臟病過逝。波迪娜具有碩士學位,擔任小學和中學老師共28年。她在818283歲都去考過修女考試。每次都得高分,她關心人,和她對話從來都是非常地你來我往,完全不似瑪利亞修女。但是當解剖她的大腦時,居然看到很多結子,明顯的有老人癡呆症,結子多過瑪利亞修女。只是奇蹟似地這些結子都在主要腦功能的外圍。由於她心臟病的突發,才掩蓋了未來症狀一定會發作的老人癡呆症。

永遠為世界祈福的瑪麗修女

瑪麗修女出生在1892年的美國費城。她是11個兄弟姐妹的長女,父親是製帽工廠的工頭。父母是由德國移民來美的,母親在生第11個孩子時遽然難產去世。瑪麗當時才13歲,就得擔負很多家事。從15歲起,她就開始擔任小學一年級的老師。到她20歲時,她也已擔任過34州的小學老師了。那一年,她也正式成為修女。

同年她的父親過世,她得到修道院的同意,特別回家趕到父親身旁,父親才嚥下最後一口氣。瑪麗修女後來又教了78年級共42年。72歲以後,她開始作半工,幫助別的老師,一直到84歲才正式退休。但是你如問她何時退休,她會笑著搖頭說:「我只有晚上睡覺時才退休。」

瑪麗修女一直到91歲才住到這養老院。她仍然繼續幫助其他不太能動的修女,她替她們洗碗盤、提醒她們何時服藥等等。她也用世界地圖或是地球儀來祈禱,她每次指著不同的地區分別祝福那裡居住的人們。她甚至會分好幾天,來作這個祈福的工作。她手上拿著放大鏡,閱讀報紙和不同的書籍,永遠關懷所有這世上的人們。

1990年,她98歲時,她決定將自己的遺體捐作醫療實驗。她那天作完決定,就寫信給家人說那是她一生最快樂的一天。當史南登教授提出捐大腦解剖時,她等不及史南登教授講完就準備簽名。她101歲時仍然順利通過修女考試,甚至短程記憶都超過普通人。102歲後她變得安靜、沒有活力。不久她就得到腸癌,醫生給她吃藥。她不說自己痛苦、這藥她不想吃,或是吃也已經對病體沒用了。她只說:「會不會因為吃藥而晚去了天堂?」引起大家哄堂大笑。她死時體重只有70磅了。 

令人驚訝的是,當醫療小組解剖她的大腦時才發現,她的腦子早已縮得好小,到處都是打的結子,但是在新大腦皮質內卻很少打結,而且完全沒有中風過的跡象。至於她為什麼沒有露出老人癡呆症的任何症狀仍是謎。是不是一個人一生都是為眾生服務,而幾乎忘了自己的疼痛和不適。所以表現在外在的行為都處處流露出對他人的關心和愛護,而使外人不能輕易查覺癡呆症的症狀。

不過,從這些修女的研究報告,可以令每個讀者都對未來的人生更有明確的方向。知道原來年老和病死是最自然不過的事。尤其是處在如此戰亂的時代,能夠年老,本身就是很可貴的幸福了。

看完此書,我的心中充滿了感恩和惜福。

這些修女的故事不只讓我們對老人癡呆症有更多的瞭解,這些心中永遠有愛的修女,還教導了我們利他絕對是可以自利的,幫助別人的同時實在是也成全了自己。

婆婆是家中的獨女,事親至孝。生前健康時,常提起自己母親在臨終前幾年,一直因患猜疑症而受盡折磨。婆婆常對我提起,身體什麼地方都可生病,就是腦子不能壞掉。沒想到後來自己也得了老人癡呆症而過世。想她老人家在天之靈,看我寫完這篇文章一定會十分欣慰的。



女人,妳的氣質叫溫暖

*轉貼:
女人,妳的氣質叫溫暖

女人的溫暖是一種氣質,或許與生俱來,但更多的是歲月的磨礪,這種神秘的暖氣流是女人獲得愛情的催化劑。

而女人本該是製造溫暖的精靈,彌漫在她們身上的那些情愫,絲絲縷縷,都可以拿出來悅人悅己。

悲憫:

婚姻是以愛為基礎的人生契約,很多時候,一方的中途毀約不是因為不愛,而是因為不得不選擇結束。

結束的理由也不是因為這個人有多壞,而是每個人都有不可戰勝的弱點。

在愛情中有悲憫氣質的女子,對人性的弱點有著同情的理解與理解的同情,這樣的女人無論身處何時何地,都有一股拯救和溫暖心靈的力量。

親和:

一個女人的出身、學歷、樣貌,或者雍容、尊貴、矜持、冷傲.....這些在美麗學堂裏修來的功夫,已經不是女人提升身價的籌碼,過日子的男人鍾情的還是有女人味的女人,那就是女人本身散發的親和力。

骨子裏沒有謙遜品質的女人,擁有的只是外在表像的親和,不僅讓人感受不到溫暖,還會讓人覺得虛偽。

無可厚非,在兩性交往中,女人獨有的親和力是男人快速被征服的武器,而這種具有感染力的親和叫做:尊重內心、不俗不媚、寬容隨和、通情達理。

細致:

一個粗心的女人是無法將生活打理得有條不亂。

越細致的女人,日子過得越悠然,但這並不等於這女人只懂得自己泡香熏SPA、敷SK=面膜,出門衣著得體,妝容不俗,返過身對男人卻總是工作夠不夠好、負擔夠不夠少、錢夾夠不夠飽的算計。

真正細致的女人,把家人生活的質量放在心裏,她們不僅是解決家庭矛盾的高手,而且謀事周全、眼光長遠,在家庭財政計劃上,也懂得量入為出,讓男人有相知相助的溫暖感覺。

這種有溫暖感覺的伴侶當屬細致女人。

包容:

可以想像,在壓力當道的當今社會,每個成家的男人都像一匹長途奔騰的馬,似乎沒有終點,只有長途跋涉。

當他下班橫斜在沙發裏不再動彈;當他週末晚上跟一推同事泡酒吧;當星期天的早上他死活不肯起來吃早餐;當他酒後輕狂、意亂情迷,或者在壓力超負荷的當下犯了天大的錯誤。

女人是否具有包容的美德,將直接決定夫妻生活的去向。但包容不是忍讓,這跟女人的修養有關。

女人的包容是一種溫暖的凝聚力,會讓女人更加自信,讓男人更懂得責任,讓生活更加和諧。

善良: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束善良的火苗,只是,當物質的滿足逐漸左右著人們的價值取向時,女人的善良品質在男人眼裏便顯得愈發珍貴。

當自己的一段感情遭遇到傷害時,善良的女人不是不會自衛和爭奪,而是不願意讓更多的人受傷、流無謂的血。

善良的女人不一定有很深的涵養,但一定是有與生俱來的母愛胸懷,她們會犧牲自己的利益成全他人,但卻不會因此而失算地委曲求全。

一個善良的女人,來自內心的純潔。

樂觀:

愉快跟不愉快的回憶,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或多或少存在於我們的每一段情感裏。

就像那個著名的蝴蝶效應,如果你經常記得不愉快的人、不愉快的事,生活就跟著變得不愉快起來。

相反,有些女人卻能在跟愛侶吵架的時候,回想當初他求婚時的表情、他懷抱的溫暖。

這裏的是一種樂觀、積極的溝通方式。

這樣的女人即便是面臨命運的不測風雲,也不會唉聲嘆氣,而當它是一種動力。

面帶微笑、坦然自處,男人有樂觀女人的相伴,一生都將陽光燦爛。

堅守:

當多年的感情敵不過一夜的誘惑,一起打拼不勞而獲面前丟盔卸甲。

情感熱線也傳來男人的聲音,愛情不再是美好的信念,就像換個包包一樣輕易遭遺棄。

而女人還在要求男人是潛力股、績優股或是成長股,這樣的女人可悲就在不知自省,是否會淪為無人問津的垃圾股。

要知道,任何時候,懂得堅守愛情的女子必定有一顆愛的心,且擁有藤蔓一般柔韌的性格。

這樣的女人才會令男人念念不忘、癡心不改。

一個女人的溫暖氣質,絕對不是一杯熱茶或一朵玫瑰那樣狹義。它不僅僅是男女之間的小情小愛,更是一種人生狀態、一種生活的情趣格調。

PS:
*聖經:
箴 12:4
才德的婦人是丈夫的冠冕;貽羞的婦人如同朽爛在她丈夫的骨中。
箴言 31:10~12
才德的婦人誰能得呢?她的價值遠勝過珍珠。她丈夫心裏倚靠她,必不缺少利益;她一生使丈夫有益無損。
箴言 31:25~31
能力和威儀是她的衣服;她想到日後的景況就喜笑。她開口就發智慧;她舌上有仁慈的法則。她觀察家務,並不吃閒飯。她的兒女起來稱她有福;她的丈夫也稱讚她,說:才德的女子很多,惟獨你超過一切。艷麗是虛假的,美容是虛浮的;惟敬畏耶和華的婦女必得稱讚。願她享受操作所得的;願她的工作在城門口榮耀她。
箴 19:14 
房屋錢財是祖宗所遺留的;惟有賢慧的妻是耶和華所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