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教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教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1月12日 星期六

小三沒讀好 高中輟學率多四倍~文●林君純 | 商業周刊


小三沒讀好 高中輟學率多四倍
商業周刊作者: 林君純 | 商業周刊 – 201314日 下午12:52
人的一生中,哪一段求學經歷影響最重要?這是學術界辯論不休的問題。最近有一項研究清楚定義:小學三年級最重要;另有一份支持性論述則強調,教育年齡越小的兒童,塞越多、越適得其反。
《時代》(Time)雜誌報導,安妮凱西基金會(Annie E. Casey Foundation)發布一項學習力報告:小學三年級學生若未能培養熟練閱讀能力,到了高中階段因為讀不來而輟學的可能性激增四倍。這個結論是研究主持人,紐約市立大學社會學教授赫南德茲(Donald J. Hernandez)所下。
課業變難,強弱分歧關鍵
但是,為什麼是「三年級」?赫南德茲解釋,這一年是學生從辨認字母以學習閱讀,轉入透過閱讀上下文吸收知識的階段,可說是學習吃力的「馬步年」。也正因為越來越多門功課需要廣泛閱讀背景、理解語意,倘若能力弱的學童未能趕上,多數就因此踏入了「低迷的四年級」,落後的學科越來越多,最後往往是在高中時為了逃避失敗而放棄學業。
他把這種關聯比喻成「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源於《聖經》詩句,意指三年級是學習能力顯現細微差異的起點,漸漸分歧走向優者越優、差者越差的兩極,最終擴大成難以跨越的鴻溝。但他強調,適時干預可以把惡性循環變成良性迴圈,例如某些州正在研議的強制留級做法,或是教師和家長為三年級生制定個人化的閱讀學習計畫。
超前教育,反揠苗助長
此外,去(2012)年12月,科學雜誌《認知》(Cognition)也刊登一篇關注孩童學習能力的研究結果:想要兒女贏在起跑點,太早教育孩童不是好做法,直接給答案的方式最糟,不僅會抹殺孩童的好奇心,還會埋葬創造力。
路易斯維爾大學(University of Louisville)研究小組說明,當孩童知道可以從長輩、老師口中得到答案,確實是催熟學習特定事務最快的方法,但隱藏的風險也就在於它抵消了範圍更大、眼界更寬的自發性學習。「習慣聽到答案的孩童就算順利升上小學、中學或大學,往往也都不會主動學習,表現在閱讀、書寫與思考邏輯等方面都落後一等。」
知名評論網站石板(Slate)說,這是個注重教育的時代,焦慮的父母都想盡可能教給孩童「別人還學不到的事」。如果把幼稚園當小學教,期望大班幼兒學會小學生的知識,反而錯過黃金期,那可能就真的是應驗「馬太福音」所言:「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PS: 轉貼自Chiang Chang-Tzu
今年有個轉學生從台中的國立大學(綜合大學喔!)來到新竹
期中考前完全沒有出現在課堂上
跟我唯一的一次談話是問有沒有補救的機會
若沒有就不來考期中考了
問他為什麼從那麼好的學校來這裡
他說因為早上都爬不起來上課,後來被退學了
問他為什麼都爬不起來?
他說因為沒有人叫他起床
接下來更妙
問他哪個高中畢業
他回答忘記了
問他怎麼考得上大學
他回答因為從小學開始就有許多的家教陪伴著他
但是
到了大學沒有家教所以不知該如何讀書
或許這個例子與這篇報導的直接關連不大

我只是想表達
自發性學習真的很重要
主動的發掘能力
才是我們最該給孩子的

2012年7月9日 星期一

放牛班的考卷~作者:李家同

【今日閱讀】放牛班的考卷~作者:李家同
https://www.facebook.com/read.life
如果我們將一個程度已經落後的孩子和一些程度很高的孩子放在一起念書,他會快樂嗎?如果將一個不夠聰明的孩子和一些聰明的孩子弄在一起,他會快樂嗎?……

我有一個習慣,在沒有事可做的日子,會開車到鄉下去,漫無目的地亂逛,原則是越荒涼的地方,越是我想去的。在台灣鄉間開車,過一陣子就會路過一所小學或是國中,周末,這種學校雖然大門不一定能讓你開車進去,但是將車子停下來,再走進去是一定可以的。周末的校園永遠安靜得很,但總有些小孩子在裡面玩耍,有的打球,有的蹲在地上找毛毛蟲。

我們鄉間的學校有兩個特色:第一,校園永遠是很乾淨的,小孩子在周五放學以前,一定會將整個校園打掃得很乾淨才離開吧。第二,校園裡永遠有大樹成蔭,而且也有不少的花草樹木,我一直知道小學和國中的經費並不充裕,但是每一所學校的盆栽和花草都是有模有樣的。

兩個星期以前,我又亂逛了,這所國中實在不大,少子化使很多國中的人數越來越少,我是被它進門的一大排黑板樹吸引住的。黑板樹的特點是非常高,它們不像榕樹那樣往橫處發展,有時可能影響到房屋的基礎。由於它們長得特別高,我一下子就被這一大排樹吸引住了。進去以後,發現這排黑板樹下面有一個石牌,牌子上的詞句非常特別:「王老師,謝謝你,我們的考卷都還留著。民國XX年放牛班全體同學。」

我對這個牌子上的詞句十分好奇,離開以前,將校名和地址都記了下來,回家以後也立刻查出了校長的名字。我寄了一封信給他,問他那個石牌上的話是什麼意思,我表示我願意再去他們學校一次。反正我已退休,成天待在家裡也悶得發慌。

校長立刻打電話給我,於是,上個周末,我又去了這所國中。校長應該算是中年人,我是在周六下午去的,學校裡有一些小孩子在玩耍,就他一個老師,從他的校長室就可以看到那一大排黑板樹。

我第一個問題是「放牛班」,社會上對這個名詞的看法是被放棄的一群孩子,現在,教育部已經不准有放牛班了,過去這所學校一定也有過放牛班,但是為什麼放牛班的孩子如此感謝王老師呢?

校長說,在過去,這裡還算熱鬧,這所國中的人數也很多,有些孩子程度很好,有些很差,放牛班也就應運而生,幾乎沒有老師肯教放牛班,因為這些孩子無論上什麼課,都沒有興趣,不是胡鬧,就是睡覺。學校從來不在意放牛班學生的程度,反正他們都不能升入好的高中,學校只要盯緊幾位功課好的同學,給他們各種惡補,使他們能夠應付高中入學考試。如果真有人考上了某一個明星高中,學校門口就會有大紅布條高高掛,寫上學生的姓名和他被錄取的高中。

當時,學校裡有一位王老師,別人都不肯教放牛班,他卻偏偏搶著教,而他也的確教得很好。最難得的是他樂在其中,有人說,「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不亦樂乎」,他的看法顯然「得天下落後孩子而教之,不亦樂乎」。

放牛班的人數永遠不多,因為很多家長一聽到自己的孩子被分發到放牛班,就會來抗議,學校也會接受抗議,將那個孩子分到好班去上課。在放牛班裡剩下的孩子,往往家境不太好,家長對孩子的上學也不太關心,何謂放牛班?他們多半搞不清楚,根本不會來抗議。

既然人數不多,王老師就可以採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每一個新班開始,王老師會給同學一個測驗,這個測驗一下子就測出每一位孩子的程度。雖然是國一,其實很多小孩對分數的運算完全搞不清楚,雞兔同籠的問題就更不用談了。當年國小不教英文,所以英文的程度不用測驗,反正一概從ABC教起。

王老師是一個很實在的老師,他不教難的題目,因此當時小學生要學的雞兔同籠問題,他一開始絕對不教,而留到學二元一次方程式時才教。他發現放牛班同學們通常不會分數的加減乘除,因此他會花好多時間去教會孩子們這門學問。等分數學好了,他會教孩子們正負數運算,再熟悉脫括弧,很多孩子碰到好幾層括弧就會搞混,因此打好基礎要花很多時間。王老師將這些都教會了以後,才開始教一元一次方程式,放牛班的學生學一元一次方程式,往往已經是國中一年級下學期了。

王老師也會考試,但一概考得不難,只是淺嘗即止。他常常說,你們只要會最基本的就可以了。當時孩子們對此有點悶,他們認為他們也應該學些難的題目,但是王老師告訴他們不要花太多時間在難題上,而應該將基本的搞熟。如果基本的學不好,難的也不一定學得好,結果反而一切都考不好。如果基本的學好了,雖然不會難題,但總能拿到一些分數,王老師也一再告訴他們,將來長大成人,只要會基本功夫,就可以應付社會需要了。

校長還講了很多王老師教書的祕訣,我當時沒有記筆記,現在有些忘掉了。我最好奇的是石牌上的一句話,「考卷都還留著」,我從小到大,不知道被考過了多少次,但從未想到要將考卷留著。

校長從一個櫃子裡拿出一個檔案夾,裡面全是考卷,我看了一下,果真考卷上的話是非常特別的。舉一個例子,一張考卷上,王老師寫道,「XX同學,實在對不起你,看來,你仍不會最小公倍數,不要擔心,我會好好教會你的。」另一張考卷上,王老師寫道,「XX同學,恭喜你,你知道分數除法如何做了,但你忘了分數是可以約分的,一定要約分成為。」還有一張考卷上有這麼一段:「XX同學,實在抱歉,沒想到你對於負數的加減乘除仍弄不清楚,不要擔心,下課我會教你的,你必須多練習幾次,一定學得會的。」

考卷的後面部分,顯示出這位孩子已經上了軌道,王老師不再道歉,但仍然不吝於勉勵:「XX同學,你做得真好,沒有問題了。」「XX同學,你等我下次出稍微難一點的題目給你做,當然我會先給你看難題的例題的。」


我當時看了這些考卷,許久沒有說一句話。我只聽說學生被校方強迫寫「悔過書」,也老是聽到從前老師如何以打手心來促使孩子進步,從未聽過老師向同學說對不起的。「教不嚴,師之惰」是聽過的,但也沒有人認真地遵行這個教育原則,沒想到王老師真的認為孩子沒有學好,是他身為老師的問題。

校長看到我默然無語,只好打破靜默,他主動告訴我這些考卷都是他自己的。他說他小時候數學奇差無比,他的父母都是農人,無法教他,他當然也進不了補習班,家教更不用說了。他一直以為他自己笨,幸虧被分到了王老師的放牛班,他才發現他數學不錯了。國中畢業以後,他一路順利地從師大畢業,志願回到母校來教書,我問他教什麼,他說他教的是數學。語畢,校長眼淚流了出來,有好幾分鐘說不出話來,我趕快問,「很多同學都留著考卷嗎?」校長說,的確如此。

校長還告訴我一個故事,他念大學的時候,有一次在家裡作微積分的習題,書本是英文的,他的爸爸完全看不懂那些微積分符號,問他說,「兒子,你真的懂這些東西嗎?」他說他懂的。他爸爸覺得他好了不起。他回想起小時候,當時他連小學的數學題目都不會,現在居然可以作大學微積分的題目,他知道這都是王老師的功勞。如果不是他落入放牛班,又遇到了王老師,恐怕連普通的代數都不會。

由於政府的三令五申,放牛班結束了,因材施教變成了混材施教,王老師的特權沒有了,他雖然想幫弱勢孩子的忙,但常遭到聰明孩子的家長的指責。校長也勸他多花時間在聰明孩子身上,因為社會只在乎一所國中有多少學生考上了明星學校,媒體不會報導這所國中的弱勢學生有多大進步。

王老師很早就退休了,退休以後,他家每天晚上都高朋滿座。因為他志願給弱勢孩子補習,孩子們一開始的時候,都是被家長掐著頸子來的,可是他們很快就喜歡上王老師了。為王老師的教材幾乎是為他們量身訂做的,真是合身,學生會一直感到自己在進步之中,當然樂不可支。何況王老師還不時給他們喝牛奶和吃餅乾。

在我回家的路上,我想起了上一次教改的一句口號:「快樂學習」,忽然想通了,如果我們將一個程度已經落後的孩子和一些程度很高的孩子放在一起念書,他會快樂嗎?如果將一個不夠聰明的孩子和一些聰明的孩子弄在一起,他會快樂嗎?

這所學校的放牛班學生為什麼如此懷念王老師?說穿了,道理很簡單,王老師使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快樂,增加了他們的自信心,也建立了他們的自尊心。正如那位校長所講的,他當年何其幸運,被分到了放牛班。很多人痛恨放牛班,其實如果放牛班有王老師,學生才真是有福了。

來源: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0629/67826.htm

MR閱讀】
齊頭式的教育
壓抑著有能力的孩子
逼迫著有夢想的靈魂

天生有才

記誦不是每個孩子都可以作到很好
就如同游泳,有些人一輩子就是旱鴨子
如同演講,有的人再怎麼上台都會發抖

前幾天的文章

世界的規矩,一場爬樹比賽,決定誰輸誰負
魚和大象再怎麼努力,也永遠比不上本身就有這天賦的猴子

試過、努力過、壓抑的你
找出你的擅長
並把它做到最好

就可以發現您生命中最珍貴的禮物--天賦

這裡是閱讀 https://www.facebook.com/read.life
找到你的天賦 你自己就是王老師

2012年6月13日 星期三

李偉文:孩子要會的關鍵能力

李偉文:孩子要會的關鍵能力
作者:李偉文  出處:親子天下Web Only

在這個全球化高度競爭的時代,要找到任何說得出來的專業與技術,隨時有人可取代;反而是團隊合作、溝通協調這種表面上看不出來的素養,是確保孩子在不斷轉換工作內涵與場域的年代中,得以存活的關鍵能力。
台灣近年已經是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地區,台灣家長恐怕也是全世界最焦慮的父母,從許多人逼著孩子去吞火、好開發潛能就可窺見一斑。

   
辛苦的家長到處尋訪名師祕方,無非希望孩子學會十八般武藝,好贏過別人,有較好的安身立命之處。但是,當孩子把所有時間、精力都花在註定過時的知識與未來或許用不到的技能時(畢竟幾十年後,社會上會存在什麼工作、需要什麼技術或工具,現在根本還沒出現),會不會排擠了讓孩子養成真正有用素養的時間?

   
未來的就業環境,是一種專業工作型態的社會,也就是我們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與一群陌生的人合作一個案子,短則幾天、幾星期,長則幾個月,專案結束再與另一群人合作新的專案。換句話說,像我們父母親那一輩,進公司與同一群人在同一間辦公室做同樣事情直到退休,那樣的時代早已經消逝了。

   
因此,孩子有沒有能力很快的認識與了解一個人,並且有效率的彼此合作,遠比專業知識重要。在這個全球化高度競爭的時代,要找到任何說得出來的專業與技術,滿街都是,隨時有人可取代;反而是團隊合作、溝通協調這種表面上看不出來的素養,是確保孩子在不斷轉換工作內涵與場域的年代中,得以存活的關鍵能力。

   
團隊合作的基本條件是表達與傾聽,也就是領導與被領導能力的基礎。我們要帶領一群人,最起碼得把自己的想法講清楚吧;同樣的,我們要完成上級交付的任務,也必須聽得懂長官真正的意思吧?

   
表達能力分為口語表達與書寫表達,也就是作文的訓練。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儘量找機會讓孩子去「辦事情」,給他們與不同領域的陌生人溝通的機會,同時鼓勵他們在課餘與假日參加社團活動,讓孩子從小在真實的情境裡與別人一起合作完成任務。所謂素養,就是在生活中養成的習慣與態度,像是本能般反應出的價值選擇,所以不太能用「教」的,只能在真實的場域中一次又一次的體會。

   
書寫表達比較容易關起門來訓練,不過坊間大部分作文班的操作模式,並不能達到寫作的真正目的。因為寫作除了技巧,應該要有觀點,才能顯現個人風格與對世界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作
文不該說空洞的話,要說自己相信的話,並且讓孩子體會到,作文的真正目的是讓人與人產生連結。若孩子能體會,原來透過寫作可以將自己模糊的思緒具象化,發現自己的想法,從而建立看待宇宙萬物的參考架構,那就是寫作可以給孩子最棒的影響了。

    傾聽的訓練若真要關起門來培養的話,我是利用與孩子一起看影片,之後與他們討論,看他們是否能聽出劇中人物對話的真正意思,甚至弦外之音。因為看影片很愉快,這樣的討論不會像上課,反而是一種非常好的親子互動,也是令人回味的家庭溫馨時刻!

2012年6月9日 星期六

比分數更重要的事 作者:洪蘭


比分數更重要的事

  • 作者:洪蘭
  •  
  • 2012.06.01

    一位朋友的女兒想來台灣自助旅行。朋友寫信請我就近照顧一下,因為辛蒂才十七歲,尚未成年,她有些擔心。
    辛蒂抵達後,第二天一早,悄悄起床,幫我把廚房和廁所洗得乾乾淨淨,還去外面把陽台也掃了。我很驚訝,她說:「有時差,睡不著,而且做這點小事不花什麼力氣,」又說:「力氣是最用不完的,睡一覺明天又有了。從小到大,我媽總是告訴我看到事情就去做,不要管是誰的,因為只有從做中才能真正學到東西。我想起她母親也是研究神經的,不禁點頭。
    的確,在實驗上看到經驗是促使神經連接最好的方式。神經的迴路經過反覆練習,連接得又密又緊,原本需要很多神經元才能做的事,在熟練後,一點點神經元就可以圓滿完成任務,活化的區域不但減少,還會改變地區。例如,小提琴生手和大師在彈奏時,大腦活化的區域不同:生手的小腦會大大的活化起來,而大師只有一點點;大師活化最多的是前運動皮質區,表示他在拉這一小節時,已在預期下一個動作了。所以古人說「熟能生巧」,父母應該放手讓孩子去做,因為孩子需要經驗來幫助神經連接以強化學習。
    因為辛蒂很有禮貌,我就介紹她去台中的好友家住。沒想到,台中的朋友也很喜歡辛蒂主動做事的態度,就介紹辛蒂去她台南的娘家住。這一路上,因為辛蒂不偷懶,肯動手,笑口常開,她遇見的每一個人都自動幫她安排各種行程,使她在台灣玩得非常愉快。台中的朋友還說她念高二的兒子本來是渾渾噩噩的過日子,跟辛蒂談了兩晚以後,不一樣了,振作起來了。
    原來她兒子平日除了讀書,什麼事都不會做。台灣的孩子光讀書時間就不夠了,怎麼可能去做別的事?但辛蒂告訴他,人生除了考試,還有很多更重要的事。她問他:「你考完試想做什麼?」他答不出來,說:「還沒想過。」她說:「在你還沒想到時,世界上已有很多跟你同齡,甚至比你更小的人,已在想同樣的事了。他們在生活中,已經開始替自己蒐集未來可用的資料,累積未來可用的人脈和經驗。你如果現在還沒想,將來怎麼去和別人競爭?」又跟他說:「天下只有自己的母親會容忍你的壞習慣,無數的其他人是不會的。如果你不做,別人沒有義務替你做,你只會看到別人飛黃騰達,而你連門都進不去。」現在她兒子乖了很多,常常伸手幫忙了。
    我想起前幾天,美國有個家庭因為他們四歲和七歲的孩子在飛機上亂跑、不肯綁安全帶,被機長趕下飛機。很多人上網罵這對父母,說如果四歲和七歲就管不住了,長大後怎麼辦?叫父母不要為社會製造炸彈。
    所以孩子真是要教,因為「有禮天下去得」父母要把眼光放遠一點,不要計較現在的一分、兩分。孩子的未來不在這些分數上,是在他的人格和情操上,那才是我們教育的重點。

2012年2月9日 星期四

孩子是正常或有問題,有時只是一線之隔!

孩子是正常或有問題,有時只是一線之隔

如何定義「正常」呢?現在你一定已經注意到,不是每個人都用同樣的方法學習。想變聰明有許多途徑,想達到同一目的地也有許多路線可走。如果你有一個在學校沒嚐過成功滋味的孩子,不要認定全部是孩子的錯。畢竟,誰規定學習的唯一方法就是排排坐、聽老師講課,或長時期的靜默專注?

且讓我們鼓勵極度好動的孩子想辦法一邊動卻不干擾周圍的人。例如,我們可以教極好動的孩子輕輕踏腳而不弄出聲音,或者聽課時靜靜捏擠一個橡皮球。我們也可以教宏觀型孩子一些方法,把概括性的知識轉變為試卷上明確的答案。有時一些很簡單的方式,像出幾道練習測驗題或例題,就能實際地幫助宏觀型孩子將思想集中在正式考試時需要記住的重點上。這些因應之道也許不是唯一解決孩子學習困難的方法,但它們一定是增進學習力的主要方法。

我在大學時,不需做許多乏味或困難的事,平均成績勉強維持了。每當我坐在數學或科學教室內時,心思往往很容易飄走。大學所修每一門課的作業和讀本多得泛濫,我常覺得自己好像快淹死了。每當做作業時,我很快容易分心;只要一點點小事,我就藉機停下手邊工作,去做別的事;遇到無趣的教授以單調低沈的聲音講課時,我通常都聽而不聞,不久那些上課時錯過的資料又會在考試時回頭過來纏著我。我幾乎總是靜不下來,喜歡用衝刺的速度工作,又不時停下來休息。我專心的程度從來不強,也持續不久,而且我發現自己常在同一時間內很規律地進行不同的計劃,很少一次只做一件事。雖然我也夠格輕易地被貼上ADHD的標籤,但不論過往或現今,我卻都沒有這種顧慮。

有意思的是,我發現自己喜歡學習每一件跟我興趣有關的事。我滿懷熱情地裝備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英文教師,大學時代以至讀研究所時,任何有助這個目標的事我都表現傑出,我沒有興趣花費力氣去做不感興趣或被強迫的事。但很快我就學會哪些障礙必須跳過,哪些繁文褥節必須去除;我要求自己做那些達成目標不可或缺的事,還有為了通過一些無關緊要的學科所不得不做的事。有幾個傾向分析型的朋友看我只求總平均分數能過關,對得C甚至偶爾得個D也不覺得懊悔,都嚇壞了。

並非每個跟我學習模式相同的孩子都有我對一生目標的動機和熱忱。但我實在不確定,假使我的父母親和老師當初堅持我有生理上的問題或學習障礙,我會如何反應。如果有人指明我不太可能完成正規教育,在本行裡出人頭地,以我倔強的本性,可能不會屈服於這樣的診斷。但是,假若我對目標不是那麼專注、有熱忱呢?假使我不很確定自己想做什麼,那事情又將如何?假使別人不斷告訴我,我有先天性的問題,若干自我懷疑可能就使我喪失鬥志了。(取材自《獨特寶貝,抓狂父母》,愛家基金會出版,定價150)


 

2011年12月3日 星期六

用同理心終結霸凌


用同理心終結霸凌
·         2011-03
·         作者:王美恩
解決霸凌,口號、懲罰都無濟於事,培養孩子同理他人的能力,才是解決之道。長期透入霸凌工作的王美恩分享她如何運用ORID策略與孩子對話,幫孩子從「心」開始,遠離霸凌。
校園中的霸凌問題,不管是同學間的欺負、嘲笑、排擠、肢體衝突等問題,都是校園人際間(包括同儕和師生之間)缺少尊重、友愛、正義等同理他人的特質。當然,霸凌他人的孩子最需要培養同理心;但其他所有知悉霸凌的「第三者」們,若也能有強烈的同理心,那整體校園文化就會呈現出友善氣氛,霸凌的現象自然也會減少。
同理心不光是用教的,最重要的是要儲存「被同理」的經驗。當經驗值儲存量足夠,孩子就會有同理他人的能力。但如何讓孩子感受到「被同理」?「被同理」是怎樣的感受?
當一個人內在的感覺、感觸、情緒被他人了解,被了解的同時也被接納,敢把自己內在最真實的部分展現出來,而不被論斷對錯,就是「被同理」了。
但是,大人常會說:「孩子有些觀念要指導啊,他不能私下罵老師!」、「這點小挫折不需要難過,想想比我們更可憐的人都有啊!要堅強一點。」、「不能討厭自己的妹妹!」、「怎麼可以這樣自私!」、「跟朋友相處不能那麼愛生氣。」……的確,有時聽到孩子的觀點,大人會覺得他們需要「被教育」;但急著糾正孩子不代表他們就會聽進去或被導正。大多時候,他們只是壓抑自己,或不在成人面前表現而已。僅僅是糾正,並沒有達到「教育」效果。因為外在的指責與論斷,沒有被孩子內化、接受。孩子缺乏「被同理」的經驗,就難以產生同理他人的能力。這也是校園中霸凌現象隨孩子年齡增長,而愈演愈烈的原因。很多道理不是老師、爸媽沒有教,而是沒有教到有內化效果。
內化同理心的ORID策略
如何在生活中增加「被同理」與「同理他人」的經驗?我在《終結霸凌》書中推薦一個「ORID」的對話、互動模式:藉由閱讀或電影,透過ORID模式的聊天分享,達到同理與內化教育的效果。
所謂ORID,是將我們的思路結構化。當我們看到或經驗到一個客觀事實(O- Objective),通常第一個反應是情緒、情感、感受層面(R- Reflective),接著才會有自己詮釋的角度、理解的方式出現(I- Interpretive)。最後會依據前面的過程而產生一個「決定」,可能是價值判斷,也可能是行動(D- Decisional)。
例如,當孩子說出:「真希望所有同學都不要理那個令人討厭的國志。」成人不必急著說「友愛同學」之類的大道理,可先從客觀(O)事實開始理解、探詢:「國志做了什麼事,讓你這麼討厭?」從孩子的回應,來了解一些「基本事實」;接著進入情緒被同理的層面(R):「難怪你會這麼生氣。」、「有時候這樣的行為真令人討厭。」……這樣的回應,會讓願意分享的孩子感覺到被接納、同理。有了同理後,孩子的理性會開始運作,接下來才要引導比較友善成熟的思考。
在理解(I)的層面,可問孩子:「你覺得國志為何會這樣?」、「他只對你這樣嗎?」、「是不是別人做了什麼事,他才會這樣?」這個層面的討論,意在幫助孩子拉高視野,看到事件的不同角度:自己是不是也要負責任?國志是不是需要他人協助?跟老師說有用嗎?同時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也有令別人不悅的時候?當時自己為何會那樣?這樣的思考會讓孩子的同理能力更進一步,體會到他人行為背後的心境。
最後,導引到行動(D)的層面。請孩子想一個不傷害國志又可解決問題的方法:「下次國志還是一樣時,你可以做什麼,讓自己不要那麼生氣?」、「什麼方法可以改善國志的狀況?」這樣的對話過程沒有否定孩子的負向情緒,但漸進的引導孩子走向理性與同理。
用熟悉的媒材進行討論
另外,利用受歡迎的歌曲,以ORID的方式與孩子討論,也是內化同理的好方法。譬如,很受兒童、青少年喜愛的周杰倫《外婆》一曲歌詞。
外婆她的期待 慢慢變成無奈
大人們始終不明白
她要的是陪伴 而不是六百塊
比你給的還簡單
外婆她的無奈 無法變成期待
只有愛才能夠明白
走在淡水河畔 聽著他的最愛
把溫暖放回口袋
運用ORID的模式,可試著這樣和孩子討論:
1.O的層次:所提問題的事實、現象、人事物要確定、具體的描訴。
歌詞中外婆的感受有哪些?他的親人對待外婆的方式?歌詞中外婆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2.R的層次:協助釐清內在的情緒與感受,以及生活經驗的連結。
這首歌給你怎樣的感覺?如果你是外婆,你最希望擁有什麼?為什麼?你們小孩會有跟外婆相同的心境嗎?周遭也有像外婆一樣的老人家,他們的心情也跟外婆一樣嗎?每個人希望別人對待他的方式都不一樣,你喜歡怎樣的方式?
3.I的層次:整理出感受背後的意義、信念或價值觀。
家人或朋友間,最需要的是什麼?什麼樣的東西有助於維繫友誼?
4.D的層次:從討論中產生決心,以及新方向、新動力。
如果是你的外婆,你會如何告訴家人,要改變對待外婆的方式?聽完這首歌、了解外婆的心情,你如果是她的家人,你會做什麼?
不管老師或家長,採用ORID的方式,並運用書籍、文章、電影、音樂等素材來做討論,都有助於孩子同理的能力,也讓孩子學會釐清自己的情緒、解決問題的方法。
【小辭典】ORID對話模式:
ORID的焦點討論法是由約瑟夫‧馬修(Joseph Mathews)研究提出。原本在軍隊中擔任牧師的他,看到軍人在戰爭中心理受創,便苦思協助他們釐清內在感受及尋找生命意義的方法。戰後,馬修進大學任教,結合哲學家齊克果和20世紀思想家的想法:「自我感」是來自於一連串的關係與觀察。人們觀察生命中發生的事物,從內在做出反應,再創造出意義和洞見。馬修觀察人對事物的反應過程,整理出ORID的架構。ORID對話形式可用來解決問題、療癒創傷、激發團體達成共識、建立願景等。
【延伸閱讀】終結霸凌,推薦書單
給大人
● 《終結霸凌》天下雜誌出版
● 《別找我麻煩》天下雜誌出版
● 《電影裏的生命教育》天下雜誌出版社
給學齡前孩子
● 《臭小羊!∕呆頭鵝!》天下雜誌出版
● 《分享》天下雜誌出版
● 【我的感覺系列-我好生氣】天下雜誌出版
● 【莉莉和好朋友系列】上誼出版
● 《好朋友》小天下出版
● 《我喜歡你》遠流出版
● 《南瓜湯》和英出版
● 《愛之湯》格林出版
給低年級孩子
● 《珍妮小霸王》天下雜誌出版
● 《打架天后莉莉》天下雜誌出版
● 《小奇的藍絲帶》天下雜誌出版
● 《世界上最長的壽司》三之三出版
● 《大醜怪和小石兔》遠流出版
● 《綠池白鵝》小魯文化出版
● 《愛哭鬼小隼》遠流出版
● 《我喜歡你》遠流出版
● 《誰撿到這架紙飛機》愛智出版
● 《愛嘟嘴的嘟嘟香》大穎文化出版
● 《小貓蒂達》格林出版
● 《了不起!了不起!》小魯出版
● 《奧力佛是個娘娘腔》三之三出版
給中高年級以上孩子
● 【聰明小公民系列-為什麼我不能打人?】天下雜誌出版
● 【我的小小傷口系列-太不公平了】天下雜誌出版
● 《最最最要好的朋友》大穎文化出版
● 《大猩猩和小星星》格林出版
● 《聽不見的音樂會》大穎文化出版
● 《小機車跑得快》格林出版
● 《遇見你,真好》大穎文化出版
● 《永遠的朋友》巨河出版
● 《我不想當班長》螢火蟲出版
● 《我的朋友黑眼淚》聯經出版
● 《滷肉妹.怪頭與我》小兵出版
● 《午餐錢大計畫》遠流出版

2011年6月8日 星期三

這是教育的「共錯結構」,我們必須共同承擔(嚴長壽)


這是教育的「共錯結構」,我們必須共同承擔
嚴長壽

  二年六月,我帶著準備了半天的簡報資料、幾本國際上關懷青年未來的書籍,以及我無可救藥的使命感來到教育部。我所看見台灣的教育問題,急迫地驅使著我求見主掌台灣教育未來的部長,經由簡單寒暄,我隨即開始導入正題。
  我談到台灣目前被摧毀的職教體系、提到花東的國立大學為什麼有九%的外地學生,卻沒有空間給在地青年一個就近學習的機會,也說到台灣未來即將面臨學校供過於求的問題,我甚至論及台灣如果轉型成功,可以成為教育的輸出國……
  我看到部長試圖解釋,卻又心神不寧的眼神,沒多久幕僚遞上一張紙條,告知下一個會已經在等待了。這個時候,我突然覺醒,原來我又做了一次「豬頭」(「豬頭」是我與好友常常看到時政方向偏差,知其不可為而仍然設法提出建言,事後卻如夢初醒的自我調侃用語)
  我發覺我又在浪費部長的時間了,當然也在浪費自己的時間!
一顆關懷青年的熱心和無可救藥的使命感驅使
  因為我驚覺到這種狀況又豈止是教育部長所面臨的,這幾乎是目前每一位首長面臨的局面:每天從立法院的質詢、立委個別約談求見,到開不完的會議、演講、行程,以及陪同長官視察、處理突發事件,到媒體狗仔式的跟蹤追問,當然還包括了一大堆像我一樣的人想要建言......
  忽然在我眼前浮現出一個畫面,原來我們政府的所有首長就像是綜藝節目裡機智問答遊戲中的來賓。舞台正上方懸掛一顆不斷充氣變大的氣球,他們得輪流坐在氣球下方的座位,在倒數計時壓力下,面對一個接一個的問題,拚命想出答案,好安全過關,逃離這個位置,換下一位苦主上台。
  時間愈來愈少,氣球愈來愈大,伴隨著旁人的摀耳、尖叫、喘息,答題時間愈來愈少,思考也愈加窘迫,最後只好亂槍打鳥,祈求應付過關。
  這景象其實我們一點都不陌生,我們的官員,一上台就急著答覆每位由立委、首長、媒體、學界、黨派等各方人馬丟過來的問題,他唯一盼望的是:「唉,答完所有問題之後,我能全身而退」「我只求還在位子時,頭頂的氣球千萬不要爆掉,剩下的我管不著,也沒時間管,更沒機會思考。」結果,不同任期的官員,便像跑馬燈一樣轉上台,又轉下台,但沒有人有時間、有能力去停止那顆不斷脹大的氣球,問題也永遠沒有解決的一天。
  冷靜想想,這個社會,甚至全世界的政治人物又何嘗不是如此。就拿美國來說,我不相信兩年前造成全球經濟重傷五內的金融風暴是一夕而成的,我更不相信,當那些高明的金融炒客將不良資產包裝成3A債券時,全美這麼多的財經學者專家竟沒有人看出它潛在的危機。任何災禍都非一日之寒,過去十年之間,當各家投資銀行玩著各種金融伎倆,我也不相信那麼多聲譽卓著的會計師事務所,查帳時竟會查不出來,無法預見這微小徵兆將釀成巨大災禍,我當然更不相信美國政府主事者沒看到這些問題。
  原因極可能是,同一批政治人物,當他發起了伊拉克戰爭時,代表了必須有一個強大而繁榮的經濟來支撐龐大的軍事支出,於是只能讓那虛幻的金融炒手、房地產炒手、投資客以巧取豪奪的方式,奪走美國及各國無辜百姓、公司、國家的財產,維持一種太平盛世、國力鼎盛的假象。直到事件爆發,持續脹大的氣球破了,全球金融陷入谷底時,才讓不只美國,而是全世界的公司與個人,損傷無數,而今居然沒有一個人要被刑法起訴,沒有一個人必須為這個歷史事件負責!
教育政策關係青年無比珍貴的未來
  回過來看台灣,與台灣所有年輕人的未來息息相關的教育政策,不正也是如此。
  我們在短短十多年間容許大量掌握台灣基礎教育的職業學校升格為專科學校,然後又以科技專校之名升等為學院。為了要有足夠的系可以升格成院,再擴充足夠的院可以成為大學,他們創造出很多名字很好聽、但現實出路卻完全「無效」的學系,美其名為「科技提升」,實際上卻是對台灣好不容易累積的技職教育,來一次全面性的摧毀。技職專校一所接一所搶著升格成大學,學生卻愈來愈學不到真才實學,許多年輕人以同樣的心態,對自己沒有自信,於是學士念完考碩士,碩士念完又攻博士,在學校愈待愈長,愈沒勇氣離開,人生最美好的年歲,卻在學校虛耗青春,困守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之中。
  我們只要簡單對比下面的數字,就知道問題的嚴重性。目前大學院校每年所有學生的總胃納量是三十萬,然而,去年大學畢業生卻只有二十二萬七千人,而前年的出生人口為十九萬,去年只剩十六萬六千人。無庸置疑,將來必然有很多學校招不到學生,面臨倒閉。
  這是再簡單不過的算術,然而我們從政府官員、學校,再到家長,竟然全都眼睜睜地看著這個問題氣球在頭頂膨脹,卻沒有任何人有能力阻止。一些坐在這位置的官員之所以冷眼旁觀,只因為這是一個戳破了就難以收拾的局面。
  然而,不管我們理不理會,這氣球終有爆炸的一天,除了政府耗費了大量的民脂民膏,投資在這麼多無用的數字,當高等教育大崩盤時,誰來付出代價?說來殘酷,就是我們青年人無比珍貴的未來。
  這就是台灣不願面對的教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