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人生觀~人際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人生觀~人際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1月19日 星期六

尊重每一個顧客


【尊重每一個顧客】

一家生意很好的點心店門口來了一個乞丐~

他衣衫襤褸,渾身散發著一種怪味,當他畏縮著走到蒸點心的大爐子前時,周圍的客人都皺眉掩鼻,露出嫌惡的神色來。

伙計急忙呵斥乞丐要他滾開。

乞丐卻拿出幾張髒乎乎的小面額鈔票,說:「今天我不是來乞討的,我聽說這裡的點心好吃,我也想嘗嘗。我已經想了好久了,好不容易才湊到這些錢。」

店老闆目睹這一幕,他走上前十分恭敬地將兩個熱氣騰騰的點心遞給乞丐,並深深地向他鞠了一躬,說:「多謝關照,歡迎再次光臨!」

在這之前,無論多麼尊貴的客人來買點心,店老闆都交給伙計們招呼;可今天他卻親自招呼客人,對他畢恭畢敬,而這個客人卻是一個乞丐!

店老闆解釋說:「那些常來光顧我們店的顧客,當然應受到歡迎,但他們都是有錢人,買幾個點心對他們而言,是一件很容易也很平常的事。今天來的這位客人雖然是位乞丐,卻與眾不同,他為了品嘗我們的點心,不惜花去很長時間討得的一點點錢,實在是難得之至,我不親自為他服務怎麼對得起他的這份厚愛?」

「既然如此,為什麼要收他的錢呢?」旁邊的孫子不解地問。

老闆笑笑說:「他今天是作為一個客人來到這裡的,不是來討飯的,我們應當尊重他。如果我不收他的錢,豈不是對他的侮辱?我們一定要記住,要尊重我們的每一個顧客,哪怕他是一個乞丐;因為我們的一切都是顧客給予的。」

這個店老闆就是兩次被《福布斯》評為世界首富的日本大企業家堤義明的爺爺,他對乞丐的鞠躬之舉深深地印在了當時只有十歲的堤義明的腦海裡。

後來堤義明曾多次在集團的員工培訓會上講到這個故事,要求員工像他爺爺那樣,尊重每一個顧客。

可以想像,這裡的「尊重」絕不是社交場合的禮貌,而是來自於人心深處對另一個生命深切的理解、關愛、體諒與敬重,這樣的尊重絕不含有任何功利的色彩,也不受任何身份地位的影響;惟其如此,才最純粹最質樸也最值得回報。



2013年1月12日 星期六

【一個人成功的因素,專業知識只佔15%,另外85%是來自於他的修養】




【一個人成功的因素,專業知識只佔15%,另外85%是來自於他的修養】

有一個外國名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大意是:促成一個人成功的因素,專業知識只佔15%,另外85%是來自於他的修養、人際關係、處世能力、應變能力等等。我對此頗有感觸。

我曾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畢業班的班主任帶著他的五十幾個學生到一個大集團公司參觀,由於該集團的老總是班主任的同學,因此老總親自接待,秘書和工作人員也非常客氣。

秘書將同學們安排在一個有空調的大會議室坐定,工作人員給每個學生倒了一杯水,學生們坐在那裡非常坦然,沒有客氣,其中還有一個女同學問工作人員有沒有紅茶,理由是她平時只喝紅茶。

只有一個同學起身雙手接過工作人員遞過來的茶並客氣地說了聲:「謝謝,您辛苦了!」

老總辦完事情急急忙忙趕過來連聲道歉:「對不起,對不起,讓你們久等了」,竟然沒有人應聲,還是老師和前面所說的那位同學帶頭鼓起了掌,但掌聲稀稀落落。

老總開始講話,發現同學們端坐著,沒有人做記錄,於是轉過身對秘書說去領一些公司的筆記本和筆來,然後老總面帶笑容地雙手遞給每一個學生,遞著遞著老總的笑容沒有了。

因為學生們都是伸長著一隻手臂去接,有的學生根本就不起身,更沒有人說聲:「謝謝!」

只有剛才那個同學畢恭畢敬地站起來雙手接!過紙和筆,並連說兩聲:「謝謝!謝謝!」。

畢業分配的時候,該同學接到了那個大公司的錄用通知書。

其他同學非常不服氣:「他的成績並沒有我好,憑什麼讓他去而不讓我去。」

老師一邊嘆氣一邊說:「我帶你們去參觀的真正目的是想給你們創造機會,可是你們都失去了,該公司點名要這位同學,我有什麼辦法呢?」


相片:【一個人成功的因素,專業知識只佔15%,另外85%是來自於他的修養】

有一個外國名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大意是:促成一個人成功的因素,專業知識只佔15%,另外85%是來自於他的修養、人際關係、處世能力、應變能力等等。我對此頗有感觸。

我曾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畢業班的班主任帶著他的五十幾個學生到一個大集團公司參觀,由於該集團的老總是班主任的同學,因此老總親自接待,秘書和工作人員也非常客氣。

秘書將同學們安排在一個有空調的大會議室坐定,工作人員給每個學生倒了一杯水,學生們坐在那裡非常坦然,沒有客氣,其中還有一個女同學問工作人員有沒有紅茶,理由是她平時只喝紅茶。

只有一個同學起身雙手接過工作人員遞過來的茶並客氣地說了聲:「謝謝,您辛苦了!」

老總辦完事情急急忙忙趕過來連聲道歉:「對不起,對不起,讓你們久等了」,竟然沒有人應聲,還是老師和前面所說的那位同學帶頭鼓起了掌,但掌聲稀稀落落。

老總開始講話,發現同學們端坐著,沒有人做記錄,於是轉過身對秘書說去領一些公司的筆記本和筆來,然後老總面帶笑容地雙手遞給每一個學生,遞著遞著老總的笑容沒有了。

因為學生們都是伸長著一隻手臂去接,有的學生根本就不起身,更沒有人說聲:「謝謝!」

只有剛才那個同學畢恭畢敬地站起來雙手接!過紙和筆,並連說兩聲:「謝謝!謝謝!」。

畢業分配的時候,該同學接到了那個大公司的錄用通知書。

其他同學非常不服氣:「他的成績並沒有我好,憑什麼讓他去而不讓我去。」

老師一邊嘆氣一邊說:「我帶你們去參觀的真正目的是想給你們創造機會,可是你們都失去了,該公司點名要這位同學,我有什麼辦法呢?」\

2013年1月5日 星期六

領導等於做人


轉貼:    領導等於做人
教室裡擠滿來選修「領導」課程的學生,這一群兩年後就會變成企業競相爭取的名校MBA,心中難免興奮地等待教授的出現。

教室門被推開後,走進三個人,教授後面跟著一個年輕的陌生人,還有一位則是大家都認識的企業名人,年 紀與 教授相當,大約都在六十歲左右。

教授先介紹這位年輕的陌生人,說他是去年以第一名畢業的MBA學生;另外這位企業名人則是教授的高中同學,學歷只有高中畢業。教授說明他今天會請這兩位來賓分別用二十分鐘來說明什麼是「好的領導」,然後要同學寫出這兩人的差異何在。

第一名的MBA畢業生在短短二十分鐘內引用了五位名人的領導經驗,這五人包括奇異的傑克威爾許,英代爾的安迪葛洛夫,管理泰斗彼得杜拉克,與台灣的郭台銘和張忠謀。聽來似乎這五人的領導方式便代表著好的領導。

年輕人講完後,很有信心地將麥克風交到這位企業名人手中。

企業家微笑說:「本來可以用六個字就說明完『什麼是好的領導』」

他語氣停頓了一下,「但是怕教授和同學說我在混水摸魚,因此必須把六個字講成二十分鐘,希望大家未來不要學我把領導複雜化了」。

「在我四十年的職場歲月中,只是不斷地想做到一個境界:那就是如何讓別人在我的公司上班是出於『心』甘情願,而非出於『薪』甘情願。雖然只差一個字,我卻練習了四十年。」

「要做到『薪』甘情願比較簡單,有一套健全的管理制度就辦得到,但要做到讓別人『心』甘情願,就必須要讓員工從心底接受你,所以我才認為,領導沒有什麼大道理,就是『領導等於做人』這六個字而已」。

「我把職場分成從什麼都不懂、初階主管、中階主管、高階主管、老闆五個階段,為了把人做好,我不斷在每一階段練習一件事,因此總共要練習五件事,雖然只有五件事,但它們共花了我四十年的時間」。

1.「在我自己剛畢業,什麼都不會的時候,我練習的第一件事是:『少不多是,也就是我從不會去問公司給的任務有多困難,我只問自己要如何去達成而已,練習久了,就會感覺到自己正快速地成長」。

2.「後來自己變成了初階主管,我練習的第二件事是:『少說多聽,也就是可以聽的時候我絕對不開口,讓自己不斷學習如何掌握重點與分析邏輯。練習久了,自然學會以後講話只需講重點的智慧」。

3.「當自己成為中階主管後,我練習的第三件事是:『少我多你,也就是多想到別人,少想到自己,凡是以別人的角度來想,練習久了,自然培養出更大的雅量。」

4.「成為高階主管時,我練習的第四件事是:『少舊多新,也就是我不再重覆做已經成功做過的事,否則不可能有新的突破,練習久了,就會不斷產生新的創意。」

5.「最後當自己變成了老闆,我練習的第五件事是:『少會多讀,也就是要求自己重新從什麼都不會的階段再開始要求自己,放空自己多閱讀,書讀多了,自然會看到自己還有很多本該謙虛的地方。」

老教授最後向學生解說道,他今天之所以安排一位沒經驗的管理者,與一位有豐富經驗的管理者來對比,主要目的是想讓學生親身感受一個簡單的事實,若想將自己變成一位成功的領導者,那就請先要把人做好。

「自己都無法把人做好的人,要如何來領導別人?」因為智慧都源自於怎麼~~~~~~做人!

PS:
領導等於做人」這件事情絕對是真的,因為,我是個活生生、血淋淋的教訓,傷痛欲絕、刻骨銘心的悲哀多如牛毛,是個如假包換的反面教材。

多次失敗之後的不斷省思和檢討,我終於豁然開朗的了悟了人生。原來,我真的不會「領導」,因為我真的不會「做人」,甚至「做人」失敗,因此,總是前功盡棄,未能在努力之後獲致計畫中該有的成功。

當然,做人成功是不是領導就會一定成功我不敢說,因為我沒有這樣的經驗;但是,若是做人失敗?郤肯定領導是很難成功的。因為,領導帶領的是,如果做人失敗的話,誰會理我們呢?那我們又要如何領導呢?又怎麼可能有著成功的機會呢?是不是?!

可是,做人失敗郤一樣的可以有著良好的管理,我同樣的是個絕佳的範例。因為,我雖然「做人」非常的失敗,可是,「管理」郤可以做得有目共睹的非常優異,只因為我做到了心狠手辣而已,何足掛齒哉?!

就像大家都知道的,「領導」和「管理」是完全不同的兩碼子事,「領導」做得好的人,「管理」不一定優秀,而「管理」能力強的人,「領導」能力可能很不怎麼樣....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管理」只要有權力、可以或者願意做好賞罰獎懲就可以了。而權力是被賦予的,沒什麼大不了的。因此,幾乎人人都可以做好所謂「管理」的工作,沒什麼好得意和誇耀的....。只要我們不怕得罪人、願意當壞人甚至根本只是個酷吏般的簡單小角色就可以輕易成就了。您不相信嗎?我絕對就是最好的說明了....

至於「領導」?則須要有著遠見、眼光、胸襟、氣度、涵養、雅量、魅力、魄力、智慧、胆識、道德、品格、勇氣、耐力、堅持....等等諸多能與不能的修為,這又豈是一般尋常人等能夠企及的呢?難怪大家哆談「領導」也都想要「領導」,郤沒幾人能夠「領導」別人於萬一?!這可以從沒有人願意跟隨我們即能窺之一二,不必再自欺欺人了。

就只因為我們沒有回到最根本與最重要的「做人」上面,也就是「為人處世」這件事情!想想看,如果我們能夠真正的「做人」成功的話,讓大家心甘情願的追隨與效忠,有著願景一起往共同的目標前進的話,我們將自然的「領導」於無形,天底下還會有什麼事情是我們無法成就的呢?!當然,這些都只是高調而已,大家都早就「栽啦」,至於做呢?那就走著瞧囉?!只能說是點點滴滴、一步一腳印的慢慢用心、用力而已了~記住,老天絕對是有眼的!不是不報、時候未到而已....

所以?我們不該捨本逐末,盲目的追求了無新意又無關緊要的學歷、經歷、資歷、專業等等徒然浪費生命的小道,而應該回到人生的大道-「修身養性」與「為人處世」上來....,請「思之再三」而不要像我一樣的「再三失之」,呵呵呵....,祝福您了~我的朋友!

葉雲舟 敬書

2012年10月17日 星期三

捨不得啊,朋友!


捨不得啊,朋友

 
『朋友年輕時,交的是熱血,中年交的是感覺,交到老的時候是知心,血會冷卻、感情會淡,心中的感覺只有昇華』,
『捨不得呀,我的朋友』,
全文是大偉還能用手機時,最後一次的簡訊。
「捨不得啊,朋友」---陶大偉過世有感~~~~~摘自劉三牧師

「捨不得啊,朋友」!這是這段時間許多名人過世以來;最令我動容的一句話。
沒有一點年紀,很難體會這句話!

陶大偉,享年七十歲,因肺癌過世,過世前傳簡訊給朋友這句話,
他給張小燕的簡訊特別提及「年輕交的是熱血,中年交的是感覺,老年交的是知心」,難怪張小燕難過到無法接受訪問。

我自己想一想,真是很有道理,當年許多年輕的摯友真的是滿腔熱血的「搏感情」,人到中年就是尋找「志同道合」,感覺對的朋友,
再往上走很多朋友都失聯了,這時候;被人瞭解就很重要,許多人生的經驗跟感慨都不是一般人可以體會的。

當然;最令我感動的還是「捨不得」三個字,比起許多憤世嫉俗或是怨天尤人者,「捨不得」代表他依然活力充沛,代表他活在希望中。
這也代表他跟家人關係不錯,報導也說兒子有空都會多陪他,這真是幸福,
看著兒子同樣在演藝圈想著自己年輕也很紅,現在已經老了,太多滋味在心頭,「捨不得」三個字也代表肯定了兒子。

此外,捨不得是因為他有很多好朋友,孫越叔叔的痛哭就是其中之一,報導也說;他請了幾個好友去床邊看他。
他走了以後,家屬表示希望「低調」,這真是一個正面示範。
人活著最在乎的不就是家人嗎?何苦勞師動眾?
家人是上帝為我們設立的親密關係,天然的血濃於水,看完報導,大家真的要好好陪家人。

讀報導的同時也正好看到一個自己帶過的青年在臉書分享「害怕失去」的心情,她曾經在車禍失去媽媽,現在自己當了媽,有時依然會驚恐,
很怕忽然失去一切,所以老公出門,她無論如何都好聲好氣,不希望萬一最後一次分離是在嘔氣,同時她除了珍惜也學習把安全感放在上帝手中,
我看得很有感觸。

一個人活到最後可以說「捨不得」而不是「不甘願」,這是好事,
當然;如果可以像耶穌說「成了」,那是最好,不過,應該不多就是了!

我今天決定作一件事,列出一個名單:
*誰是我病危想見的朋友(順便檢視一下自己剩下幾個知心朋友)?
*誰是我要致謝的朋友(可以的話,寫信謝謝他)
*誰是我該致歉的人(不打擾對方的話;寫信道個歉)

然後;花更多時間陪家人,這是一輩子都不會後悔的事!

聖經說『求你指教我們數算自己的日子,好教我們得著智慧的心』,日子真的要算,不是焦慮,乃是感恩.

2012年6月23日 星期六

想贏,靠提升自己!

轉貼:
【想贏,靠提升自己】

有一位父親臨終前,把兩個兒子叫過來,說他有1,000萬元的遺產,如果兩兄弟為分遺產而吵架,這份遺產就要捐出去,兩兄弟一毛都拿不到。
後來,哥哥對弟弟說:「我是大哥,所以我要分800萬元,你分200萬元。」
如果你是弟弟,你同意,就有200萬元;你不同意,就一毛也拿不到。請問,你會同意大哥的提議嗎?

【故事的理論基礎】
這是我在美國讀書時,在心理系修的一堂課的作業。
如果我是理性的決策者,應該要同意,因為可以平白得到200萬元。但是,大多數人選擇不同意,因為哥哥欺人太甚,不同意的原因不是不要我的200萬元,而是在於要讓大哥的800萬元也拿不到,我們不喜歡輸的感覺。

人類的決策很好玩,常常看的不只是自己的利益,還有別人的獲得。
這種現象很常見。像是每年發年終獎金,如果你拿了五個月,可能很高興。
但是當你知道隔壁的同事拿了八個月,可能就沒有那麼快樂了。許多時候企業不發紅利則已,一旦發了紅利,反而引起許多人的憤憤不平。

追究這個原因,在於人們普遍不喜歡輸的感覺,需要一種「平衡」的感覺來穩定自己的心情。如果有人在某方面輸了你,就會在其他方面想扯你後腿,好讓自己有贏回的感覺。在工作上,如果有人老是找你的麻煩,你要原諒他,因為他一定很不快樂。

其實想贏,靠的是提升自己,而不是靠拉倒別人。
組織中還有一種人很不快樂,就是常常用「刁難」來凸顯自己的權利,這種人多半是對自己的權力沒有安全感,靠為難人家贏得懼怕,這是一種權術。
但是,如果我們相信「平衡」理論,別人有權力後,也會以相同的方式來對待你,這就是以牙還牙的平衡效應。像是哥哥欺負了弟弟,弟弟就會甚至以兩敗俱傷的方式,欺負回去,也就是俗稱的狗咬狗。

有權術的人通常會贏得天下,但是卻輸掉自己的快樂人生。
還有一種以助人來使用自己的權利,你要別人怎麼待你,你就要怎麼待人。這種人最終會贏得人們的感激,這就是所謂「助人為快樂之本」的真義。就像網路上有箴言說:「成功,不是你贏過多少人,而是幫過多少人」。

2012年2月3日 星期五

堅持自己的價值!~施以諾

堅持自己的價值

>>>
轉載一篇好文 ,作者是施以諾:
>>>
>>>
人生,有許多事是值得堅持的!
>>>
>>>
曾經有 一位知名作家,在某天早晨,和朋友 一起去 一家商店買報紙.那 一天,店
>>
家老闆娘似乎心情不太好,臉色很臭!在給他報紙時是直接坐在店裡把報紙用力扔出店 外,並嚷著要他自己將零錢給放在門口的櫃子上。那位名作家照著老闆娘的話,將 零錢 給放在門口的櫃子上. 便從地上撿起被扔在地上的報紙
>>>
向著店裡非常有風度地鞠了個躬,又說了聲「謝謝」,但裡面的老闆娘依舊是臭著
>>
一張臉。同行的友人非常為他抱不平問他:「對這樣 一個無禮的瘋婆子,還對她說什  麼『謝謝』?為什麼不教訓她兩句呢?
>>>
那位名作家卻說:為什麼要這樣呢?不管對方是不是 一個淑女,我都要選擇作 一個
>>
紳士。
>>>
我非常喜歡這句話-「不管對方是不是 一個淑女,我都要選擇作 一個紳士。」
>>>
想 一想,您我是 一個懂得堅守自己的價值的人嗎?
>>>
容我將上述那句話給改寫如下:
>>>
「不管對方是不是 一個可愛的學生,我都要選擇作 一個好老師。」
>>>
「不管對方是不是 一個可敬的老師,我都要選擇作 一個盡本份的學生。」
>>>
「不管對方是不是 一個情緒平靜的病人,我都要選擇作 一個好醫師。」
>>>
「不管對方是不是 一個講理的詢問者,我都要選擇作 一個好辦事員。」
>>>
「不管對方是不是 一個和氣的客人,我都要選擇作 一個親切的店員。」
>>>
親愛的朋友,我們沒有辦法選擇我們每 一天將碰到哪 一種人!
>>>
我們也許也沒有辦法去改變別人的價值.然而,我們卻可以選擇「堅守自己的價值」!人,常輕易地放棄自己的價值,常喜歡讓別人來改變我們的價值、品質,特別是 當我們不喜歡對方的某 一點,覺得對方某 一點很差勁時,我們回應他的方式,卻 往往 是把自己變得跟他 一樣,意即把自己變成 一個和對方 一樣糟糕、差勁的人。冷靜想 想:這麼做,顯然並不值得。
>>>
「不管對方是不是 一個淑女,我都要選擇作 一個紳士。」這句話可以套用在各行各業。無論我們明天會接觸到怎麼樣的人,甚願您我都能堅守自己的價值!活出自己應有的品質,屆時受益最大的,仍將是我們自己。
>>> 

>>> 詩篇37:8  不要心懷不平,以致作惡。
  

2011年12月24日 星期六

讓你生氣的人永遠存在~ 文/吳淡如

讓你生氣的人永遠存在
/吳淡如 
生氣時怎麼辦?告訴自己,就算最討厭的人消失了,次討厭的也會遞補上來,變成最討厭的。
所以,最重要的是訓練自己的人際抗壓性。

 「我要辭職,我真的很不快樂。」某天,我收到了一則簡訊。
 是一位進公司没太久,但表現得相當優越,看起來既可愛又耐操的員工阿金傳來的。
 我非常欣賞阿金,她是屬於任勞任怨的類型,曾為了幫公司跑腿,走太多的路,腳趾甲給掀了起來,她還忍痛穿著涼鞋來上班,繼續奔走,真是新生代的最佳典範。
 「不快樂?為什麼?我的媽喂,這是什麼辭職理由,」我在心裡嘀咕著。
 我心想,公司又不是遊樂場,並不負責你快樂不快樂。
 後來問清楚了,原來這位任勞任怨的員工不快樂的原因,是跟同事阿敏處不來。阿敏也很任勞任怨,唯一的問題就是說話很嗆。
 阿敏無法容忍別人批評他,只要有人對他提出建議,他的臉色就會變得很難看,馬上為自己辯白,或者用一種驕傲的態度說:「那你自己來做做看啊!」
 阿金一看到阿敏就很不舒服,她每天早上要很努力說服自己,才願意來上班。
 遇到討厭的人就想開溜的人不少,他們多半個性溫和,没有攻擊性,卻常以斷尾方式來逃命。
 我跟她說:「不管妳到任何公司,都會遇到討厭的人,一直逃也不是辦法。阿敏又不是妳的上司,妳可不可以暫時不理他,或不要跟他說話?因為他的工作項目絕大部份都跟妳無關。」
 阿金是個「非典型草莓族」,很有能力,也願意吃苦,但最脆弱的部位在人際關係。
 我要她思考一個道理:
在一個公司裡,如果你去除掉最討厭的人,那麼,那個次討厭的就會變成最討厭的。所以,最討厭的人永遠存在。
 不擇手段除掉對方,或自己逃走,都不是好辦法,你不是變成一隻憤怒的老虎,就是變成一隻懦弱的老鼠。所以,何不換個角度這麼想:
 「討厭的人也有它存在的理由。」
 「如果他這麼不會做人,也不會有人喜歡他,那麼他的人生註定失敗,何勞我對付他?」
 我的想法或許消極,卻是多年職場經驗觀察來的最佳守則。
 人際關係的抗壓性是慢慢訓練來的。
 當你有了經濟壓力,不得不經歷經年累月的職場洗禮,你一定會變得皮堅肉厚。你要相信,真正討厭的人自會找苦頭吃。
(
摘錄自本書)
<
摘自 第二部 生氣時怎麼辦?


2011年12月3日 星期六

天使在你我之間──感恩的快樂力量!

 天使在你我之間──感恩的快樂力量

是什麼使生命中的痛苦與限制轉變成了祝福以及力量?是什麼使生活中的磨難及艱難轉變為快樂及恩典?因為有一顆感恩的心,感謝生命中對我們伸出援手的貴人天使,進而願意去付出、去給予,成為別人的天使。
臺北市教育局駐區學校社工師 江美彥

國小畢業60歲未婚的陳樹菊女士,是2010年美國時代雜誌全球最具影響力百大人物之一,陳女士曾遭遇母親及三弟因病無醫藥費到最後導致離世的困窘,以及母校協助捐款幫助她的經歷。「錢,要給需要的人才有用。」「辛苦賺錢就是希望有一天也可以幫助別人。」這樣感恩的心,讓陳樹菊女士每天僅吃一到二餐來累積善款,成為一位默默行善的慈善家,而這不平凡的慷慨幫助了許多的兒童及貧困家庭。因為感恩所帶來的正向思考,能使我們在生活中感受到更多的溫情及曙光。

感恩帶來身心的正向力量

在《今日美國》20081123日的研究報導中指出,感恩之心確實有助健康,但你不只是在特定節日才這樣做,而是要每天堅持。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心理學教授羅伯特埃蒙斯(Robert Emmons)說:「學會感謝需要練習。在生活中時常感恩,甚至在困難的時候你也不會失去它,因為很多人都需要它。」埃蒙斯說,有系統的學習感謝,能改變大腦中的消極因素,從而改變生活。「當你表達自己的感覺時,你會放大這種感覺;當你表達感謝時,你會更覺得感恩。」他又說,感恩的人不會對痛苦和問題關注太多。他們也能更迅速地認識到在需要的時候,他們有朋友、家人和社交圈支持他們,也知道在他人有壓力時如何提供幫助。

在感恩的研究中有以下的發現:感謝的力量能讓高血壓患者降低血壓,也能減少敵意,也更容易地戒煙與減重;此外,在生活中始終保持感謝態度的人患有生活失調症的機會也較少,包括憂鬱、恐慌、易餓及酗酒。多感恩不只能增加對生活的幸福感,更能增進身心的健康。

感恩無限大──成為別人的天使

如何常保感恩心,讓感恩成為生活中良好的行動及習慣,可以從感恩五面向及五步驟來開始:

1、感恩五面向:

蘇細清博士(香港浸會大學學務處評估中心主任)以中學生為對象的感恩研究裡,指出感恩包括了以下五種面向:

1)「對父母感恩」:在華人的社會,孝順父母是很重要的美德,百善孝為先,對父母的親恩表達感謝是重要的感恩範疇。
2)「受助感恩」:對於別人的幫助及恩惠表達感謝。
3)「對生活感恩」:對目前的生活狀態及所擁有的表達感謝。
4)「生活豐富感」:對生活中存在的自然資源、生活環境、公共空間以及服務,也就是對可以更豐富及便利我們生活的人事物表達感恩。
5)「對逆境感恩」:這是較高層次的感恩,在面對逆境時不怨天尤人,相信每一個逆境背後都有上天賜予的祝福及禮物,能夠與困難共處,進而去感謝逆境所帶來的學習及成長。

透過謝人、謝父母、謝生活、謝環境,以及謝上天的安排(謝天、謝神),可以更擴大我們生命中感恩的面向及深度。

2、感恩五步驟:

我們可透過感恩基金會2009年的感恩護照中3Q125的概念,1天早晚25個步驟,來練習讓感恩成為我們生活的正向力量。

1)感恩對象:可以感恩的人、事、物,如:協助我生活的(家人)、協助我學習的(師長)、給予我方便的(清潔人員)……等。
2)感恩內容:第二步是了解對方為我們做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如何幫助我們?使我們瞭解對方付出的過程與辛勞,將這份感動放在心上。
3)細心品嚐內在美好與幸福感動:深呼吸一下,回想接受幫助時的美好與幸福,是怎樣的感覺?可以選擇一些正面感受(溫暖、開心、勇氣……)來練習,去感覺你所感恩的人事物所帶給你的感動,細心品嚐內在心情有什麼不同的反應。
4)儲存美好感動:正面的感覺可以帶來一種愉快放鬆的喜悅感。請將這美好的感覺充滿全身,可配合輕音樂回想,把它當成美麗的記憶留在心中。
5)說出感謝之意並付諸行動:這是相當重要的步驟,將這份美好感受和感恩行動寫下來並付諸行動。不僅可以寫成日記記錄心情,而且寫下來有加倍好心情的效果。除了透過書寫記錄外,也可以透過打電話、問候、服務或是小禮物等方式來表達感謝。

有一篇報導寫到科學家召募85位大學生,請他們每兩星期花15分鐘寫一封信給一位影響他們一生的「貴人」,六週共寫了三封信。統計結果是大學生一次比一次還快樂,且高達75%的學生表示一定會繼續寫信,並保持這個好習慣。只要有一個感謝的心,生活中處處是美好及驚喜,將感恩培養成一種習慣,常懷感恩心,久而久之會成為無限大的快樂及祝福。感謝之餘也可以付出行動去感恩或幫助別人,成為別人的天使,讓感恩帶出正向的循環及幸福感。現在就去發現和找出你們生命中的貴人天使吧!感恩!Just Do It(取材自201112月號《愛家》雜誌)
PS:
帖前 5:18 
凡事謝恩!因為這是 神在基督耶穌裏向你們所定的旨意。

2011年11月5日 星期六

溝通原則十五條

轉貼:
溝通原則十五條

一、講出來

尤其是坦白的講出來你內心的感受、感情、痛苦、想法和期望, 但絕對不是批評、責備、抱怨、攻擊。

二、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不攻擊、不說教

批評、責備、抱怨、攻擊這些都是溝通的劊子手,只會使事情惡化。

三、互相尊重

只有給予對方尊重才有溝通,若對方不尊重你時, 你也要適當的請求對方的尊重,否則很難溝通。

四、絕不口出惡言

惡言傷人,就是所謂的「禍從口出」。

五、不說不該說的話

如果說了不該說的話,往往要花費極大的代價來彌補,正是所謂的「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甚至於還可能造成無可彌補的終生遺憾哩!所以溝通不能夠信口雌黃、口無遮攔;但是完全不說話,有時後也會變得更惡劣。

六、情緒中不要溝通,尤其是不能夠做決定

情緒中的溝通常常無好話,既理不清,也講不明;尤其在情緒中,很容易衝動而失去理性;如:吵的不可開交的夫妻、反目成仇的父母子女、對峙已久的上司下屬,尤其是不能夠在情緒中做出情緒性、衝動性的「決定」,這很容易讓事情不可挽回,令人後悔!

七、理性的溝通,不理性不要溝通

不理性只有爭執的份,不會有結果,更不可能有好結果,所以,這種溝通無濟於事。

八、覺知

不只是溝通才需要覺知,一切都需要…如果自己說錯了話、做錯了事,如不想造成無可彌補的傷害時,最好的辦法是什麼?《我錯了》,這就是一種覺知。

九、承認我錯了

承認我錯了是溝通的消毒劑,可解凍、改善與轉化溝通的問題;就一句:我錯了!勾銷了多少人的新仇舊恨,化解掉多少年打不開的死結,讓人豁然開朗,放下武器,重新面對自己,開始重新思考人生,甚至於我是誰?在這浩瀚的宇宙洪流裡,人最在意的就是「我」,如果有人不尊重我、打壓我、欺負我或侮辱我時,即使是親如父子,都可能反目成仇,偏淚一點的,離家出走還算什麼,死給你看的例子都屢見不鮮哩!

十、說對不起!

說對不起,不代表我真的做了什麼天大的錯誤或傷天害理的事,而是一種軟化劑,使事情終有「轉圜」的餘地,甚至於還可以創造「天堂」;其實有時候你也真的是大錯特錯,死不認錯就是一件大錯特錯的事。

十一、讓奇蹟發生

如今自己願意互相認錯,就是在替自己與家人創造了天堂與奇蹟;化不可能為可能。

十二、愛

一切都是愛,「愛是最偉大的治療師」。

十三、等待轉機

如果沒有轉機,就要等待;急只會治絲益棼;當然,不要空等待,成果就會從天下掉下來,還是要你自己去努力,但是努力並不一定會有結果,或捨本逐末;但若不努力時,你將什麼都沒有。

十四、耐心等待

唯一不可少的是耐心,有志者事竟成。

十五、智慧

智慧使人不執著,而且福至心靈。



2011年10月13日 星期四

《沒禮貌比沒專業更糟 》

轉貼:
《沒禮貌比沒專業更糟 》
是什麼決定有人得到青睞,有人卻只留下嘆息?是「禮貌」。
它是企業家看人、用人的線索,它在第一時間決定留給對方的關鍵印象。
 在美國銷售超過百萬冊、掀起討論風潮的《優秀是教出來的》(The Essential 55)一書作者隆.克拉克(Ron Clark),是唯一被美國總統接見過3次的小學老師。他最為人稱道的,莫過於不論本來成績、操行如何,他都能讓學生脫胎換骨,從問題小孩變成優等生。克拉克的55條規則中,
1條是「遇到人要主動稱呼」;
2條是「當別人說話,看著他的眼睛」;
3條是「如果別人有出色表現,不要吝嗇鼓掌恭喜他,應該持續3秒,角度要剛好」......瞧,這些原則放在職場上,不是一樣適用?
沒有人不期待伯樂跟貴人出現。是什麼決定有人得到青睞,有人卻只留下嘆息?是「禮貌」。它是企業家看人、用人的線索,它在第一時間決定留給對方的關鍵印象。什麼樣的禮貌只有50分,什麼樣的禮貌卻有120分?職場上,如何透過好禮貌種下機會與成功的種子?沒有人否認專業與內涵是職場最重要的通行證,但問題是,往往還來不及亮出來,對方已「砰!」地一聲將大門關上。沒有人不渴望遇見伯樂或貴人,但事實可能不是他不來,而是明明已走到跟前,卻被你自己擋駕。
有一張無形的網,比學歷、能力更早橫跨在機會之前,它決定你是廣結善緣,四處播下好運的種子;或是連舞台出現都渾然不覺,還把它拒之門外。這是讓人意外的兩個字、記憶中久違的兩個字、有些「八股」的兩個字,但卻是威力驚人、效果神奇無比的兩個字。它是小學教的第一課,卻也是最多老闆抱怨員工不及格的科目--它的名字叫做:「禮貌」。
今年8月,《Cheers》雜誌針對超過4千位上班族進行調查,結果發現「禮貌」高居主管眼中「七年級表現最需加強的部份」第2名(49.0%),僅次於「抗壓性」(58.1%),甚至遠超過「執行力」(21.1%)、「應變能力」(16.5%)與「國際觀與外語能力」(6.7%)。
沒有「不拘小節」這回事
耐人尋味的是,七年級生自己也同意這項觀察。在他們自我評估「有待改進」的特質上,「沒禮貌」同樣排名第2。禮貌的影響力有多大?在關鍵時刻,它造成的結局差異,可能遠超過你的想像。
去年勞委會職訓局調查492家企業,其中33%表示,即使條件再好,都不會把「自以為是狂妄自傲」的求職者列入任用考慮;27%與20%的企業更明白表示,不會錄用「表達遲鈍不知所云」及「不懂禮貌」的人。美國人力資源顧問公司Vault剛完成今年度的面試禮儀調查,數字也顯示:70%的企業主管只要對方遲到超過15分鐘,就會自動將他貼上「不合格」標籤。同樣高的比例還包括面試中撥打手機、突然離席超過10分鐘等等。反過來說,禮貌與成就間的正向關係,則愈發明確。去年底,美國《財星》雜誌對7,590位美國人的統計說,年薪超過10萬美元的高收入者與人爭執或犯錯後,道歉的比率是年薪25千美元者的兩倍。
這不是風格至上、特色當道的年代嗎?為什麼「小節」突然又變得如此重要?當每個人每天見面的人愈來愈多、平均一人被分配到的時間愈來愈短;當愈來愈多企業家體會用才決策中,「人品」更甚於能力時,禮貌好壞自然成為底定第一印象的要素,是能夠最快「見微知著」,判別人才的線索。
沒禮貌比沒專業更糟
例如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不同場合都談過「收訊力」──傾聽的力量:「常常有人問我成功的原因為何,我想我『收訊』的能力已培養了很多年,」他歸納成功之道時指出。
10年前,張忠謀在交通大學對高階經理人授課時,特別提到他與人對話時進行的「收訊力測驗」:「第一個看我講話時,他會不會打斷我?」張忠謀說:「打斷話的人既不禮貌也對自己不利,因為他打斷我,以為知道我接著要講什麼,可是90%他都猜錯。」統一企業董事長高清愿,是另一個善於從小處識人品的例子。
統一企業內部文化非常講究守時,過去擔任董事長的台南幫大老吳修齊在世時,即使90高齡,出席任何場合仍必定準時到場。就算因為突發狀況晚到,也一定會事前通知對方,細心致歉。以他為表率,包括高清愿、統一超商總經理徐重仁,在企業界都以準時知名。「守時就是人與人相處的一種信用,代表的是言而有信、說話算話」,高清愿曾這麼說,「慣常遲到的人,行事風格也可能較為懶散、馬虎,個人的信用,一定常被人打折」。正因為可以「由小窺大」,一個人禮貌好,經常比刻意演出的成績更容易讓人記住。
台灣聯想總經理歐明哲今年8月上任後,外界多以「科技界最年輕的總經理」看他。但低調的歐明哲很少對外透露,為了重新塑造台灣聯想的企業形象,他實際上下了不少功夫,從同仁的禮貌著手,正是其中一環。他讓總機接待徐婕瑜從公司伺服器後台,直接進入總經理電腦看到每天行程,因此訪客一到,門口的LCD螢幕已經出現歡迎字樣,細心的徐婕瑜還會自動更新來客頭銜。這麼做,無非是讓對方從踏入門口第一刻,就出現「你怎麼知道?!」的驚訝,進而重新認識台灣聯想。反過來說,「禮貌差」透露給人的負面訊息,殺傷力也遠超過「專業不夠」。
曾任新聞主播、目前是電台節目主持人、美食作家的吳恩文自己開設了一家顧問公司,他選人時,禮貌權重甚至排到第一。因為站在老闆的立場,「我可以教你技能,沒辦法教你教養」吳恩文指出,一句話道破許多企業主共同的心聲。其實,很多人之所以會誤沾「沒禮貌」的標籤,未必真是人格本質不好,有時是不小心,有時是輕忽,認為「沒有也無所謂」,有時則根本是因為「不知道」。
永遠不會有「下一次」
暢銷書作家吳若權最近到南部一家企業授課,每次到高鐵站接他的都是同一個小夥子,臉色愛理不理、態度冷淡。這反而激起吳若權的好奇,因此總會刻意和他攀談幾句,看看他有什麼反應。前兩次,吳若權都覺得「碰到釘子」,直到第3次,這個年輕人才突然冒出一句:「吳老師,我覺得你人很好。」對年輕的世代,吳若權發現他們普遍不習慣主動與人互動、不擅長「察言觀色」,反正「有事你來問我就好」。另一個心理因素則是認為「第1次不熟、不需要」。「但職場上很多事是沒有第2次、第3次的,」吳若權語重心長地說。
台灣大哥大副總經理莊財安也有類似經驗。開車載下屬出去,「他們不管你,上車直接坐上後座,突然間我就變司機了。」或是面談時大剌剌癱在沙發裡、吃飯時用叉子插起麵包就啃,新生代不知道、也不覺得這樣做失禮,受到提醒時還會非常驚訝。
有個故事,莊財安整整記了30年,一直讓他自我惕勵。當年他從台灣師範大學畢業時,校長對所有應屆畢業生說:「有同學寫信給我,請我幫他介紹工作,我看到信就不想幫他了,因為信上寫著『某某某校長敬啟』。哪有人叫別人看信,還得恭恭敬敬?」從這個故事出發,莊財安分析,建立禮貌得經過3個階段:第1、先「知道」,具備通用禮儀的知識,才不會誤用鬧笑話;再來是「觀察」,注意別人、尤其是前輩如何待人接物;最後才是「練習」,透過生活具體實踐。只要有心,學會「禮儀」並不難,至少可以做到「不失禮」,但一個人會被認為「有禮」、「好禮」,甚至成為一種個人魅力與人際競爭力,絕對是來自更高的境界。簡單地說,就是5個字:「心中有別人」。有趣的是,這層含意早默默藏在英文字「禮節:e tiquette」的字源由來裡。"etiquette"出自法文,原意是「牌子」。為了保護凡爾賽宮美麗的花園,法國人特別立牌提醒民眾不要隨意破壞。久而久之,本來的「請勿進入」開始擴大內涵,除了指稱「合宜的應對進退」外,更進一步解釋為「不要輕率踐踏人們內心的花園、「舉止言行讓人感受親切與溫暖」。

頭銜愈高,愈有禮
確實,愈成功的企業家,在禮貌上嚴以律己的程度,反而愈讓人吃驚。
像亞都麗緻集團總裁嚴長壽,他寫紙條交辦部屬工作,從來都用「請您」開頭,平時極少疾言厲色。即使訓斥,語氣都非常和緩。從擔任嚴長壽特助開始,已共事12年的亞都麗緻大飯店營運副總經理范希平由衷說:「非常佩服他的修養。」 說是「修養」,因為嚴長壽待人接物的細節裡,處處可以見到對人性的理解和尊重。
范希平剛當上嚴長壽特助時,與另外兩位助理在辦公室裡接電話,總習慣先說「請問您哪裡找?」先確認來人身分後,再轉接給嚴長壽。有一天嚴長壽聽到,突然慎重交代:「不要問對方『哪裡找』,不管是誰,都先說我不在。」「知道你是誰,再告訴你總裁不在,你會怎麼想?」范希平頓時學到一課:就算說話再客氣,多了這個「打量身分地位」的動作,都等於在傷害對方。
長期在嚴長壽身邊耳濡目染,後來甚至因此左右范希平的生涯抉擇。曾經有位企業家大老想來挖角,約范希平吃飯,整個過程都非常禮遇客氣,卻在最後對方叫司機到車上拿資料時,不經意破口大罵:「你這腦袋裝大便啊!跟你講放在裡面,怎麼會找不到?比豬還笨!」「要是我為你做事,你罵我不也這樣罵?」這一念讓范希平決定繼續留下,如今這位大老的企業王國已然崩塌,范希平卻在亞都麗緻一路歷練到獨當一面,又何嘗不是另一種「以小窺大」!
在嚴長壽帶領下,禮貌早已成為亞都麗緻的DNA,但他要求的不僅止於「顧客至上」,更是「客人至上」:「即使沒光顧,只要踏進亞都麗緻,就是客人。」即使明知道他只是進來借廁所、吹冷氣,仍然必須以禮相待。
我們經常問:「有禮」跟「虛偽」有什麼不同?答案並不複雜,禮貌的「動機」與「一致性」,就是檢驗的準則。
有禮,貴人自動上門來
大家都知道對大人物要有禮貌,但是面對跟業務不相關、看來不起眼的小人物呢?
真正見過世面的人都知道:「山水有相逢」。今天再微不足道的某人,都有可能在未來某個時刻變成你的「貴人」,扮演「臨門一腳」的角色。
在東方,最傳神的詮釋莫過於兩千多年前,張良為「圯下老人」黃石公撿鞋的故事。若不是張良三番兩次、耐著性子忍受黃石公的無理喝斥為他服務,又怎會贏得青睞,得到《姜太公兵法》,成為漢朝的開國功臣?在西方,一樣因此出現戲劇性的歷史轉折。
19世紀,有一對老夫婦專程到哈佛大學拜訪校長,兩人衣著樸素廉價,祕書馬上判定不可能帶給哈佛什麼「好處」,當下冷冷回答:「校長很忙。」「我們可以等,」老婦人回答。幾小時過後,校長總算不耐煩地出現。老婦人說:「我們的兒子曾在哈佛讀過一年,很喜歡哈佛。但他去年因為意外過世,因此我們想在校園中為他留下紀念。我們想捐棟大樓給哈佛。」
「你們不知道建棟大樓要多少錢嗎?我們學校的建築物超過750萬美元,」校長輕蔑地說。同時心想,這樣應該可以把兩人打發走了吧?「只要這麼多?那我們為什麼不乾脆自己蓋棟學校?」只見老婦人轉頭對老先生說。老先生正是當時著名的鐵路大亨史丹福,而後來這個學校,就是孕育無數人才、成為矽谷創新引擎的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
誰說貴人、機會不來敲門?當你這樣抱怨的時候,不妨想想,是不是哪天因為自己的粗魯無禮,不知不覺把他們趕走?
低標要比別人高
禮貌的極致回歸到的是做人態度與價值觀,「高標」自然沒有盡頭,不過,一般人至少可以自我要求:「『低標』要比別人高,」吳恩文認為。「很多生意是來自於信任,很多信任是來自於尊重,」吳恩文說。為什麼有些人就是人緣好、運勢佳?說穿了,無非是透過這些點點滴滴。用心當個「好禮人」,讓身邊多點貼心的感激,少點「你那什麼態度啊!」的抱怨,受用無窮的絕不是別人,最終還是你自己!

2011年9月20日 星期二

真正的朋友(珍惜和感恩)


傍晚,一隻羊獨自在山坡上玩,突然從樹木中竄出一隻狼來,
要吃羊,羊跳起來,拼命用角抵抗,並大聲向朋友們求救。

牛在樹叢中向這個地方望了一眼,發現是狼,跑走了; 
   
馬低頭一看,發現是狼,一溜煙跑了; 
   
驢停下腳步,發現是狼,悄悄溜下山坡; 
   
豬經過這裏,發現是狼,沖下山坡; 
   
兔子一聽,更是一箭一般離去。 

   
山下的狗聽見羊的呼喊,急忙奔上坡來,從草叢中閃出,一下咬住了狼的脖子,
狼疼得直叫喚,趁狗換氣時,愴惶逃走了。  
回到家,朋友都來了。 
   
牛說:你怎麼不告訴我?我的角可以剜出狼的腸子。 
   
馬說:你怎麼不告訴我?我的蹄子能踢碎狼的腦袋。 
   
驢說:你怎麼不告訴我?我一聲吼叫,嚇破狼的膽。 
   
豬說:你怎麼不告訴我?我用嘴一拱,就讓它摔下山去。 
   
兔子說:你怎麼不告訴我?我跑得快,可以傳信呀。 
   
在這鬧嚷嚷的一群中,唯獨沒有狗。 
   
真正的友誼,不是花言巧語,而是關鍵時候拉你的那只手。 
      
那些整日圍在你身邊,讓你有些許小歡喜的朋友,不一定是真正的朋友。 
      
而那些看似遠離,實際上時刻關注著你的人,在你快樂的時候,不去奉承你;

 
在你需要的時候,默默為你做事的人, 才是真正的朋友。
遇到 就是緣 珍惜和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