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日 星期四

我們(宗教教育)也需要「教改」嗎?~巫鐘琳老師(北興教會)

我們也需要「教改」嗎?
    十幾年來台灣正如火如荼地展開一場爭議不斷的教育改革,姑且不論教改的功過,回溯其改革動力是來自於對僵化課程與教學的再思,當教育者與家長看到孩子在枯燥、乏味、呆板的教學當中流失創造力與生命力時,教育改革自然就水到渠成、不得不發了。反觀真耶穌教會的宗教教育,是否也到了不得不改的時候了呢?
各個教會宗教教育現場當中,不乏熱心、敬虔地餵養神的小羊的教員,也因為有這些教員的存在,才能讓我們教會純正的真理能夠傳承延續下去。然而目前的某些現象之下藏著一些的隱,例如父母無法建立家庭祭壇,宗教教育偏向認知,部份教員沒有持續靈修以具備足夠的能力,這些因素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我們錯失堅立他們信仰根基的最佳時機。長達十幾年的宗教教育或許變成灌輸、認知的模式,也許孩子有許多聖經知識,然而少了對神的體驗與感受,沒有實踐信仰的行動力,對孩子來說,這樣的信仰可能只是父母、老師的、而不是自己願意的信仰。
如何將敬虔事奉的精神傳承下去,讓孩子長大成人後能傳揚福音、多做聖工,建立正確的基督徒人生觀,不被世界所惑以至於丟棄了神,讓我們敬拜的神也成為孩子的神,這是宗教教育最大的目標。在本文當中,將以課程為主要討論內容,首先談及目前宗教教育課程的現況,接著將課程轉為「主題網」呈現,並且融入「課程地圖」主要概念,因為繪製「主題網」與「課程地圖」可以讓教員與課程連結,教員與教員連結,並且能隨時回應學員學習狀況。
我們的宗教教育課程是屬於螺旋式設計,課程內容是階段性重覆總會所印行之宗教教育課程內容主要上課依據,但是教員須依照班級學員學習狀況予以調整,如此可彌補課程編排不足或不及之處。然而在課程編排上我們仍可以發現兒教組偏易、青教組偏難的情況,例如兒教組部分課程過於簡短,對於現在普遍就讀幼稚園所的幼兒來說,應可再加多一些;初中級班教義部份過多且艱澀,也可視情況提前在少年班逐漸補充基本的教義內容;就教材見證或者舉例應用來說,過於制式、僵化甚至年代久遠,孩子需要更貼近生活經驗、能有感同深受的信仰分享。因此教材的增減必須透過教員察覺學員理解能力與課程內容之間的回應,也就是說,教員要具備彈性、調整的能力。然而教員對於課程規劃的概念不足,過度依賴課本內容,反而限制整體融會貫通的可能性,並且忽略螺旋式課程其實要有更周詳資料的準備,以及統整學員新、舊經驗連結的能力。
其次,也許我們已經有感於課程內容的不足而給予補充聖經知識,例如查經以及小測驗,然而注重「知識」卻忽略還有依序由基礎到高階的「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鑑」五個階段。加上信仰立基的關鍵在於「感受、體驗神的存在與恩典」,因此除了歷史、教義、聖經章節的基礎認識之外,能讓學員學習倚靠神,實際行出基督徒的好行為也是相當重要。如果課程只偏認知卻缺乏實際行動,「知行不合一」的情況之下也會有「能說不能行」的隱憂,這顯示共習課的重要性。
崇拜課是瞭解神國神義,麼共習是用來體驗與行動的最好時段。例如「書念的婦人(幼年班)」的教學目標有「知道用愛心接待人」以及「能接待客人」,那麼共習課就可以設計讓學員實際進行愛心接待的活動,並輔以學習愛心接待應注意事項,甚至於走出教室,讓學員準備聚會後的茶點,都是很好的體驗課程,是共習課最能發揮的地方。如果僅把共習視為遊戲、美勞或者同樂會的填補時段,共習將無法發揮更大功用。
在不變動目前課程內容之下,並且補充上述不足之處,我們可以加強課程概念的規劃與設計,視學員程度與需求增加內容,設計能夠體驗且能實際行動的共習。以下提供各位教員參考。
1. 課程內容以「主題網」呈現
將該季的課程以主題網繪製出來,有助於教員與講員瞭解課程內容以及教學目標的關係,以幼年班第二季為例,標題「得勝的精兵」,主要目標則是「信心的實踐(資料來源:總會教牧資源網)」,繪製成圖一。從圖一來看,除了講述三位人物、11個故事之外,「信心的實踐」可以使用「關鍵問題」讓教員更聚焦,能選擇重要、相關的概念講述,也可以幫助學員討論並且自行思考、探究「關鍵問題」。
我們只從主題網就能掌握人物之間的關聯性(A-B-C),例如剛強與軟弱,有信心的行為表現,神如何幫助他們;可以相對地補充新約中耶穌所說「小信」,也可以比較「信心」、「小信」、「不信」的區別;如何增加信心,以及其他聖經中有關「信心」的故事等等,均可以視學員程度有計劃地補充。教員可以透過主題網相互激盪更具彈性、更能統整的課程內容,藉由「關鍵問題」使崇拜課可以從上對下講述轉為師生彼此討論的活潑氣氛。
 2. 融入「課程地圖」的概念
除了先繪製一季、三個月、12課的主題網之外,接著要以「課程地圖」所用的標準格式規劃每一次上課,標準格式包含「課程內容」、「技能」、「評量」、「科技」、「關鍵問題」(資料來源:Jacobs1997a),目的在使教員掌握每次上課的教學目標是否達成。以少年班第九課「勝利的歌聲」為例,作者修改「課程地圖」標準格式成表一,總會編印的教學目標可以再分為認知(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鑑)、情意(接受、反應、價值判斷、組織、價值內化)、技能(察覺、準備、指導下的回應、機械反應、複雜的外顯反應、調適、創作),其中認知與情意有低至高層次之分,教員必須避免停留在低層次目標。每個項目之後有〸提供教員立即評鑑,可於課後立即檢討,並且在季末會議中提出改進、修正的方法,以期每次上課教員更能察覺課程與學員的互動情形,並且可以提供有計劃、有系統的補充內容與共習活動。
本文首次簡介「主題網」以及「課程地圖」的功用,用意在於補充、調整、修正、聚焦課程內容,更重要的是讓教員重新對於「教員」一職有新的覺知與更深的使命感。目前宗教教育的困境在於羊群流失的越來越快且逐漸增多,主內受洗的學員接受了幼稚班2年、幼年班3年、少年班3年以及初中級班6年,總共14年的宗教教育,長大之後卻在人生抉擇點上轉彎,偏向世界,對神的體驗與愛無法深根茁壯。這也許是課程內容不夠生活化,教學僵化上對下講述流於灌輸,沒有實際行動的體驗,以至於面對急速變化的世界染缸,孩子的學習遷移顯然不夠多;也許是追求自我成就與倡導個人主義的世界潮流之下,學員對神的感受日益淡薄;也許是身為家長、教員的我們不夠努力。在此,僅就宗教教育部份,我們需要教員的素養與自覺,「教改」的「改」首先在於教員的改變,因為教員是課程執行成敗的關鍵人物,也是學員模仿學習的重要對象。
「沒有時間」也許是我們普遍的心聲,然而孩子的時間比我們還寶貴,當他們年紀尚幼、學習效果佳、跟在我們身邊、將我們視為重要可敬的人物時,我們卻沒有把握機會以身作則、盡心盡力教導,日後孩子習慣養成、人格底定之後,要再改變實為困難。也許我們會有「只有兩個小時」又能發揮什麼功用的感慨,但無論是靈裡為學員不住的代禱,或者任何時候我們在教會禱告、敬拜、事奉、接待、清掃的身影,言語行為都能發揮潛移默化的功效,教員的影響力不容輕忽、也不容卸責。耶穌升天之前,三問彼得:「你愛我嗎?」,並且要彼得「餵養我的羊」,彼得因為耶穌問了三次「你愛我嗎?」而感到憂愁(hurt),而我們呢?將來,耶穌問我們的時候,我們會是憂愁還是坦然?



















表一、課程地圖
少年班
第二季
第十課  忘恩的國王
關鍵問題
1.朋友對我們的影響有哪些?
2.為什麼人在領受神的恩典之後卻又忘記了?
3.我們要如何時時記得神的恩典?
課程內容
1.約沙法王與惡人交往的惡果
2.約阿施王蒙拯救、敬拜神到背離神的轉變
3.強盛、驕傲的烏西雅王長大痲瘋
教學目標
(課本)
1.知道約阿施和烏西雅本來是敬畏神的好王,後因忘恩遭神離棄
2.能說出幾件感恩的事
認知
1.能說出並且能理解本課人物、故事內容(知識、理解)
2.能判斷「約阿施」、「烏西雅」聽從神與背離神的過程與後果(綜合、判斷)
3.可以說出感謝神、感謝父母師長的事(應用)
情意
1.可以專注聽講並且相互討論(接受、反應)
2.願意聽從他人的勸告(價值判斷)〸
3.能比較好朋友與壞朋友的區別(組織)〸
4.知道身為一位基督徒應該具備「聽從神」的價值觀(價值內化)〸
技能
1.察覺約阿施和烏西雅由好變壞的原因(察覺)
2.能參與課堂討論(準備)
3.在教員的引導下可以說出對神的感謝(指導下的回應)
共習活動
感恩卡製作--
1.能回應崇拜課內容〸
2.能說出感恩的話〸
3.鼓勵學員每天回想並說出感謝的話(請家長配合)〸
補充資料
1.聖經上對於大痲瘋的記載與罪的預表
2.大痲瘋如何得醫治(乃縵、四福音書)
教具
1.聖殿圖像
2.地圖
本次上課省思
1.學員能理解本課內容嗎?
2.教學過程有討論的時間嗎?
3.是否使用教具輔助說明?
4.教學目標是否達成?
5.共習活動可以回應崇拜課內容嗎?〸有實際行動嗎?〸
6.學員與教員的參與度如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