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6日 星期五

一個郵差的故事~~改變兩億美國人觀念 !


一個郵差的故事~~改變兩億美國人觀念


Mark Sanborn2011/06/08

第一次遇見佛雷德,是在我買下新居不久。遷入新居幾天後,有人敲門來訪,我打開房門一看,外面站著一位郵務士。

「早安,桑布恩先生!」他說起話來有種興高采烈的語調:「我的名字是佛雷德,是這裡的郵務士。我順道來看看,向您表示歡迎,介紹一下我自己,同時也希望能對您有所瞭解,比如您所從事的行業。」

佛雷德中等身材,蓄著一撮小鬍子,相貌很普通。儘管外貌沒有任何出奇之處,他的真誠和熱情卻溢於言表。

這真讓人驚訝。我收了一輩子的郵件,還從來沒見過郵務士做這樣的自我介紹,但這確實使我心中一暖。我對他說:「我是個職業演說家,這算不上真正的工作。」
「如果你是位職業演說家,那肯定要經常出差旅行了?」佛雷德問我。
「是的,確實如此。我一年總要有一、兩百天出門在外。」
佛雷德點點頭繼續說道:「既然如此,如果你能給我一份你的日程表,你不在家的時候我可以把你的信件暫時代為保管,打包放好,等你在家的時候再送過來。」

這簡直太讓人吃驚了!不過我對佛雷德說,沒必要這麼麻煩:「把信放進房前的郵箱就好了,我回家的時候再拿也一樣的。」

他解釋說:「桑布恩先生,竊賊經常會窺探住戶的郵箱,如果發現是滿的,就表明主人不在家,那你就可能要身受其害了。」

佛雷德比我還關心我的郵件!不過畢竟在這方面,他才是專家。

他繼續道:「我看不如這樣,只要郵箱的蓋子還能蓋上,我就把信放到裡面,別人不會看出你不在家。塞不進郵箱的郵件,我擱在房門和屏柵門之間,從外面看不見。如果那裡也放滿了,我就把其他的信留著,等你回來。」

此時我不禁暗自琢磨:這人真的是美國郵政的僱員嗎?或許是這個區提供特別的郵政服務?不管怎樣,佛雷德的建議聽起來真是完美無缺,我沒有理由不同意。

兩周後,我出差回來,剛把鑰匙插進鎖孔,突然發現門口的擦鞋墊不見了。我想不通,難道在丹佛連擦鞋墊都有人偷?不太可能。轉頭一看,擦鞋墊跑到門廊的角落了,下麵還遮著什麼東西。

事情是這樣的:在我出差的時候,聯邦快遞公司(UPS)誤投了我的一個包裹,放到街前第五家的門廊上。幸運的是,我有郵務士佛雷德。

看到我的包裹送錯了地方,他就把它撿起來,送到我的住處藏好,還在上面留了張紙條,解釋事情的來龍去脈,又費心用擦鞋墊把它遮住,以避人耳目。

佛雷德已經不僅僅是在送信,他現在做的是UPS份內應該做好的事!他的行為使我動容。

作為一個職業演說家,不管是在客戶服務還是一般的業務中,我可以很容易地發現並指出服務質量上的問題。但要找到優秀的例子,甚至是稍堪稱許的,都要困難得多。

但佛雷德卻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人性化的貼心服務正該如此,他為所有渴望在工作中有所作為的人樹立了榜樣。

由於佛雷德的榜樣,我開始把他的事跡拿出來,在全國各地舉行的演講與座談會上和聽眾一起分享。

似乎每一個人,不論他從事的是服務業還是製造業,不論是在高科技產業還是在醫療行業,都喜歡聽佛雷德的故事。聽眾對他著迷,同時也受到他的激勵與啟發。

回到住所,我偶爾有機會轉告佛雷德他的事跡如何激勵著別人。

我告訴他,有一位灰心喪氣、一直得不到老闆賞識的員工,寫信給我說佛雷德的榜樣鼓勵她「堅持不懈」,做她心裡認為正確的事,不計較是否能得到承認和回報。

我還告訴佛雷德,在一次演講之後,一位聽講的經理人員把我拉到一邊,對我說他現在才認識到,原來一直以來自己事業的理想就是做一個「佛雷德」。他相信,在任何一個行業和領域裡,每個人的奮鬥目標都應該是傑出和高質。

至於我本人,則希望以更正式的方式對佛雷德的傑出服務表示謝意。

耶誕節來臨時,我在郵箱裡放了一份小小的禮物。第二天,我的郵箱裡有一封不同尋常的信,上面貼著郵票,可是沒蓋郵戳。我看了一下,發信人是郵務士佛雷德。

佛雷德知道把未經郵局投寄的信私自放入郵箱是違法的。所以,儘管是他本人把信從自己家送到我的住處,他還是在信封上面貼上郵票,使其合法。

信的內容摘錄如下:「親愛的桑布恩先生,感謝你送我的聖誕禮物……你在演講和座談會上提到我,真使我受寵若驚。我希望自己能一直提供優秀的服務。郵務士佛雷德敬上。」

接下來的十年中,我一直受惠於佛雷德的傑出服務。一旦信箱裡的郵件塞得亂糟糟,那一定是佛雷德沒有上班。佛雷德為這條街的住戶服務時,我的信件總是捆紮整齊的。

一直到今天,我也無法瞭解,佛雷德的動力究竟來自何處。

我知道,額外的優秀服務並未給他帶來更高的收入;我猜測,他也沒有因此得到僱主的特別賞識或提拔(如果有,我也從沒聽說)。據我所知,他也沒有私下參加過任何特別的培訓或激勵計劃。

我能確定的一件事是:佛雷德和他工作的方式,對於二十一世紀任何想有所成就、脫穎而出的人來說,都是一個最適用的象徵。

真理是可以傳播的,我從佛雷德身上得到幾點啟發,這些啟發對於任何行業中的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每個人都能有所作為。不怕你所工作的機構有多龐大,甚至也不怕它有多麼糟糕,個人在這個機構中,永遠能有所作為。上司可能對員工出色的表現設置障礙,或對之視而不見,或者不能充分賞識和鼓勵;也可能,上司願意對員工進行培訓,改善他們的業績,並給予獎勵。但不管環境的利弊順逆,最終,超卓的工作表現,還是員工自己抉擇的結果。

想一想,你在工作中為顧客和同事帶來了喜悅,還是給他們增添了煩惱?你是幫助自己的組織與其目標更近一步,還是與它背道而馳?你的工作表現是因循普通,還是超凡脫俗?你是減輕了他人的負擔,還是給他們添加了累贅?你願襄助他人脫穎而出,還是扯人家的後腿?

沒人能阻止你選擇卓越。在每一天結束之際,關鍵的問題只有一個:「你做了什麼有意義的事?」

PS:
☆路加福音 16:10
 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
 在最小的事上不義,在大事上也不義。

2012年10月20日 星期六

小野:就算選錯,人生也不會毀了


小野:就算選錯,人生也不會毀了

·         2012-09 
·         親子天下雜誌38
·         作者:張瀞文
·          
小野說,他的人生從小就沒有選擇,連去百貨公司買件襯衫都百般困難。但是當他成為父親,他細心呵護孩子的每個選擇,陪伴孩子做生命的大小決定。他相信,選擇沒有好壞,就算失敗、就算走錯路,也都有意義,都使你成為「今天的你」。
小野說,他的人生從小就沒有選擇,連去百貨公司買件襯衫都百般困難。但是當他成為父親,他細心呵護孩子的每個選擇,陪伴孩子做生命的大小決定。他相信,選擇沒有好壞,就算失敗、就算走錯路,也都有意義,都使你成為「今天的你」。小兒小女長大了,現在小野面對生命的選擇時,兒子女兒反而變成他重要的諮詢對象。
- - -
我弟弟小時候和爸爸出門,回程天氣很熱,路上有人賣冰,爸爸問他要不要吃,他搖搖頭說:「我不熱,我不要吃冰。」回家後我爸爸寫了一篇日記,說孩子很懂事,知道家裡窮,即使想吃仍回答不要。
我弟弟做的選擇,滿足爸爸而非自己的欲望。弟弟是我這一輩小孩的縮影。在連飯都吃不飽的年代,生存是唯一目的,怎麼可能讓你做選擇?就算讓你選擇,你也知道哪個選項是大人想要的。
你以為孩子在做選擇,但是他的選擇有兩種:一種是真的知道自己要什麼;另一種是,他的選擇是為了滿足大人,而非自己,像我弟弟和我女兒就是這樣。
我的兒子女兒和我生存的年代不同,他們從小就有很多選擇機會,但兩個孩子從小在「做選擇」這件事上,反應截然不同。
敢要的哥哥,做最大的夢
哥哥很自我,每次都選最好的、最大的、最貴的,總是反反覆覆、猶豫不決。妹妹則很堅定、沒有一絲猶豫,總選擇最簡單合宜的。他們小時候我有種誤解,以為哥哥不懂自己要什麼,而妹妹很會做選擇。
一直到妹妹二十幾歲,跟我抱怨一件往事,我才知道誤會大了。
有次我們全家去香港玩,念國小的哥哥和幼稚園的妹妹,回程可以去玩具反斗城各挑一個玩具。妹妹一開始就挑了個哪裡都買得到、不到一百元的小黑板。哥哥從進門的那刻起,一直挑一直換,最後挑到一個八百元的蝙蝠俠。結帳途中,看見一個限量版、要價四千元的蝙蝠俠,又換:「我要這一個!」他媽媽終於發火了,認為他沒主見,只會選最貴的,不准他買。是我出面緩頰,替兒子說好話,兄妹才皆大歡喜帶著自己選中的玩具回家。
事隔二十多年,妹妹對這件事竟然還耿耿於懷。她說,選完就後悔了,可是我們讚美她的堅定,拿她的表現罵哥哥,所以她不敢換。但她很羨慕哥哥,每次都這麼堅持的要,不惜大哭大鬧,最後都得到想要的。
就如女兒說的,我兒子是要選就選最好的,努力爭取。從小,他喜歡的女生都是全校最漂亮的。高中時我還幫他追過女生,雖然沒追成,他也不以為意,至少試過了。
大學畢業,他想出國念電影,沒拍過電影也非相關科系畢業的他,竟然填了美國電影研究所最好的前十所學校。我在電影圈的朋友笑他;我也勸他選擇符合他程度的學校。他說:「爸爸,出國念書要花那麼多錢,如果不能念最好的,我在國內拿文憑就好。」後來,他被哥倫比亞大學錄取,畢業作品回國也拿到了金穗獎。
他就是這樣,一路都要最好的,努力去要。別的父母可能會罵他一頓,說他好高騖遠、不實際。可是你為什麼要阻斷他對未來的想像?何不讓他去,失敗了再想辦法,只要他願意承擔後果,為選擇負責就好。
不敢要的女兒說:「我要休學!」
從小溫暖體貼、做選擇果斷,人生看似一帆風順的妹妹,高中時面臨了很大的生涯困惑。高一上學期結束,她跟我們說:「我要休學!」
從小在我們家教育下,她知道,生命有許多可能;但她念的明星國中瀰漫著「只有前三志願才是學校」的價值。她那年沒考上前三志願,這個挫敗讓她對自己沒自信、對學習產生懷疑。
我女兒提出想休學,我要她給我半天想想。我和太太去散步,半天後我們同意了,但是有兩個條件:第一,自己規劃休學後的學習與生活;第二,把高一念完再休學。
整個高一下學期,她都在為未來的休學生活做準備。規劃休學後,每天早上七點半聽《空中英語教室》,然後開始一天的學習、創作、看書加強國文能力、找課程補強對天文學的興趣等。家中還留有一本寫滿同學祝福的紀念冊,她向全世界宣告要休學,斷了自己的後路,決心下得很大。
辦休學手續的前一天,她寫了一封信給我,說她這五個月夠了,她其實是在鬧情緒,因為高中考壞了,所以過不了關;現在想通了,決定高中讀完,大學要念設計。想通了,知道念高中是為了什麼,就比較快樂、比較甘願,她選擇念完高中後考大學。
我非常平凡,如果我的孩子很乖、很優秀、一帆風順,我會像一般父母一樣,非常高興。但多數的情況是,你的孩子可能很普通、學業不突出,也沒有特別優秀。我只是很了解,生命本來就是這樣曲曲折折。
我念過生物系、當過生物老師、放棄在美公費攻讀博士的機會返國寫作、寫過小說與散文、做過電影與電視,每次生命的轉換,沒有因此就不害怕。我只知道當老師無法滿足我、我只知道我不喜歡美國的科學家生活,但我喜歡什麼?我並不具體,當我隱約知道這似乎是我要的,我就去追求。
在這樣心情下長大的人,當了爸爸,會很小心翼翼的,不輕易撲滅孩子的想法,不輕易告訴孩子應該做些什麼。
我並不是多麼英明的爸爸,知道孩子未來的道路。我只是真心相信,大人一輩子做這麼多錯誤的選擇,真的沒有比較高明,不會知道哪一個選擇是真正「正確的」選擇。而且,選擇也無所謂對錯。你是誰?你要什麼樣的人生?都會決定你做的選擇
就算選錯了,人生也不會因此就毀了。兒子也曾經問我:「如果我到後來去婚紗店當攝影,你會不會很失望?」我說不會,然後說:「如果你告訴我,我終於明白我走錯路了,或是電影根本沒有路了,你當婚紗攝影把自己養活,有什麼不好?」他說:「這樣根本不需要去美國念書那麼久。」我告訴他,那是你人生中很珍貴、奢侈的一段生活,爸爸可以幫你做到,我也很高興。我大學念生物系四年、醫學院工作兩年,公費到美國念書又放棄,不是浪費了十年嗎?我後來做的電影、電視看似和這些經歷無關,可是我的確因此和別人不一樣。
我為什麼那麼放心讓小孩做選擇?因為我已經看清楚,人生的路每一段都有意義,失敗也好,走錯路也好,最後都讓你變成今天的自己
不抹去孩子對人生的想像
孩子小的時候我很少會跟他們說:「我教你。」只是在他做選擇的時候,陪著他去看,你是怎樣的人?有哪些優點?適合什麼?從他的個性中找出他適合的方向,他會比較有自信,有自信的人比較不容易做出錯誤的決定
現在他們三十歲了,情況卻反過來,我在做選擇時常常需要他們的意見。不久前我第一次寫奇幻小說,寫了三萬字還沒完,我就先寄給兒子和女兒,他們各自回信告訴我可以怎麼寫。我兒子學完電影回來,我剛好要去演電影,我要兒子教我兩招。他說:「有個原則,眼睛不要看對手,一看,鏡頭就會跳對方,你不看,他沒辦法剪,就會讓你整段表演。」我演的時候眼睛就真的不看對方,導演說不對耶,你演七、八次了,眼睛都不看對方,我說我演神經質的醫生,所以眼睛不看對方,導演生氣說:「我演給你看。」我心裡偷笑:「其實這是我兒子教我的。」
我問我兒子的時候,我是真的問,打從心裡相信他。
我這方式會把小孩教得比較早變聰明,他有一天會回頭來幫助我。我希望我小孩很聰明,來救我。怎樣變聰明呢?我用我覺得比較對的方式,用開放的、充滿可能的教育方式,其實是期望有一天,他可以幫我解圍(笑)。
延伸閱讀:《有些事,這些年我才懂》  小野著  究竟出版

原來老婆是天使


[好文轉貼] 原來老婆是天使

一位朋友,覺得老婆越來越懶惰自私,脾氣也一天比一天暴躁,因此,他們天天吵架,吵到最後,朋友有了外遇,結果很簡單離婚再娶。

他的前妻也很快就嫁了。因為沒有孩子,他們各自進入新的婚姻,都比較順利和適應。

這朋友在婚後,先前的第三者變成了後妻,溫情也開始消失殆盡,他的家,又開始跟以前一樣了,動不動就吵聲不斷,後妻連家務也不做,朋友內內外外收拾。

朋友老是覺得自己命不夠好,找的老婆一個不如一個,為此天天唉聲歎氣,直到有一天,偶然機會,在一個飯局上碰到前妻的現任丈夫。兩個男人原本無話,客套寒暄後,幾杯酒下肚,他終於忍不住,詢問人家的婚姻狀況。

那男人相貌普通,說話卻擲地有聲:「她是個很好的女人,特別地溫柔體貼,家務全包,還那麼疼我,對我的親戚朋友也是該豪爽就豪爽,該關心就關心,這樣的女人,真是不多了。」

朋友說,當時就覺得腦袋『嗡』地一下,心說:「她有那麼好?自己怎麼就沒發覺呢?這些話,是他要面子唬弄我吧?」

不久之後,巧的很,朋友在超市買東西,遠遠看見前妻與她的現任丈夫,朋友躲在一邊觀察良久,終於確認,他們很幸福。

那種幸福,刻在前妻的如花笑顏,藏在她身邊那個男人的溫情擁抱。

看來,老婆是天使還是巫婆,全靠男人來塑造。

女人嫁給好男人,嫁的那刻,是下了決心跟男人好好過日子的,她的選擇會讓她有得到、也有失落,她可能因此而永遠錯過了更好、更愛她的人,而如果她做出這樣的奉獻後,男人還不珍惜她,把她當老媽子使喚,那女人就真變成老媽子了。

所以,要想讓老婆永遠是天使,就要先把她當天使來對待,

即使她的長相和脾氣不像天使,但你真把她當了天使,她就會給自己天使的性情,慢慢變成天使。

沒有天生的巫婆,只有後天的黃臉婆。

一個對女人不尊重的男人,一個不懂女人的男人,他看不見天使,只能碰上巫婆。雖然在婚姻中,忍耐是一種美德,但如果有愛,就不存在忍耐,而只有寬容。

當你看自己的女人橫豎不順眼時,她便也不在乎做巫婆了。所以,如果想要一個天使女人,就先把她當天使供在心吧。

因為,這世界上每一個被叫做「老婆」的女人,都有成為天使的潛質。你會發現,原來,你態度的轉變,可以造就出一個真正的天使;這是創造,也是維護,比忍耐更容易做到。

其實,老婆是什麼?
從前的路人,
以前的朋友,
現在的伴侶,
生活的支柱,
感情的知音,
一輩子的總結。

女人是一架鋼琴,遇到一位名家來彈,奏出來的是一支名曲;如果一個普通人來彈,也許會奏出一條流行曲;要是碰上了不會彈的人,恐怕就不成歌了。

一個人的力量其實很有限,生活中有很多東西我們都不能改變,那就嘗著改變一下自己吧!生活就像一面鏡子,你笑了,她也就笑了。

兩個有情人實不容易,有些必須面對流言蜚語,有些必須面對眾叛親離,有些必須面對世俗壓力,有些必須面對生死抉擇,但不管怎麼樣,兩個人的世界就是天堂,兩個人的生活就是願望;珍惜擁有的,把握好今天,就夠了!請切記:愛是責任,情是包容!

最大的幸福就是在對方的眼中你可以是什麼樣的人;而不是對方想要你成為什麼樣的人!

原是神的工作~ 08/23/2012 磊石


原是神的工作
08/23/2012 磊石
談到「聖工」兩字,從字面上就會覺得「很神聖」。筆者曾聽過,不同的傳道人解釋「聖工」的字義時,有一種解釋為「只有救人靈魂的傳福音工作,才能被稱為聖工」,非傳福音工作只能稱為「事工」;另一種解釋為「無論何事,只要是為神服事,都可稱為聖工」。辜且不論,這兩種解釋熟是熟非?重點是,神若感動我們所作的、所成就的,從中我們是否能體貼神的心意或意念?
    十多年來,筆者藉著神在心中的動工,有幸參與榮耀的福音工作。從工作中發現了許多真理的奧秘及聖靈的權能。一般信徒大都對福音工作怯步,其實以人性而言,這是相當正常;因為福音工作與一般服事工作差別最大的,在於「常有新的狀況」,而這些狀況有些並不是你的人生經驗,或無法靠著你過去所擁有的才幹或恩賜,迎刃而解;就因如此,從事福音工作的同工,要比一般人具備更多對神的認識與信心,面對這樣的工作,才不致產生困境或挫敗。
    記得在十多年前,我參與葡萄園校園福音工作,對青少年福音覺得相當重要,投入了很多時間與精神,上課與帶領夏令營活動,所憑藉著是一股熱忱與對福音工作的初探,心中所想的是如何讓青少年進入教會,同工與青少年所建立的是關懷與愛心,雖然成效上以時間成本而言並不明顯,但神卻在其中,為我埋下福音工作的種子。之後,來自神的恩典與呼召,擔任宣道負責人工作六年,也因著責任加重,必須謹慎且用心去研究與探索,福音工作的本質與特殊性。從實戰的工作中,我參考了醫療宣道、童軍宣道、生命教育體驗營、教會福音工作、牧區聯合推動之研習會與許多福音活動。在眾多的宣道或福音工作中,認識了許多福音工人,不論是火熱或不火熱,漸漸發覺一個「致命的奧秘」--我們原是神的工作(弗二10)
    同靈參與工作,隨著對神的認識程度,心態上總是不同。我記得剛接任宣道負責人時,心中覺得十分不配,如同有些福音同工一樣,真不知道該如何傳福音?奇妙的是,神竟然感動我,要依靠神,聖靈提醒我要常讀聖經、認識真理,當我一得到接任負責人消息後,我開車就開始聽總會宣道處所出版的「厝邊隔壁大家好」CD,上下班途中各聽一篇見證CD,連續聽了百片多,沒事就是讀經、研究真理的奧秘,中午吃完飯後還是讀經,回到家也常聽延伸神學MP3或聯總電子圖書的講道MP3,並收集所有可以傳福音的方法與資訊,從中尋找最適合本地教會舉辦的福音活動,如果不是神的感動,為神的工作預備,我認為人不可能如此。
    記得第一次辦「詩歌音樂會」,我邀請了幾個其他教會詩班,從籌備、策劃、協調、執行,花了很多心思並培養同工,還遇到一個中度颱風來攪局;當時我不斷為此事禱告。在舉辦的兩天前,颱風有輕微轉向的行徑,我理性上以為這是神聽了我的禱告,於是鼓勵所有同工,不受影響,詩歌音樂會照常舉行;然而,颱風真的大幅度轉向了,音樂會順利的完成,有如神蹟發生。因為第一次也是首次主辦「比較精采」的詩歌音樂會,我很想了解傳道對這次活動的看法,沒想到,傳道毫無表情地告訴我一句話:「熱鬧、熱鬧而已!」
    一般人聽到這樣的說法,心中一定會覺得不舒服,但神卻未讓我受挫,我開始思考傳道人說的話,把所有的工作檢視一次,也為此禱告。由於動機正確,神很快就給我答案,原因是「福音活動連祈求聖靈都沒做,根本不是福音活動!」自此,我改變了活動內容,並把過去認為不要一下子「嚇到」慕道者的音樂會,正式更名為「詩歌佈道會」,也盡量不外請詩班控制經費成本(交通費、餐盒費),把錢花在對本會詩班的大幅培訓!神與我們同在,職務會支持這樣的工作,詩班從凋零中慢慢茁壯,建立了兒童詩班、直笛班、提琴班、八重唱、青年詩班,以準備各樣的福音工作,之後的詩歌佈道會就有人得聖靈。不過,詩歌佈道會耗日費時,勞民傷財,在我的工作個人經驗中成本也太高,於是神給我智慧將詩歌佈道會改成月佈道「福音見證會」以增加求聖靈次數,只邀請一位見證人,一個詩班獻詩,把重點集中在最後的求聖靈,神喜悅我們這樣的調整,「福音見證會」常常有慕道者或主內同靈受聖靈。
     在北區宣道股同工團契中,北區宣道組幹部鼓勵推動「禱告團契」,這是很好的作法,經本會職務會同意,開始推動安息日下午聚會前半小時,教會響鈴鼓勵全體禱告。從3~5人禱告,職務會成員輪流帶領會前禱告,日子一久,形成文化,教會最多有1/3的聚會比信徒都來參加「禱告團契」。教會更積極加強非佈道會聚會也須於安息日求聖靈,得聖靈人數不斷增加,甚至超越本會得聖靈年度記錄,靈恩會前,為激勵同靈傳福音,舉辦「宣道週」,邀請有經驗的教會同工前來分享福音工作,為佈道會暖身;教會同靈也較積極參與傳福音工作,且慢慢看出福音工作日漸興旺,但這仍是「神的工作」。

推動神的工作不容易,那是對神不夠認識的人說的。
認識神,一切都變得容易,因為是神的工作。在神沒有難成的事!

「禱告團契」推展後,有一次本會來了一對母女慕道者,對人不信任,只會觀察人,寡言冷眼。從介紹中這位母親告訴我,她女兒有憂鬱症,但我看似乎不像,
我向主耶穌禱告:「主阿!這位母親不信任人,我當對她問什麼?說什麼?」
聖靈立刻感動我,「你問她有沒有見過鬼!」
我就問她:「你有沒有見過鬼?(直接不婉轉)
這母親定睛看著我:「我女兒就是被鬼嚇成這樣!我也見過三次鬼!」
自此,她打開心房,很多秘密只對我說,也對人較為親近,後來得到聖靈。另有一位慕道者安息日上午禱告完,中午吃飯後,
她問我:「我為什麼禱告會哭?我沒有覺得難過阿!」
我告訴她:「這是聖靈感動,你下午求聖靈時告訴主要得到體驗,也許下午就得聖靈,我也為你禱告!」
下午禱告時,我向主求:「主阿!讓慕道者體驗祢!」
她就得聖靈,類似的經驗有幾次。
     又有一次,一位新受洗的同靈,好不容易求了一年得到聖靈,但她靈言不流利也沒體驗,心中懷疑聖靈是否存在?
她問我幾次:「為何我聖靈很小聲,也不會震動?」
我就告訴她:「你現在開始求聖靈充滿!」
一周後,聖靈充滿她,當週的禱告有一股力量推著她,原本這位對人異常謙恭有禮,禱告聲音不大,那次禱告時卻是全會眾最大聲,力量很大、靈言開始流利;過了幾週,
她又問我:「可是,我還是不會震動,為什麼?」
由於當時她先生因她的改變剛成為慕道者,尚未受洗,
我告訴她:「你的信心真的不夠,按理說,震動不是得聖靈的依據,我也不當如此說,但是你初信,為了讓你體驗,你從現在開始,只求身體震動,而且我告訴你,靈恩會前你必會震動!」
(當時距靈恩會約一個多月,我說完後,也覺得不可思議,竟然開支票,這完全是聖靈給我的信心!)一周後,聖靈大震動臨到她,她腳是跳著禱告,她興奮地作見證,她先生也十分震驚,自此,更用心認識真理,每逢求聖靈必到前面接受按手,這完全是神的工作,人只是配合執行。
    常與一些福音同工交換心得,發現部分同工,對神的認識相當不足,所以工作缺乏果效。我常思考福音工作當如何進行?神才會將得救的人加給我們。從工作中,我得到了一個這樣的經驗法則,「真正認識神的福音工人,神會將得救的人安排在你的周圍!」為什麼?其實很簡單,傳福音是主耶穌道成肉身的原因,為了拯救失喪的人。一個對主耶穌的心腸無法體會,對真理不認識,沒有聖靈的權能,雖然是傳福音,但也是成效有限;就如同你請朋友為你辦理重要之事,你不會找一個不認識你的人,或不了解你的人。何況,慕道者需要不斷地真理澆灌與帶領;缺乏對真理的認識,工人對神的話不明,信心不夠,也將會缺乏聖靈的能力;因為我們所領受的是真理的聖靈。蒙恩見證是神為了讓人體驗更多的方式,但神要我們多認識祂,並且知道神的旨意。如經上所記:「願你們在一切屬靈的智慧悟性上,滿心知道神的旨意;好叫你們行事為人對得起主,凡事蒙他喜悅,在一切善事上結果子,漸漸的多知道神。」(西一9~10)

認識神,我們才能做好神的工作!
因為我們原是他的工作!

做神的工,應當喜樂去作,以筆者的經驗,「喜樂」並不會在短期間學會。保羅在書信中告訴我們,喜樂是經過一連串的過程:「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羅五3~5);因為經歷這些操練,自然喜樂與我們同在。保羅把提摩太視為「真兒子」(提前一2),用福音生了他。這就說明了為主傳福音或培養同工需經歷必要的磨難,如同女人懷胎生產之苦。可是,至終卻是喜樂,看見孩子的成長,有新的未來與盼望。
在社會上,最近流行一種快樂經濟學,人需要得到快樂,才會使用產品。今天,我們作「聖工」,假若落入權勢與利益之爭,盼望與喜樂的心,就不與我們同在;在主裡要能常常喜樂,就當把工作的主權交給神,不爭競且盡力與人和睦,存心等候神,做好神的工作;認識自己也只是神的工人,將人引到神面前。如同,以斯帖經末底改的勸告,知道自己得到王后的位份,是為了救神的選民,才冒死見王;又如同施洗約翰對主的認識,「他必興旺、我必衰微。(約三30),一生傳悔改的福音,修直主的路。
約書亞,年輕時被神稱為「摩西的幫手」(書一1),他臨終時卻被神稱為「耶和華的僕人」(書二十四29),這當可成為我們一生當追求的目標;從「幫手」成為「僕人」,帶領教會宣揚神的榮耀,一生事奉耶和華。

2012年10月17日 星期三

捨不得啊,朋友!


捨不得啊,朋友

 
『朋友年輕時,交的是熱血,中年交的是感覺,交到老的時候是知心,血會冷卻、感情會淡,心中的感覺只有昇華』,
『捨不得呀,我的朋友』,
全文是大偉還能用手機時,最後一次的簡訊。
「捨不得啊,朋友」---陶大偉過世有感~~~~~摘自劉三牧師

「捨不得啊,朋友」!這是這段時間許多名人過世以來;最令我動容的一句話。
沒有一點年紀,很難體會這句話!

陶大偉,享年七十歲,因肺癌過世,過世前傳簡訊給朋友這句話,
他給張小燕的簡訊特別提及「年輕交的是熱血,中年交的是感覺,老年交的是知心」,難怪張小燕難過到無法接受訪問。

我自己想一想,真是很有道理,當年許多年輕的摯友真的是滿腔熱血的「搏感情」,人到中年就是尋找「志同道合」,感覺對的朋友,
再往上走很多朋友都失聯了,這時候;被人瞭解就很重要,許多人生的經驗跟感慨都不是一般人可以體會的。

當然;最令我感動的還是「捨不得」三個字,比起許多憤世嫉俗或是怨天尤人者,「捨不得」代表他依然活力充沛,代表他活在希望中。
這也代表他跟家人關係不錯,報導也說兒子有空都會多陪他,這真是幸福,
看著兒子同樣在演藝圈想著自己年輕也很紅,現在已經老了,太多滋味在心頭,「捨不得」三個字也代表肯定了兒子。

此外,捨不得是因為他有很多好朋友,孫越叔叔的痛哭就是其中之一,報導也說;他請了幾個好友去床邊看他。
他走了以後,家屬表示希望「低調」,這真是一個正面示範。
人活著最在乎的不就是家人嗎?何苦勞師動眾?
家人是上帝為我們設立的親密關係,天然的血濃於水,看完報導,大家真的要好好陪家人。

讀報導的同時也正好看到一個自己帶過的青年在臉書分享「害怕失去」的心情,她曾經在車禍失去媽媽,現在自己當了媽,有時依然會驚恐,
很怕忽然失去一切,所以老公出門,她無論如何都好聲好氣,不希望萬一最後一次分離是在嘔氣,同時她除了珍惜也學習把安全感放在上帝手中,
我看得很有感觸。

一個人活到最後可以說「捨不得」而不是「不甘願」,這是好事,
當然;如果可以像耶穌說「成了」,那是最好,不過,應該不多就是了!

我今天決定作一件事,列出一個名單:
*誰是我病危想見的朋友(順便檢視一下自己剩下幾個知心朋友)?
*誰是我要致謝的朋友(可以的話,寫信謝謝他)
*誰是我該致歉的人(不打擾對方的話;寫信道個歉)

然後;花更多時間陪家人,這是一輩子都不會後悔的事!

聖經說『求你指教我們數算自己的日子,好教我們得著智慧的心』,日子真的要算,不是焦慮,乃是感恩.

2012年10月16日 星期二

排便不排毒 當心!習慣性宿便是慢性肝病前兆


排便不排毒 當心!習慣性宿便是慢性肝病前兆

周嘉文/臺北報導

現代人生活忙碌緊張,三餐老是在外,青菜、水果吃的不夠,便秘已經成為許多上班族說不出口的共同秘密,尤其習慣性宿便怎麼辦?可別傻傻以為,光靠通便劑、瀉藥、灌腸劑三天兩頭「輕鬆」一下就夠了,中醫提醒,排便不排毒,長期下來恐怕會導致更嚴重的慢性肝病。

便秘是很多人的痛苦,有的是偶爾便秘,有的人則常常是幾天才排便一次,無論是哪一種,在中醫看來通通要不得。尤其如果你是習慣性便秘患者,中醫師李深浦建議,使用通便劑、軟便劑時不妨多留意一下,聞聞看排出來的糞便味道惡臭不惡臭?如果不臭,就可得要當心了!因為這可代表著你的身體只有排出糞便、卻沒有同時排出身體代謝的毒素。

可別小看這樣一個小動作,因為在中醫看來這可是判斷一個人未來容不容易罹患慢性肝病、慢性肝炎的大關鍵,畢竟千呼萬喚「屎」才出來,對人體維持正常代謝功能而言正是一大警訊。李深浦進一步說,人體的肝臟機能,主要就是在進行一個完整的新陳代謝作用,而所謂完整的新陳代謝則包括排毒、排泄膽汁,乃至於能夠把體內產生的所有廢氣都轉化成為能量。

人體的營養吸收,全賴大腸發酵、小腸吸收,但在大腸發酵的過程中,產生的還有瓦斯、沼氣,這類廢氣若沒有經過肝臟的純化功能,對身體就是一種毒素。

所以中醫治療便秘,李深浦指出,不僅僅是要軟便、通便而已,更重要的是排便還要排毒,講求一併把毒素排出體外。

古代道家有句話說「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李深浦說,指的就是在靜坐過程中,由胃腸提煉帶有酒精成分的這一類可燃的物質,如果肝臟功能很好,可以燃燒轉換成體能,去除其中有毒性的氨等物質,變成身體運動時很好的能源,讓人頭腦清晰、眼睛明亮。反之,如果有毒氣體未被自然排泄出,久而久之,會導致肝臟功能受損,種下慢性肝病、慢性肝炎惡因。

治療慢性肝炎,李深浦強調,很多醫生會忽略中醫強調先復原肝臟功能的作法,反而一味下消炎藥,結果消炎藥不但把肝臟的酵素群殺光,也把胃腸裡的好菌、好的發酵機能一併殺光光。結果就是,胃腸裡面的壞菌越來越多,好菌越來越少,產生的瓦斯品質越來越糟糕,肝臟反倒慢性的被這些壞成分毒害,不但無法變成體力,反而讓人昏睡、體力不濟。

想護肝就非得要補充一堆營養素不可嗎?李深浦點出一般人常見的迷思,事實上,肝臟根本不需要額外補充什麼特殊的營養素,他強調,肝臟就是人體最重要的營養代謝器官!只要飲食夠均衡,排泄又正常,肝臟就會自動調適到最健康的狀態。

有機會就光腳走走路 放放電吧!!


轉貼:有機會就光腳走走路 放放電吧!!
   
「我不是英雄,只是個想活下去的平凡人。」
孫正春夫婦赤腳健走多年,走出健康,走出人生大道。(圖片提供╱希望基金會)
62歲埔里鎮人「赤腳行者」孫正春,19年前診斷發現癌症,萬念俱灰中,走著走著,意外走出條人生大道。 發現腫瘤以為人生完了孫正春過去為林業試驗所員工,43歲時,晚上翻來覆去睡不著,身體成天不舒服,經醫生診斷發現頷下腫瘤,要他下午馬上住院,準備開刀。「我當時很絕望,不敢和太太講,覺得人生就要這樣完了。」
全身皆病光腳寫下遺書
孫正春當時右耳旁還有3顆淋巴腫瘤,總在睡覺時抽痛,全身冒冷汗。此外還有心律不整、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氣喘、頸神經壓迫、糖尿病、四肢劣澱粉沉積症、內外痔、便秘等病痛。那時家裡除 太太,還有兩個就讀小學的孩子,當天離開醫院,回到熟悉的山林,光著腳在田中走來走去,難過的寫下遺書。12km山路愈走人愈清醒之後一個星期,他天天恍神,上班不專心,常赤腳在田中來回走動,不知道為什麼有種愈走愈清醒的感覺。

「就突然蹦出個想法,乾脆走路上班算了。」孫正春隔天開始牽腳踏車赤腳入山,面對12.5公里的山路,起初才走50公尺就想放棄,後來堅持走完,每天花超過3個鐘頭上班。
瘦了9公斤腫瘤竟然消失3個月過去,體重從62公斤減輕9公斤,讓他擔憂是不是病發,加上被太太發現牽車上班,周遭鄰里也覺得他赤腳走路,像個瘋子,於是向家人吐實,硬著頭皮赴診。沒想到這次檢查讓醫生驚訝,懷疑檢查有誤,因為各種病痛不藥而癒,腫瘤消失,心律不整的脈搏從100多下變60幾下,簡直脫胎換骨。

疾病變朋友提醒他要運動
孫正春解釋可能因為走路活絡血管,長年都在山林,吸收芬多精、負離子及豐富氧氣,體質逐漸改變。「我相信疾病還在我體內,沒有消失,只是在掌控中。」孫正春笑說現在將疾病看作「好朋友」,「這個好朋友每天叮嚀我要運動6小時,要正常作息、健康飲食,19年囉,他好久沒來看我了。」
孫正春6年前退休後,開始擔任森林志工,依舊赤腳走路,曾從埔里走到員林,走到墾丁,經霧社福壽山、梨山、思源埡口走到宜蘭福山植物園,未來他希望與太太一塊赤腳走遍全台319鄉鎮。 

2012年10月15日 星期一

如何處理手足間的競爭?


如何處理手足間的競爭?


Q:老大的心結很重,一直無法容納老二,我試了很多方法都沒效,搞得都要發狂了,不知該如何是好?

A:面對手足競爭,父母只要堅持以下七原則,孩子們自然會隨著年齡增長而相處愈來愈融洽。


1.相信每一對兄弟姊妹都有他們自己的緣分,有的相親相愛,有的誓不兩立,有的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孩子自然會在不同的關係和模式中學習和磨練出應對的方法。

2.生了老二之後,常會期待老大要長大懂事,但孩子畢竟是孩子;如果沒有老二的話,就比較能把老大當小孩看待,不會有不合理的期待。所以要常提醒自己,老大雖然比較大,但終究還是個小孩

3.接納孩子對弟妹的情緒,但嚴格規範孩子的行為。當嫉妒或憤怒的情緒出現時,表達同理和了解,並引導他說出來。但情緒不等同於行為,對於傷害弟妹的行為就要嚴格的規範。

4.避免比較兄弟姊妹行為的評論如「還是弟弟比較乖。」「為什麼不學學哥哥?」任何比較,都會強化競爭和仇恨,尤其別說:「你是哥哥,本來就要讓弟弟。」之類的話。孩子很容易選擇性的注意到「哥哥」、「姊姊」、「弟弟」、「妹妹」的稱謂,而感覺父母偏心。


5.安排和孩子單獨相處的時間,讓小孩擁有足夠的安全感及充分的被愛。常跟孩子說:「媽媽對你的愛不會因為弟弟出現而被分掉,因為媽媽的愛會源源不絕,變成雙倍的量。」不斷給愛的保證,並強調媽媽給孩子的愛是依著孩子的特質和需求量身訂作的獨特的愛。

6.製造機會讓孩子互相倚賴互相幫助。當對立的兩方有共同的敵人時,就會變成一國,開始合作。有時在遊戲中父母可以扮演那個共同的敵人,讓孩子們聯手打敗。幫孩子創造合作互利的機會。

7.教會孩子和平相處的技巧,讓孩子發現對方的優點,在生活中凸顯從對方身上可以得到的好處,像是遊戲時的玩伴、出門在外的依靠、可以分享經驗和交換情報、團結力量大等等。(張黛眉 賽斯身心靈診所臨床心理師)

不順孩子的意就亂發脾氣,怎麼辦?


不順孩子的意就亂發脾氣,怎麼辦?
Q:我家弟弟很愛發脾氣,只要不順他的意就生氣,說反話,比如「我討厭媽媽」、「討厭阿嬤」,有時還會丟東西。當下我們通常不予理會,事後再跟他說,他會認錯。但這種情形還是每天發生,該拿他怎麼辦?
A:當孩子期待落空時,會失望,轉而生氣,這是很自然的情緒。只是當他不知道如何表達時,就只能藉由攻擊對方、自己,或毀壞物品以發洩情緒。告訴孩子他錯了,是不夠的,因為他還是找不到方向。所以當他發脾氣時,可以這麼做:

一、幫助他說出真正的情緒例如「媽媽不能帶你去公園玩,我知道你很失望。」「阿嬤不讓你騎腳踏車,你很生氣,媽媽了解。」

二、讓他知道何時可以滿足或找替代品例如「等明天天氣好,就可以去公園。」「天黑了,不能騎腳踏車,但你可以玩玩具。」

三、幫助他學習適當表達:有時孩子完全無法溝通,怎麼安撫都無效,讓他自行冷靜也是一種方式。但別讓他覺得你不要他了,因為這是孩子最害怕的事情,這樣只會加重他的焦慮。此時不妨跟他說,例如「你現在真的很生氣,氣到說不出話來。等你想說時,再告訴媽媽你在氣什麼。媽媽等你喔!」若他願意說,一定要認真聽,告訴他,這樣很棒。「玩具是讓你玩的,不是丟的。如果一定要丟,可以丟抱枕,或撕這些紙。然後再告訴媽媽你在氣什麼。」事後陪著他一起收拾。

適當的情緒表達有助於安定情緒,營造穩定的環境,對孩子也很重要。因此建議:
● 說「不行」前,先同理他的心情,如「我知道你很想……,可是……」
● 生活規則要一致,不隨意更改。
● 答應孩子的事情,要守信用。

如何培養小孩負責任的態度?

如何培養小孩負責任的態度?



Q:如何培養小孩負責任的態度?請小孩收玩具,只有拿出「家法」才能讓孩子自己收,不然他會說「別人也有一起玩,要一起收」;或是裝可憐「都沒有人幫我」。
A:孩子需要大人三催四請才完成自己應該做的事,是常見的教養問題。想培養孩子負責任,專家建議如下:

1.幫孩子建立該為自己負責任的認知:告訴孩子哪些事是屬於他自己的事,他有必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沒有人可以代勞,以及完成後他可以獲得的價值回饋。例如收玩具,家長可給予孩子明確的時間規範:十分鐘或十五分鐘內收好玩具。若孩子還沒有時間感,可運用計時器,告訴孩子,鈴聲響了就代表時間到。在時間內孩子若未達到要求,父母切勿因為孩子做不到就替他完成,結果反而讓孩子養成倚賴或無所謂的態度與習慣。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教系副教授林佩蓉說,在培養自律小孩的過程中,家長堅定的教養態度是關鍵。四或五歲的小孩不收玩具,家長必須讓孩子了解,不自己收拾的後果,例如不收玩具就不能玩玩具。如果是三歲的幼兒,家長可協助他收拾,但過程中孩子才是主導者,父母扮演的角色是引導者,告訴他如何分類、該收在哪裡……若孩子有進步,即使只有一點點,父母也一定要稱讚和鼓勵他,讓他感受到自行完成的成就感及滿足感。

2.讓孩子幫忙做簡單的家事:四、五歲的孩子能做的家事很多,例如收拾東西、把東西歸類擺整齊、摺衣服、洗杯子、擺碗筷、擦桌子、擺餐具……等,讓孩子參與家務,可以為孩子帶來「我也可以」的成就感。父母也可以分派一份簡單但例行要完成的任務給孩子,如每天幫忙擺碗筷,養成孩子的責任感。

3.集點獎勵計畫:這是強化孩子正面行為的遊戲。針對你認為孩子該自我負責的事項,列一張清單,並設計一張點數表,貼在家中顯眼處。孩子自己完成他該做的事,即能獲得點數。每日持續追蹤、每週定期將累積的點數兌換成獎賞。獎賞不一定要用物質的東西,有時心理的滿足反而更容易成為激勵孩子的動力。

弘光科技大學幼保系助理教授趙蕙鈴提醒父母,培養孩子自我負責的同時,也要同理孩子的心情。例如該收的玩具是不是太多了,讓孩子感覺壓力很大。孩子也可能不知從何下手,此時大人可給予適切的幫助,引導孩子將玩具分類,安排各種玩具收拾的優先順序,也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何培養小孩負責任的態度?
如何培養小孩負責任的態度?請小孩收玩具,只有拿出「家法」才能讓孩子自己收,不然他會說「別人也有一起玩,要一起收」;或是裝可憐「都沒有人幫我」。
孩子需要大人三催四請才完成自己應該做的事,是常見的教養問題。想培養孩子負責任,專家建議如下:

1.幫孩子建立該為自己負責任的認知:告訴孩子哪些事是屬於他自己的事,他有必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沒有人可以代勞,以及完成後他可以獲得的價值回饋。例如收玩具,家長可給予孩子明確的時間規範:十分鐘或十五分鐘內收好玩具。若孩子還沒有時間感,可運用計時器,告訴孩子,鈴聲響了就代表時間到。在時間內孩子若未達到要求,父母切勿因為孩子做不到就替他完成,結果反而讓孩子養成倚賴或無所謂的態度與習慣。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教系副教授林佩蓉說,在培養自律小孩的過程中,家長堅定的教養態度是關鍵。四或五歲的小孩不收玩具,家長必須讓孩子了解,不自己收拾的後果,例如不收玩具就不能玩玩具。如果是三歲的幼兒,家長可協助他收拾,但過程中孩子才是主導者,父母扮演的角色是引導者,告訴他如何分類、該收在哪裡……若孩子有進步,即使只有一點點,父母也一定要稱讚和鼓勵他,讓他感受到自行完成的成就感及滿足感。

2.讓孩子幫忙做簡單的家事:四、五歲的孩子能做的家事很多,例如收拾東西、把東西歸類擺整齊、摺衣服、洗杯子、擺碗筷、擦桌子、擺餐具……等,讓孩子參與家務,可以為孩子帶來「我也可以」的成就感。父母也可以分派一份簡單但例行要完成的任務給孩子,如每天幫忙擺碗筷,養成孩子的責任感。

3.集點獎勵計畫:這是強化孩子正面行為的遊戲。針對你認為孩子該自我負責的事項,列一張清單,並設計一張點數表,貼在家中顯眼處。孩子自己完成他該做的事,即能獲得點數。每日持續追蹤、每週定期將累積的點數兌換成獎賞。獎賞不一定要用物質的東西,有時心理的滿足反而更容易成為激勵孩子的動力。

弘光科技大學幼保系助理教授趙蕙鈴提醒父母,培養孩子自我負責的同時,也要同理孩子的心情。例如該收的玩具是不是太多了,讓孩子感覺壓力很大。孩子也可能不知從何下手,此時大人可給予適切的幫助,引導孩子將玩具分類,安排各種玩具收拾的優先順序,也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