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教育~學習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教育~學習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1月12日 星期六

小三沒讀好 高中輟學率多四倍~文●林君純 | 商業周刊


小三沒讀好 高中輟學率多四倍
商業周刊作者: 林君純 | 商業周刊 – 201314日 下午12:52
人的一生中,哪一段求學經歷影響最重要?這是學術界辯論不休的問題。最近有一項研究清楚定義:小學三年級最重要;另有一份支持性論述則強調,教育年齡越小的兒童,塞越多、越適得其反。
《時代》(Time)雜誌報導,安妮凱西基金會(Annie E. Casey Foundation)發布一項學習力報告:小學三年級學生若未能培養熟練閱讀能力,到了高中階段因為讀不來而輟學的可能性激增四倍。這個結論是研究主持人,紐約市立大學社會學教授赫南德茲(Donald J. Hernandez)所下。
課業變難,強弱分歧關鍵
但是,為什麼是「三年級」?赫南德茲解釋,這一年是學生從辨認字母以學習閱讀,轉入透過閱讀上下文吸收知識的階段,可說是學習吃力的「馬步年」。也正因為越來越多門功課需要廣泛閱讀背景、理解語意,倘若能力弱的學童未能趕上,多數就因此踏入了「低迷的四年級」,落後的學科越來越多,最後往往是在高中時為了逃避失敗而放棄學業。
他把這種關聯比喻成「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源於《聖經》詩句,意指三年級是學習能力顯現細微差異的起點,漸漸分歧走向優者越優、差者越差的兩極,最終擴大成難以跨越的鴻溝。但他強調,適時干預可以把惡性循環變成良性迴圈,例如某些州正在研議的強制留級做法,或是教師和家長為三年級生制定個人化的閱讀學習計畫。
超前教育,反揠苗助長
此外,去(2012)年12月,科學雜誌《認知》(Cognition)也刊登一篇關注孩童學習能力的研究結果:想要兒女贏在起跑點,太早教育孩童不是好做法,直接給答案的方式最糟,不僅會抹殺孩童的好奇心,還會埋葬創造力。
路易斯維爾大學(University of Louisville)研究小組說明,當孩童知道可以從長輩、老師口中得到答案,確實是催熟學習特定事務最快的方法,但隱藏的風險也就在於它抵消了範圍更大、眼界更寬的自發性學習。「習慣聽到答案的孩童就算順利升上小學、中學或大學,往往也都不會主動學習,表現在閱讀、書寫與思考邏輯等方面都落後一等。」
知名評論網站石板(Slate)說,這是個注重教育的時代,焦慮的父母都想盡可能教給孩童「別人還學不到的事」。如果把幼稚園當小學教,期望大班幼兒學會小學生的知識,反而錯過黃金期,那可能就真的是應驗「馬太福音」所言:「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PS: 轉貼自Chiang Chang-Tzu
今年有個轉學生從台中的國立大學(綜合大學喔!)來到新竹
期中考前完全沒有出現在課堂上
跟我唯一的一次談話是問有沒有補救的機會
若沒有就不來考期中考了
問他為什麼從那麼好的學校來這裡
他說因為早上都爬不起來上課,後來被退學了
問他為什麼都爬不起來?
他說因為沒有人叫他起床
接下來更妙
問他哪個高中畢業
他回答忘記了
問他怎麼考得上大學
他回答因為從小學開始就有許多的家教陪伴著他
但是
到了大學沒有家教所以不知該如何讀書
或許這個例子與這篇報導的直接關連不大

我只是想表達
自發性學習真的很重要
主動的發掘能力
才是我們最該給孩子的

2012年11月25日 星期日

作家張大春:我只要孩子保有好奇的求知能力


作家張大春:我只要孩子保有好奇的求知能力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31632&page=1
作家張大春對學校教育的愛深責切,從一件事可以看出。《親子天下》記者寄出採訪邀約不到半小時,他就立刻回電答應接受採訪,「因為教育改革太重要了!」
到現在還會做考試相關惡夢的張大春,透過國一的兒子、小五的女兒,看清教育敗壞的核心──求勝求贏的價值和面面俱到的偽善。
他信手拈來兒女學校生活中無效教育的例子,犀利批評。他的兩本「認字」書,其實就是一種家長的自救行動,他甚至有重寫教科書的計畫。無法放心將孩子交給教育體系,他「只能打造一個王國」,收羅自己兩個孩子,在長大前,好好保護他們。這是身為父親最沉痛的心願。
- - -
我們教育敗壞有兩個基本基礎,不去面對這兩個真相,教育沒辦法改。第一個是求勝求贏的價值。不管別人死活,大家只希望考得好,名次高,勝過別人;敗了就完蛋,立刻被淘汰。
第二個是面面俱到的偽善。例如畢業典禮人人都有獎,表面上皆大歡喜,但都是假的,因為有第一名就有倒數第一名。就像林書豪打球,有贏就有輸,這才是一個常態。例如十二年國教講多元入學,也是騙人。科展是誰在做?是老師「串通」有能力的家長,表面上是幫助孩子,事實上是代替孩子。
多年前我參觀過一所以全面性均衡發展為傲的國中,其中一項美勞,是利用全體小朋友蒐集家裡回收的寶特瓶來做各種裝飾,吊在走廊及屋頂、裝飾校園的樹,真的很漂亮很有創意。全校大概用了五萬個寶特瓶,說這是環保不浪費。但學校若不做這事,小朋友回家會拚命蒐集寶特瓶嗎?如果我們不是要這樣廢物利用,就根本不會有這些廢物。這就是失格的教育,帶來一個完全虛假的價值。我們的教育中充斥了這種寶特瓶。
教科書應該要與時俱變
還有一個嚴重的共犯結構:我們的教科書從來就沒有跟上求知行為的改變。教科書應該要與時俱變,隨時注意世界變化,維持活性與彈性。所謂的「電子化」絕不是你今天做一個PDF檔,把課本放到投影片,今年放、明年也放就完成了。編教科書是個專業,絕對需要專門的人才,而不是全部交給底下小編輯來做,由教授掛名審核。
一綱多本表面上看來是從「欽定」或部頒的邏輯解放出來,從一個政府在背後支持和經營的書商,變成好幾個書商。但學生真能獲得更多元、自由的知識或資訊嗎?
我們的小學生課本簡單到斃,資訊量、關聯性之不足,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基本常識是不存在的。因為大部分人相信,孩子頭腦簡單不要學太多,年紀愈大才可以懂得愈複雜的東西。這是個錯誤的迷思!
大學的文字學研究、觀察文字的那套方法能不能教給小孩?可以的!就像是掌握釣竿一樣,但我們的大學老師深怕釣竿太早給小孩,以後到大學要學什麼?但從來沒考慮到,如何更有效率讓學習者掌握豐富求知過程的方法。
什麼叫有效學習?就是給原理原則和關聯性。例如,「春、秦、奏、泰、舂」這些字的字頭在古代造字時原本都不同,後來才同化了。春原本是草頭,下面有屯,屯本來就有植物生發的意思;泰有順利亨通的意思,原來是大,左右兩隻手,下面是水,用手去撈水裡的東西,有種滑溜感;秦是兩隻手拿著稻子在搗。只要教小孩這些字在甲骨文中如何寫,小孩一定可以學,跟畫圖一樣,只要幾個字就了解國字中字形合併的原則,完全不需要去死背就記住了。常用國字三千個,只要教三百字,就全部通了,每個字都這樣教,光文字學,歷史掌故、文化常識、語言講究都到位了。
課本中充斥的修辭學也是一個錯誤。累迭法、漸進法、對比法,我知道也沒用。你不用去名詞解釋什麼叫譬喻、形上學、象徵,那都是拿來賣弄、虛假的知識。我教孩子寫作文,就是不斷講各種故事,不一定哪時會用到,只要他對故事有興趣,就能寫作文。
我兒子有次作文題目是「難忘的滋味」,大家都寫吃的,他故意不寫,他講跟爸爸打籃球的故事。我們打籃球最後都要投個「關門球」,就是遠射,進了才能回家。有次我投進了在等他,他一直到天黑了才終於投進,他就寫這個難忘的經驗。結果老師評語「文筆很好、描述生動,但誤會了題意,」所以只給三級分(滿分六級)。孩子當然很挫折。我不在乎孩子拿三級分,但用這種方式告訴一個孩子難忘的滋味只能講食物,就太過分了。
活人被尿憋死,這樣對嗎?
做為一個評分的老師或機制,不應該讓「活人被尿憋死」,憋尿了不起就尿失禁,但不可能被尿憋死。我們的作文、整個教育都是這樣,一點彈性、變通都沒有。
因為如此,孩子必然從學習中逃走,這是一種無所遁逃於天地間的教育方式。我到現在只要有壓力,就會做跟考試有關的惡夢,走錯考場、考卷沒寫完、考試一直忘記,每年十幾次以上,很恐怖。高三時自己知道考不上大學,想放棄。我爸講了幾句話,他說:「你讀書考試再怎麼樣都無所謂,永遠考不上大學我也養你,」這話很動人,他說:「你不一定要考上學校,你只要『活著』,不要讀書讀死了。」
大概到五月底(七月一日大學聯考)他看我在看小說,就建議我進考場取個經驗,至少明年有個心理準備,我就讀了一個月的書,考上輔大中文。我只填了十三個志願,我爸什麼都沒管。

大學我就不一樣了,每學期拿第一名,研究所也考第一名,因為我找到我的路了,找到父親給我所有教養準備的路。
想來真的悲哀,你沒有辦法把小孩交給這個教育體系。在目前的環境下,我只能自己打造一個「王國」,收羅我兩個孩子。不管他們是否被整個社會遺棄,只要他保有好奇求知的能力,而不是生計的能力,讓他們在那個園地裡面覺得自己是最有用、最好的。在他們長大前好好保護他、鼓勵他。

2012年7月31日 星期二

林義傑談毅力—如果你放棄了,只能在旁邊看 ! http://www.cwbook.com.tw/product/ProductAction.jsp?prodId=1299

【精采書摘】林義傑談毅力—如果你放棄了,只能在旁邊看 !
跑過冰原、跑過戈壁,橫越過沙漠、奔馳過戰地;他挑戰過世界上最險惡的環境,他踏觸到人類最危險的地帶;林義傑,一個曾經不愛唸書、因身材瘦小,被田徑隊拒絕多次的大男孩,如今已經成為國際頂尖超級馬拉松選手。

就在今年初,林義傑與兩位國際好友以111天的時間,用雙腳橫越沙哈拉沙漠,不僅創下人類的新歷史,更帶領我們關心非洲水資源的問題。林義傑讓世人從他身上看到台灣人的堅強毅力,也鼓舞了台灣人的士氣。
一路跑來,林義傑如何克服重重考驗,實現他的夢想?是什麼培養出他堅毅的個性?

作者:許芳菊採訪整理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要選擇這麼辛苦的冒險運動。在別人眼裡我是在從事一個很辛苦、很危險的運動,可是就我看來,因為我是做了充分的準備與計畫,我就不覺得它很危險,因為要比賽就會有準備,它讓我學習到處理很多事情的態度。

當然,一開始做個運動員,並不是我父母對我的期待,父母的期待總是希望小孩可以當個公務員、或是醫生、律師。可是我從小就愛運動,就選擇跑步。到了高中以後,就自己離家去西湖工商,主要是那裡有很好的田徑隊,我去那裡找教練。以前會覺得小時候並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但現在回頭看,卻發現我小時候其實滿有目標的。就是因為有一個興趣,我很執著,就去從事。

很重要的是我的態度,我去西湖工商三次,老師才接受我。因為我沒有什麼成績,他們不怎麼敢用我,他們是重點的田徑學校,是正規的訓練,不像一般學校的田徑隊。所以進去的人都是區中運前兩三名、很厲害的學生,而且身材又好。但是我去的時候,我的背包比我的人還大,那時候老師還以為我是小學來的。到最後老師接受我苦苦的哀求,我很高興,就走進我正規的田徑訓練。

磨練從起床、打掃開始
潘瑞根教練對我影響很大,如果沒有他,就沒有林義傑的故事。

在人格教育的培養上,家庭環境當然影響很大,但學校老師的影響也很重要。學校教育不在於培養學生多會唸書或是養成功利主義,要學生去爭第一,學校教育應該是讓小孩子知道自己的夢想是什麼,而能去付諸於實行。在這過程中,不是要教他去吃掉人、擊敗對方,而是要培養出自我的社會責任,以及自我的成就的期待。如果忽略了這些生活上的磨練,長大之後,就算很會讀書,可是道德感不夠,就會很可怕了。

我們教練潘瑞根最注重的就是生活紀律,他很負責,是一個很特殊的人。他認為要做一件事就是要全力以赴,還有,他時間的管理是非常嚴格的。比如,我們早上要五點叫起床,他會安排每個學生值日,叫學生起床,我那時記憶最深刻就是有位學長叫起床,都這樣摳、摳、摳(用力敲床板),那時真的很痛苦,但這就是磨練,一個耐心的培養。

起來之後,五點半出去訓練,到八點多回來就開始打掃,我們要一天打掃三次,要打掃到不能摸到灰塵,學長會檢查。我發現從打掃過程中,會磨練到心智的成長,我們教練很重視打掃這個環節。那時,我一篇日記寫到,「來到西湖,你要學會如何打掃。」

我那時覺得真是比當兵還辛苦,可是我們教練認為,如果生活紀律不好或是懶散的話,你怎麼成為一位優秀的運動員,而且會影響到你的態度。他的確是ㄧ位影響我很大的老師。

如果你放棄了,只能在旁邊看
會對運動這麼堅持,可能是我爸媽從小就常帶我們去爬山,我就變得很愛運動,在運動中慢慢就養成我這種堅持的個性。因為在運動中如果你放棄了,你就只能在旁邊看別人運動,就不好玩了。

我是六年五班的,是在比較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那時候班上的同學每個人都會去補很多才藝,我也有補,可是我都蹺課,跑到國父紀念館餵魚,後來成績變得不好,但並沒影響我的自信心,可能是我在其他方面的表現還不錯吧。

寫日記,學會自省
運動比賽輸贏的壓力,在小時候還沒什麼感覺,但是到高中,對輸贏有時候會滿自責的,那時候就是鼓勵自己再接再厲。我那時候每天都會寫日記,這也是在西湖的時候培養出來的,老師也會改我們的日記,每天都寫,這滿有趣的。在寫日記的過程中就會學到自省,就會了解自己發生了什麼事情,教練也會看到,他也會給一點建議。那時候教練給予的關心就是一種支持的力量,有時輸掉了比賽,他會鼓勵我再接再厲,對我有所期待。

我覺得體育或藝術對人格的培養真的很重要,很可惜的,我們以前常常被借用的課就是體育課、音樂課與美術課。

遇到重大的挫折怎麼面對?
我會開始參加超級馬拉松,就是因為遇到了一個重大的挫折。

我在九八年的時候,promise我的教練,我一定可以拿今年區運會的前三名。然後,我每天非常有目標的訓練,而且那時候我的成績都可跑到全國前三名。我非常認真訓練三個月,結果我在比賽前一天,阿基里斯腱急性發炎,很慘!我被迫放棄一萬公尺的比賽,然後就一直打消炎針。六天我打了七次消炎針,我不願放棄,還是去參加馬拉松比賽,我還記得那天早上老師幫我包紮,還問我:「你確定你要比嗎?你現在沒感覺是因為你打消炎針,等感覺恢復,你就會非常痛苦。」我說,「我確定!」然後我就下去比了。

在前面35公里我都保持前三名,可是再下來我就開始痛了,我開始用跳的,而且包紮的地方都磨得流血了,我跑到38公里的時候,我放棄了。所以我有放棄的時候,我不是每次都很厲害,沒有人可以這樣子的。

我那時候非常的自責,就決定參加下個月路跑協會一百公里的比賽,我就這樣進到超級馬拉松。

進去之後,覺得滿刺激的,我連續拿了三次台灣超級馬拉松一百公里的冠軍,而且一直破記錄。

主動跑向國際盛典
會進到國際比賽,則是我自己爭取進去的。那時候跑馬松認識可口可樂大中華地區的CEO,他熱愛運動,我們常常約在一起跑步,他可跑一百公里跑二十四小時,還參加過馬拉松七天六夜的比賽。他跟我講,如果我是一個馬拉松選手,卻沒有參加過摩洛哥沙哈拉沙漠七天六夜的比賽,就會是人生枉走一回,因為那是一個馬拉松選手的盛典。

我在2002年自己去報名參加這個比賽,自己開始準備,我就開始喜歡上這個運動。

超級馬拉松好像在比人的拉力賽,第一天贏不見得第二天是贏,第二天贏,不見得第三天是贏,要看每天成績的總和,我覺得好刺激喔!就愛上這個比賽。那一次我是跑第九名,是十七屆以來亞洲人第一次跑進前十名的。我發現我滿適合這種運動的,這是我很幸運的地方,我在三十歲之前就找到我很適合的一樣東西

之後就去比了很多比賽,中國的戈壁、智利的Atacama(阿他加馬)、亞馬遜河、南極、埃及的沙哈拉沙漠………。成績最好的是智利Atacma的比賽,我拿到第一名。

這次橫越沙哈拉大沙漠,從歷史記載來看,沒有人用駱駝、車子、腳踏車或任何工具,coast to coast橫越沙哈拉沙漠,所以我們這次可以說創下人類歷史。我在在途中遇到一些遊牧民族,聽到我們從哪裡跑過來,都不敢相信。因為這裡環境相當險惡,而且是個戰區,很多地雷、很多武裝份子,危險不只來自大自然,人為因素佔更多。更危險的是人,而不是環境,雖然環境是一個很嚴酷的挑戰。我們算是幸運,可以把這個任務完成。這是人類歷史啊!我們跑了111天。電影公司拍下的紀錄片(Rumming The Sahara),九月會在多倫多影展上映。

沙漠裡的眼淚
跑過這麼多地方,從沙漠、冰原、戈壁到極地,每一趟的比賽,準備時都非常興奮,可是到了後面的階段,當看到的東西愈來愈多了,社會的角落也好、世界的角落也好,尤其是我去的地方,真的是「角落」,我看到愈多的時候,心裡真是愈痛。比如說南極,這麼美麗的地方,你會看到溫室效應的問題。你到了非洲,你看到那些小孩子,你會想到醫療、社會不平等、人為的問題,愈看愈擔心。
有人問我為什麼在沙漠裡哭那麼多次,流下眼淚,並不是因為身體的痛或孤獨感。流下眼淚是因為我看到好多好美麗的地方,自然而然引發出內心高漲的情緒。我有一次在Mauritanie(茅利塔尼亞),那個凌晨我們跑到一個地方,有好大一片湖在沙漠裡,綠色的植物在其中,當太陽慢慢從湖面起來,當地的人划著竹筏在前進,我看到那個景象的時候,我的媽啊!我的眼淚就自動流下來了,很美!非常的美!就讓我想起了,我過去在台灣曾經跟我的朋友在某個地方所看到相同的景色的那種感覺。我就回想起我的同伴、同學許多情景。

在沙哈拉沙漠上,感覺好像是自由的,但卻是不自由的。因為我每天都要跑那麼長一段距離,那時候就會問自己,「什麼是自由?」

等回到台灣這麼現代的地方,你就會更珍惜它、更愛身邊所有的事物。

我還記得在沙漠中遇到一個七歲的小男孩,他爸爸騎著駱駝到兩百公里以外去找水,他媽媽在五十公里以外不知道在做什麼,這個小男孩要一個人照顧自己。這小孩的爸爸殺了一隻羊就放在那邊,小孩餓了就要自己生火烤肉來吃,七歲,他就可以這樣照顧自己。看到了,是會流眼淚的。

未來,準備傳承
對於未來,在2008年完成極光之旅之後,我準備念博士班,現在唸書不僅是為林義傑而已,我希望以後家長看到小孩子在運動的時候,或是看到運動員的時候,不會再認為他們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我去唸書有一個很大的動機是,我必須做一個很好的model,運動員不只是會運動而已,他可以去挑戰任何不同的事情,他們的堅韌度特別高,因為他們決心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就會好好去做。第二點,運動員也不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他們是頭腦不簡單,而且四肢更發達。所以我必須要念博士班,而且要念非常好的學校,我要打破台灣這種傳統的迷思。
雖然,我現在才三十歲,但是我已經在想傳承的工作,因為不能只是林義傑一直在跑,因為如果只是這樣一直跑下去,我的人生會變得無目的。我必須要有一些傳承,在一百萬人裡頭,我去找出兩個、三個,他想要做這件事,就去培養他們。

要培養未來的學生或我的小孩,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培養紀律與正確的生活態度。

成功的定義對我來講就是完成了一項任務。重點在於過程,是不是用心盡力來達成這個任務,這就是成功。【精采書摘】林義傑談毅力如果你放棄了,只能在旁邊看

跑過冰原、跑過戈壁,橫越過沙漠、奔馳過戰地;他挑戰過世界上最險惡的環境,他踏觸到人類最危險的地帶;林義傑,一個曾經不愛唸書、因身材瘦小,被田徑隊拒絕多次的大男孩,如今已經成為國際頂尖超級馬拉松選手。

就在今年初,林義傑與兩位國際好友以111天的時間,用雙腳橫越沙哈拉沙漠,不僅創下人類的新歷史,更帶領我們關心非洲水資源的問題。林義傑讓世人從他身上看到台灣人的堅強毅力,也鼓舞了台灣人的士氣。
一路跑來,林義傑如何克服重重考驗,實現他的夢想?是什麼培養出他堅毅的個性?

作者:許芳菊採訪整理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要選擇這麼辛苦的冒險運動。在別人眼裡我是在從事一個很辛苦、很危險的運動,可是就我看來,因為我是做了充分的準備與計畫,我就不覺得它很危險,因為要比賽就會有準備,它讓我學習到處理很多事情的態度。

當然,一開始做個運動員,並不是我父母對我的期待,父母的期待總是希望小孩可以當個公務員、或是醫生、律師。可是我從小就愛運動,就選擇跑步。到了高中以後,就自己離家去西湖工商,主要是那裡有很好的田徑隊,我去那裡找教練。以前會覺得小時候並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但現在回頭看,卻發現我小時候其實滿有目標的。就是因為有一個興趣,我很執著,就去從事。

很重要的是我的態度,我去西湖工商三次,老師才接受我。因為我沒有什麼成績,他們不怎麼敢用我,他們是重點的田徑學校,是正規的訓練,不像一般學校的田徑隊。所以進去的人都是區中運前兩三名、很厲害的學生,而且身材又好。但是我去的時候,我的背包比我的人還大,那時候老師還以為我是小學來的。到最後老師接受我苦苦的哀求,我很高興,就走進我正規的田徑訓練。

磨練從起床、打掃開始
潘瑞根教練對我影響很大,如果沒有他,就沒有林義傑的故事。

在人格教育的培養上,家庭環境當然影響很大,但學校老師的影響也很重要。學校教育不在於培養學生多會唸書或是養成功利主義,要學生去爭第一,學校教育應該是讓小孩子知道自己的夢想是什麼,而能去付諸於實行。在這過程中,不是要教他去吃掉人、擊敗對方,而是要培養出自我的社會責任,以及自我的成就的期待。如果忽略了這些生活上的磨練,長大之後,就算很會讀書,可是道德感不夠,就會很可怕了。

我們教練潘瑞根最注重的就是生活紀律,他很負責,是一個很特殊的人。他認為要做一件事就是要全力以赴,還有,他時間的管理是非常嚴格的。比如,我們早上要五點叫起床,他會安排每個學生值日,叫學生起床,我那時記憶最深刻就是有位學長叫起床,都這樣摳、摳、摳(用力敲床板),那時真的很痛苦,但這就是磨練,一個耐心的培養。

起來之後,五點半出去訓練,到八點多回來就開始打掃,我們要一天打掃三次,要打掃到不能摸到灰塵,學長會檢查。我發現從打掃過程中,會磨練到心智的成長,我們教練很重視打掃這個環節。那時,我一篇日記寫到,「來到西湖,你要學會如何打掃。」

我那時覺得真是比當兵還辛苦,可是我們教練認為,如果生活紀律不好或是懶散的話,你怎麼成為一位優秀的運動員,而且會影響到你的態度。他的確是ㄧ位影響我很大的老師。

如果你放棄了,只能在旁邊看
會對運動這麼堅持,可能是我爸媽從小就常帶我們去爬山,我就變得很愛運動,在運動中慢慢就養成我這種堅持的個性。因為在運動中如果你放棄了,你就只能在旁邊看別人運動,就不好玩了。

我是六年五班的,是在比較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那時候班上的同學每個人都會去補很多才藝,我也有補,可是我都蹺課,跑到國父紀念館餵魚,後來成績變得不好,但並沒影響我的自信心,可能是我在其他方面的表現還不錯吧。

寫日記,學會自省
運動比賽輸贏的壓力,在小時候還沒什麼感覺,但是到高中,對輸贏有時候會滿自責的,那時候就是鼓勵自己再接再厲。我那時候每天都會寫日記,這也是在西湖的時候培養出來的,老師也會改我們的日記,每天都寫,這滿有趣的。在寫日記的過程中就會學到自省,就會了解自己發生了什麼事情,教練也會看到,他也會給一點建議。那時候教練給予的關心就是一種支持的力量,有時輸掉了比賽,他會鼓勵我再接再厲,對我有所期待。

我覺得體育或藝術對人格的培養真的很重要,很可惜的,我們以前常常被借用的課就是體育課、音樂課與美術課。

遇到重大的挫折怎麼面對?
我會開始參加超級馬拉松,就是因為遇到了一個重大的挫折。

我在九八年的時候,promise我的教練,我一定可以拿今年區運會的前三名。然後,我每天非常有目標的訓練,而且那時候我的成績都可跑到全國前三名。我非常認真訓練三個月,結果我在比賽前一天,阿基里斯腱急性發炎,很慘!我被迫放棄一萬公尺的比賽,然後就一直打消炎針。六天我打了七次消炎針,我不願放棄,還是去參加馬拉松比賽,我還記得那天早上老師幫我包紮,還問我:「你確定你要比嗎?你現在沒感覺是因為你打消炎針,等感覺恢復,你就會非常痛苦。」我說,「我確定!」然後我就下去比了。

在前面35公里我都保持前三名,可是再下來我就開始痛了,我開始用跳的,而且包紮的地方都磨得流血了,我跑到38公里的時候,我放棄了。所以我有放棄的時候,我不是每次都很厲害,沒有人可以這樣子的。

我那時候非常的自責,就決定參加下個月路跑協會一百公里的比賽,我就這樣進到超級馬拉松。

進去之後,覺得滿刺激的,我連續拿了三次台灣超級馬拉松一百公里的冠軍,而且一直破記錄。

主動跑向國際盛典
會進到國際比賽,則是我自己爭取進去的。那時候跑馬松認識可口可樂大中華地區的CEO,他熱愛運動,我們常常約在一起跑步,他可跑一百公里跑二十四小時,還參加過馬拉松七天六夜的比賽。他跟我講,如果我是一個馬拉松選手,卻沒有參加過摩洛哥沙哈拉沙漠七天六夜的比賽,就會是人生枉走一回,因為那是一個馬拉松選手的盛典。

我在2002年自己去報名參加這個比賽,自己開始準備,我就開始喜歡上這個運動。

超級馬拉松好像在比人的拉力賽,第一天贏不見得第二天是贏,第二天贏,不見得第三天是贏,要看每天成績的總和,我覺得好刺激喔!就愛上這個比賽。那一次我是跑第九名,是十七屆以來亞洲人第一次跑進前十名的。我發現我滿適合這種運動的,這是我很幸運的地方,我在三十歲之前就找到我很適合的一樣東西。

之後就去比了很多比賽,中國的戈壁、智利的Atacama(阿他加馬)、亞馬遜河、南極、埃及的沙哈拉沙漠………。成績最好的是智利Atacma的比賽,我拿到第一名。

這次橫越沙哈拉大沙漠,從歷史記載來看,沒有人用駱駝、車子、腳踏車或任何工具,coast to coast橫越沙哈拉沙漠,所以我們這次可以說創下人類歷史。我在在途中遇到一些遊牧民族,聽到我們從哪裡跑過來,都不敢相信。因為這裡環境相當險惡,而且是個戰區,很多地雷、很多武裝份子,危險不只來自大自然,人為因素佔更多。更危險的是人,而不是環境,雖然環境是一個很嚴酷的挑戰。我們算是幸運,可以把這個任務完成。這是人類歷史啊!我們跑了111天。電影公司拍下的紀錄片(Rumming The Sahara),九月會在多倫多影展上映。

沙漠裡的眼淚
跑過這麼多地方,從沙漠、冰原、戈壁到極地,每一趟的比賽,準備時都非常興奮,可是到了後面的階段,當看到的東西愈來愈多了,社會的角落也好、世界的角落也好,尤其是我去的地方,真的是「角落」,我看到愈多的時候,心裡真是愈痛。比如說南極,這麼美麗的地方,你會看到溫室效應的問題。你到了非洲,你看到那些小孩子,你會想到醫療、社會不平等、人為的問題,愈看愈擔心。
有人問我為什麼在沙漠裡哭那麼多次,流下眼淚,並不是因為身體的痛或孤獨感。流下眼淚是因為我看到好多好美麗的地方,自然而然引發出內心高漲的情緒。我有一次在Mauritanie(茅利塔尼亞),那個凌晨我們跑到一個地方,有好大一片湖在沙漠裡,綠色的植物在其中,當太陽慢慢從湖面起來,當地的人划著竹筏在前進,我看到那個景象的時候,我的媽啊!我的眼淚就自動流下來了,很美!非常的美!就讓我想起了,我過去在台灣曾經跟我的朋友在某個地方所看到相同的景色的那種感覺。我就回想起我的同伴、同學許多情景。

在沙哈拉沙漠上,感覺好像是自由的,但卻是不自由的。因為我每天都要跑那麼長一段距離,那時候就會問自己,「什麼是自由?」

等回到台灣這麼現代的地方,你就會更珍惜它、更愛身邊所有的事物。

我還記得在沙漠中遇到一個七歲的小男孩,他爸爸騎著駱駝到兩百公里以外去找水,他媽媽在五十公里以外不知道在做什麼,這個小男孩要一個人照顧自己。這小孩的爸爸殺了一隻羊就放在那邊,小孩餓了就要自己生火烤肉來吃,七歲,他就可以這樣照顧自己。看到了,是會流眼淚的。

未來,準備傳承
對於未來,在2008年完成極光之旅之後,我準備念博士班,現在唸書不僅是為林義傑而已,我希望以後家長看到小孩子在運動的時候,或是看到運動員的時候,不會再認為他們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我去唸書有一個很大的動機是,我必須做一個很好的model,運動員不只是會運動而已,他可以去挑戰任何不同的事情,他們的堅韌度特別高,因為他們決心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就會好好去做。第二點,運動員也不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他們是頭腦不簡單,而且四肢更發達。所以我必須要念博士班,而且要念非常好的學校,我要打破台灣這種傳統的迷思。
雖然,我現在才三十歲,但是我已經在想傳承的工作,因為不能只是林義傑一直在跑,因為如果只是這樣一直跑下去,我的人生會變得無目的。我必須要有一些傳承,在一百萬人裡頭,我去找出兩個、三個,他想要做這件事,就去培養他們。

要培養未來的學生或我的小孩,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培養紀律與正確的生活態度。

成功的定義對我來講就是完成了一項任務。重點在於過程,是不是用心盡力來達成這個任務,這就是成功。【精采書摘】林義傑談毅力如果你放棄了,只能在旁邊看

跑過冰原、跑過戈壁,橫越過沙漠、奔馳過戰地;他挑戰過世界上最險惡的環境,他踏觸到人類最危險的地帶;林義傑,一個曾經不愛唸書、因身材瘦小,被田徑隊拒絕多次的大男孩,如今已經成為國際頂尖超級馬拉松選手。

就在今年初,林義傑與兩位國際好友以111天的時間,用雙腳橫越沙哈拉沙漠,不僅創下人類的新歷史,更帶領我們關心非洲水資源的問題。林義傑讓世人從他身上看到台灣人的堅強毅力,也鼓舞了台灣人的士氣。
一路跑來,林義傑如何克服重重考驗,實現他的夢想?是什麼培養出他堅毅的個性?

作者:許芳菊採訪整理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要選擇這麼辛苦的冒險運動。在別人眼裡我是在從事一個很辛苦、很危險的運動,可是就我看來,因為我是做了充分的準備與計畫,我就不覺得它很危險,因為要比賽就會有準備,它讓我學習到處理很多事情的態度。

當然,一開始做個運動員,並不是我父母對我的期待,父母的期待總是希望小孩可以當個公務員、或是醫生、律師。可是我從小就愛運動,就選擇跑步。到了高中以後,就自己離家去西湖工商,主要是那裡有很好的田徑隊,我去那裡找教練。以前會覺得小時候並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但現在回頭看,卻發現我小時候其實滿有目標的。就是因為有一個興趣,我很執著,就去從事。

很重要的是我的態度,我去西湖工商三次,老師才接受我。因為我沒有什麼成績,他們不怎麼敢用我,他們是重點的田徑學校,是正規的訓練,不像一般學校的田徑隊。所以進去的人都是區中運前兩三名、很厲害的學生,而且身材又好。但是我去的時候,我的背包比我的人還大,那時候老師還以為我是小學來的。到最後老師接受我苦苦的哀求,我很高興,就走進我正規的田徑訓練。

磨練從起床、打掃開始
潘瑞根教練對我影響很大,如果沒有他,就沒有林義傑的故事。

在人格教育的培養上,家庭環境當然影響很大,但學校老師的影響也很重要。學校教育不在於培養學生多會唸書或是養成功利主義,要學生去爭第一,學校教育應該是讓小孩子知道自己的夢想是什麼,而能去付諸於實行。在這過程中,不是要教他去吃掉人、擊敗對方,而是要培養出自我的社會責任,以及自我的成就的期待。如果忽略了這些生活上的磨練,長大之後,就算很會讀書,可是道德感不夠,就會很可怕了。

我們教練潘瑞根最注重的就是生活紀律,他很負責,是一個很特殊的人。他認為要做一件事就是要全力以赴,還有,他時間的管理是非常嚴格的。比如,我們早上要五點叫起床,他會安排每個學生值日,叫學生起床,我那時記憶最深刻就是有位學長叫起床,都這樣摳、摳、摳(用力敲床板),那時真的很痛苦,但這就是磨練,一個耐心的培養。

起來之後,五點半出去訓練,到八點多回來就開始打掃,我們要一天打掃三次,要打掃到不能摸到灰塵,學長會檢查。我發現從打掃過程中,會磨練到心智的成長,我們教練很重視打掃這個環節。那時,我一篇日記寫到,「來到西湖,你要學會如何打掃。」

我那時覺得真是比當兵還辛苦,可是我們教練認為,如果生活紀律不好或是懶散的話,你怎麼成為一位優秀的運動員,而且會影響到你的態度。他的確是ㄧ位影響我很大的老師。

如果你放棄了,只能在旁邊看
會對運動這麼堅持,可能是我爸媽從小就常帶我們去爬山,我就變得很愛運動,在運動中慢慢就養成我這種堅持的個性。因為在運動中如果你放棄了,你就只能在旁邊看別人運動,就不好玩了。

我是六年五班的,是在比較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那時候班上的同學每個人都會去補很多才藝,我也有補,可是我都蹺課,跑到國父紀念館餵魚,後來成績變得不好,但並沒影響我的自信心,可能是我在其他方面的表現還不錯吧。

寫日記,學會自省
運動比賽輸贏的壓力,在小時候還沒什麼感覺,但是到高中,對輸贏有時候會滿自責的,那時候就是鼓勵自己再接再厲。我那時候每天都會寫日記,這也是在西湖的時候培養出來的,老師也會改我們的日記,每天都寫,這滿有趣的。在寫日記的過程中就會學到自省,就會了解自己發生了什麼事情,教練也會看到,他也會給一點建議。那時候教練給予的關心就是一種支持的力量,有時輸掉了比賽,他會鼓勵我再接再厲,對我有所期待。

我覺得體育或藝術對人格的培養真的很重要,很可惜的,我們以前常常被借用的課就是體育課、音樂課與美術課。

遇到重大的挫折怎麼面對?
我會開始參加超級馬拉松,就是因為遇到了一個重大的挫折。

我在九八年的時候,promise我的教練,我一定可以拿今年區運會的前三名。然後,我每天非常有目標的訓練,而且那時候我的成績都可跑到全國前三名。我非常認真訓練三個月,結果我在比賽前一天,阿基里斯腱急性發炎,很慘!我被迫放棄一萬公尺的比賽,然後就一直打消炎針。六天我打了七次消炎針,我不願放棄,還是去參加馬拉松比賽,我還記得那天早上老師幫我包紮,還問我:「你確定你要比嗎?你現在沒感覺是因為你打消炎針,等感覺恢復,你就會非常痛苦。」我說,「我確定!」然後我就下去比了。

在前面35公里我都保持前三名,可是再下來我就開始痛了,我開始用跳的,而且包紮的地方都磨得流血了,我跑到38公里的時候,我放棄了。所以我有放棄的時候,我不是每次都很厲害,沒有人可以這樣子的。

我那時候非常的自責,就決定參加下個月路跑協會一百公里的比賽,我就這樣進到超級馬拉松。

進去之後,覺得滿刺激的,我連續拿了三次台灣超級馬拉松一百公里的冠軍,而且一直破記錄。

主動跑向國際盛典
會進到國際比賽,則是我自己爭取進去的。那時候跑馬松認識可口可樂大中華地區的CEO,他熱愛運動,我們常常約在一起跑步,他可跑一百公里跑二十四小時,還參加過馬拉松七天六夜的比賽。他跟我講,如果我是一個馬拉松選手,卻沒有參加過摩洛哥沙哈拉沙漠七天六夜的比賽,就會是人生枉走一回,因為那是一個馬拉松選手的盛典。

我在2002年自己去報名參加這個比賽,自己開始準備,我就開始喜歡上這個運動。

超級馬拉松好像在比人的拉力賽,第一天贏不見得第二天是贏,第二天贏,不見得第三天是贏,要看每天成績的總和,我覺得好刺激喔!就愛上這個比賽。那一次我是跑第九名,是十七屆以來亞洲人第一次跑進前十名的。我發現我滿適合這種運動的,這是我很幸運的地方,我在三十歲之前就找到我很適合的一樣東西。

之後就去比了很多比賽,中國的戈壁、智利的Atacama(阿他加馬)、亞馬遜河、南極、埃及的沙哈拉沙漠………。成績最好的是智利Atacma的比賽,我拿到第一名。

這次橫越沙哈拉大沙漠,從歷史記載來看,沒有人用駱駝、車子、腳踏車或任何工具,coast to coast橫越沙哈拉沙漠,所以我們這次可以說創下人類歷史。我在在途中遇到一些遊牧民族,聽到我們從哪裡跑過來,都不敢相信。因為這裡環境相當險惡,而且是個戰區,很多地雷、很多武裝份子,危險不只來自大自然,人為因素佔更多。更危險的是人,而不是環境,雖然環境是一個很嚴酷的挑戰。我們算是幸運,可以把這個任務完成。這是人類歷史啊!我們跑了111天。電影公司拍下的紀錄片(Rumming The Sahara),九月會在多倫多影展上映。

沙漠裡的眼淚
跑過這麼多地方,從沙漠、冰原、戈壁到極地,每一趟的比賽,準備時都非常興奮,可是到了後面的階段,當看到的東西愈來愈多了,社會的角落也好、世界的角落也好,尤其是我去的地方,真的是「角落」,我看到愈多的時候,心裡真是愈痛。比如說南極,這麼美麗的地方,你會看到溫室效應的問題。你到了非洲,你看到那些小孩子,你會想到醫療、社會不平等、人為的問題,愈看愈擔心。
有人問我為什麼在沙漠裡哭那麼多次,流下眼淚,並不是因為身體的痛或孤獨感。流下眼淚是因為我看到好多好美麗的地方,自然而然引發出內心高漲的情緒。我有一次在Mauritanie(茅利塔尼亞),那個凌晨我們跑到一個地方,有好大一片湖在沙漠裡,綠色的植物在其中,當太陽慢慢從湖面起來,當地的人划著竹筏在前進,我看到那個景象的時候,我的媽啊!我的眼淚就自動流下來了,很美!非常的美!就讓我想起了,我過去在台灣曾經跟我的朋友在某個地方所看到相同的景色的那種感覺。我就回想起我的同伴、同學許多情景。

在沙哈拉沙漠上,感覺好像是自由的,但卻是不自由的。因為我每天都要跑那麼長一段距離,那時候就會問自己,「什麼是自由?」

等回到台灣這麼現代的地方,你就會更珍惜它、更愛身邊所有的事物。

我還記得在沙漠中遇到一個七歲的小男孩,他爸爸騎著駱駝到兩百公里以外去找水,他媽媽在五十公里以外不知道在做什麼,這個小男孩要一個人照顧自己。這小孩的爸爸殺了一隻羊就放在那邊,小孩餓了就要自己生火烤肉來吃,七歲,他就可以這樣照顧自己。看到了,是會流眼淚的。

未來,準備傳承
對於未來,在2008年完成極光之旅之後,我準備念博士班,現在唸書不僅是為林義傑而已,我希望以後家長看到小孩子在運動的時候,或是看到運動員的時候,不會再認為他們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我去唸書有一個很大的動機是,我必須做一個很好的model,運動員不只是會運動而已,他可以去挑戰任何不同的事情,他們的堅韌度特別高,因為他們決心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就會好好去做。第二點,運動員也不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他們是頭腦不簡單,而且四肢更發達。所以我必須要念博士班,而且要念非常好的學校,我要打破台灣這種傳統的迷思。
雖然,我現在才三十歲,但是我已經在想傳承的工作,因為不能只是林義傑一直在跑,因為如果只是這樣一直跑下去,我的人生會變得無目的。我必須要有一些傳承,在一百萬人裡頭,我去找出兩個、三個,他想要做這件事,就去培養他們。

要培養未來的學生或我的小孩,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培養紀律與正確的生活態度。

成功的定義對我來講就是完成了一項任務。重點在於過程,是不是用心盡力來達成這個任務,這就是成功。【精采書摘】林義傑談毅力如果你放棄了,只能在旁邊看

跑過冰原、跑過戈壁,橫越過沙漠、奔馳過戰地;他挑戰過世界上最險惡的環境,他踏觸到人類最危險的地帶;林義傑,一個曾經不愛唸書、因身材瘦小,被田徑隊拒絕多次的大男孩,如今已經成為國際頂尖超級馬拉松選手。

就在今年初,林義傑與兩位國際好友以111天的時間,用雙腳橫越沙哈拉沙漠,不僅創下人類的新歷史,更帶領我們關心非洲水資源的問題。林義傑讓世人從他身上看到台灣人的堅強毅力,也鼓舞了台灣人的士氣。
一路跑來,林義傑如何克服重重考驗,實現他的夢想?是什麼培養出他堅毅的個性?

作者:許芳菊採訪整理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要選擇這麼辛苦的冒險運動。在別人眼裡我是在從事一個很辛苦、很危險的運動,可是就我看來,因為我是做了充分的準備與計畫,我就不覺得它很危險,因為要比賽就會有準備,它讓我學習到處理很多事情的態度。

當然,一開始做個運動員,並不是我父母對我的期待,父母的期待總是希望小孩可以當個公務員、或是醫生、律師。可是我從小就愛運動,就選擇跑步。到了高中以後,就自己離家去西湖工商,主要是那裡有很好的田徑隊,我去那裡找教練。以前會覺得小時候並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但現在回頭看,卻發現我小時候其實滿有目標的。就是因為有一個興趣,我很執著,就去從事。

很重要的是我的態度,我去西湖工商三次,老師才接受我。因為我沒有什麼成績,他們不怎麼敢用我,他們是重點的田徑學校,是正規的訓練,不像一般學校的田徑隊。所以進去的人都是區中運前兩三名、很厲害的學生,而且身材又好。但是我去的時候,我的背包比我的人還大,那時候老師還以為我是小學來的。到最後老師接受我苦苦的哀求,我很高興,就走進我正規的田徑訓練。

磨練從起床、打掃開始
潘瑞根教練對我影響很大,如果沒有他,就沒有林義傑的故事。

在人格教育的培養上,家庭環境當然影響很大,但學校老師的影響也很重要。學校教育不在於培養學生多會唸書或是養成功利主義,要學生去爭第一,學校教育應該是讓小孩子知道自己的夢想是什麼,而能去付諸於實行。在這過程中,不是要教他去吃掉人、擊敗對方,而是要培養出自我的社會責任,以及自我的成就的期待。如果忽略了這些生活上的磨練,長大之後,就算很會讀書,可是道德感不夠,就會很可怕了。

我們教練潘瑞根最注重的就是生活紀律,他很負責,是一個很特殊的人。他認為要做一件事就是要全力以赴,還有,他時間的管理是非常嚴格的。比如,我們早上要五點叫起床,他會安排每個學生值日,叫學生起床,我那時記憶最深刻就是有位學長叫起床,都這樣摳、摳、摳(用力敲床板),那時真的很痛苦,但這就是磨練,一個耐心的培養。

起來之後,五點半出去訓練,到八點多回來就開始打掃,我們要一天打掃三次,要打掃到不能摸到灰塵,學長會檢查。我發現從打掃過程中,會磨練到心智的成長,我們教練很重視打掃這個環節。那時,我一篇日記寫到,「來到西湖,你要學會如何打掃。」

我那時覺得真是比當兵還辛苦,可是我們教練認為,如果生活紀律不好或是懶散的話,你怎麼成為一位優秀的運動員,而且會影響到你的態度。他的確是ㄧ位影響我很大的老師。

如果你放棄了,只能在旁邊看
會對運動這麼堅持,可能是我爸媽從小就常帶我們去爬山,我就變得很愛運動,在運動中慢慢就養成我這種堅持的個性。因為在運動中如果你放棄了,你就只能在旁邊看別人運動,就不好玩了。

我是六年五班的,是在比較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那時候班上的同學每個人都會去補很多才藝,我也有補,可是我都蹺課,跑到國父紀念館餵魚,後來成績變得不好,但並沒影響我的自信心,可能是我在其他方面的表現還不錯吧。

寫日記,學會自省
運動比賽輸贏的壓力,在小時候還沒什麼感覺,但是到高中,對輸贏有時候會滿自責的,那時候就是鼓勵自己再接再厲。我那時候每天都會寫日記,這也是在西湖的時候培養出來的,老師也會改我們的日記,每天都寫,這滿有趣的。在寫日記的過程中就會學到自省,就會了解自己發生了什麼事情,教練也會看到,他也會給一點建議。那時候教練給予的關心就是一種支持的力量,有時輸掉了比賽,他會鼓勵我再接再厲,對我有所期待。

我覺得體育或藝術對人格的培養真的很重要,很可惜的,我們以前常常被借用的課就是體育課、音樂課與美術課。

遇到重大的挫折怎麼面對?
我會開始參加超級馬拉松,就是因為遇到了一個重大的挫折。

我在九八年的時候,promise我的教練,我一定可以拿今年區運會的前三名。然後,我每天非常有目標的訓練,而且那時候我的成績都可跑到全國前三名。我非常認真訓練三個月,結果我在比賽前一天,阿基里斯腱急性發炎,很慘!我被迫放棄一萬公尺的比賽,然後就一直打消炎針。六天我打了七次消炎針,我不願放棄,還是去參加馬拉松比賽,我還記得那天早上老師幫我包紮,還問我:「你確定你要比嗎?你現在沒感覺是因為你打消炎針,等感覺恢復,你就會非常痛苦。」我說,「我確定!」然後我就下去比了。

在前面35公里我都保持前三名,可是再下來我就開始痛了,我開始用跳的,而且包紮的地方都磨得流血了,我跑到38公里的時候,我放棄了。所以我有放棄的時候,我不是每次都很厲害,沒有人可以這樣子的。

我那時候非常的自責,就決定參加下個月路跑協會一百公里的比賽,我就這樣進到超級馬拉松。

進去之後,覺得滿刺激的,我連續拿了三次台灣超級馬拉松一百公里的冠軍,而且一直破記錄。

主動跑向國際盛典
會進到國際比賽,則是我自己爭取進去的。那時候跑馬松認識可口可樂大中華地區的CEO,他熱愛運動,我們常常約在一起跑步,他可跑一百公里跑二十四小時,還參加過馬拉松七天六夜的比賽。他跟我講,如果我是一個馬拉松選手,卻沒有參加過摩洛哥沙哈拉沙漠七天六夜的比賽,就會是人生枉走一回,因為那是一個馬拉松選手的盛典。

我在2002年自己去報名參加這個比賽,自己開始準備,我就開始喜歡上這個運動。

超級馬拉松好像在比人的拉力賽,第一天贏不見得第二天是贏,第二天贏,不見得第三天是贏,要看每天成績的總和,我覺得好刺激喔!就愛上這個比賽。那一次我是跑第九名,是十七屆以來亞洲人第一次跑進前十名的。我發現我滿適合這種運動的,這是我很幸運的地方,我在三十歲之前就找到我很適合的一樣東西。

之後就去比了很多比賽,中國的戈壁、智利的Atacama(阿他加馬)、亞馬遜河、南極、埃及的沙哈拉沙漠………。成績最好的是智利Atacma的比賽,我拿到第一名。

這次橫越沙哈拉大沙漠,從歷史記載來看,沒有人用駱駝、車子、腳踏車或任何工具,coast to coast橫越沙哈拉沙漠,所以我們這次可以說創下人類歷史。我在在途中遇到一些遊牧民族,聽到我們從哪裡跑過來,都不敢相信。因為這裡環境相當險惡,而且是個戰區,很多地雷、很多武裝份子,危險不只來自大自然,人為因素佔更多。更危險的是人,而不是環境,雖然環境是一個很嚴酷的挑戰。我們算是幸運,可以把這個任務完成。這是人類歷史啊!我們跑了111天。電影公司拍下的紀錄片(Rumming The Sahara),九月會在多倫多影展上映。

沙漠裡的眼淚
跑過這麼多地方,從沙漠、冰原、戈壁到極地,每一趟的比賽,準備時都非常興奮,可是到了後面的階段,當看到的東西愈來愈多了,社會的角落也好、世界的角落也好,尤其是我去的地方,真的是「角落」,我看到愈多的時候,心裡真是愈痛。比如說南極,這麼美麗的地方,你會看到溫室效應的問題。你到了非洲,你看到那些小孩子,你會想到醫療、社會不平等、人為的問題,愈看愈擔心。
有人問我為什麼在沙漠裡哭那麼多次,流下眼淚,並不是因為身體的痛或孤獨感。流下眼淚是因為我看到好多好美麗的地方,自然而然引發出內心高漲的情緒。我有一次在Mauritanie(茅利塔尼亞),那個凌晨我們跑到一個地方,有好大一片湖在沙漠裡,綠色的植物在其中,當太陽慢慢從湖面起來,當地的人划著竹筏在前進,我看到那個景象的時候,我的媽啊!我的眼淚就自動流下來了,很美!非常的美!就讓我想起了,我過去在台灣曾經跟我的朋友在某個地方所看到相同的景色的那種感覺。我就回想起我的同伴、同學許多情景。

在沙哈拉沙漠上,感覺好像是自由的,但卻是不自由的。因為我每天都要跑那麼長一段距離,那時候就會問自己,「什麼是自由?」

等回到台灣這麼現代的地方,你就會更珍惜它、更愛身邊所有的事物。

我還記得在沙漠中遇到一個七歲的小男孩,他爸爸騎著駱駝到兩百公里以外去找水,他媽媽在五十公里以外不知道在做什麼,這個小男孩要一個人照顧自己。這小孩的爸爸殺了一隻羊就放在那邊,小孩餓了就要自己生火烤肉來吃,七歲,他就可以這樣照顧自己。看到了,是會流眼淚的。

未來,準備傳承
對於未來,在2008年完成極光之旅之後,我準備念博士班,現在唸書不僅是為林義傑而已,我希望以後家長看到小孩子在運動的時候,或是看到運動員的時候,不會再認為他們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我去唸書有一個很大的動機是,我必須做一個很好的model,運動員不只是會運動而已,他可以去挑戰任何不同的事情,他們的堅韌度特別高,因為他們決心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就會好好去做。第二點,運動員也不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他們是頭腦不簡單,而且四肢更發達。所以我必須要念博士班,而且要念非常好的學校,我要打破台灣這種傳統的迷思。
雖然,我現在才三十歲,但是我已經在想傳承的工作,因為不能只是林義傑一直在跑,因為如果只是這樣一直跑下去,我的人生會變得無目的。我必須要有一些傳承,在一百萬人裡頭,我去找出兩個、三個,他想要做這件事,就去培養他們。

要培養未來的學生或我的小孩,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培養紀律與正確的生活態度。

成功的定義對我來講就是完成了一項任務。重點在於過程,是不是用心盡力來達成這個任務,這就是成功。【精采書摘】林義傑談毅力如果你放棄了,只能在旁邊看

跑過冰原、跑過戈壁,橫越過沙漠、奔馳過戰地;他挑戰過世界上最險惡的環境,他踏觸到人類最危險的地帶;林義傑,一個曾經不愛唸書、因身材瘦小,被田徑隊拒絕多次的大男孩,如今已經成為國際頂尖超級馬拉松選手。

就在今年初,林義傑與兩位國際好友以111天的時間,用雙腳橫越沙哈拉沙漠,不僅創下人類的新歷史,更帶領我們關心非洲水資源的問題。林義傑讓世人從他身上看到台灣人的堅強毅力,也鼓舞了台灣人的士氣。
一路跑來,林義傑如何克服重重考驗,實現他的夢想?是什麼培養出他堅毅的個性?

作者:許芳菊採訪整理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要選擇這麼辛苦的冒險運動。在別人眼裡我是在從事一個很辛苦、很危險的運動,可是就我看來,因為我是做了充分的準備與計畫,我就不覺得它很危險,因為要比賽就會有準備,它讓我學習到處理很多事情的態度。

當然,一開始做個運動員,並不是我父母對我的期待,父母的期待總是希望小孩可以當個公務員、或是醫生、律師。可是我從小就愛運動,就選擇跑步。到了高中以後,就自己離家去西湖工商,主要是那裡有很好的田徑隊,我去那裡找教練。以前會覺得小時候並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但現在回頭看,卻發現我小時候其實滿有目標的。就是因為有一個興趣,我很執著,就去從事。

很重要的是我的態度,我去西湖工商三次,老師才接受我。因為我沒有什麼成績,他們不怎麼敢用我,他們是重點的田徑學校,是正規的訓練,不像一般學校的田徑隊。所以進去的人都是區中運前兩三名、很厲害的學生,而且身材又好。但是我去的時候,我的背包比我的人還大,那時候老師還以為我是小學來的。到最後老師接受我苦苦的哀求,我很高興,就走進我正規的田徑訓練。

磨練從起床、打掃開始
潘瑞根教練對我影響很大,如果沒有他,就沒有林義傑的故事。

在人格教育的培養上,家庭環境當然影響很大,但學校老師的影響也很重要。學校教育不在於培養學生多會唸書或是養成功利主義,要學生去爭第一,學校教育應該是讓小孩子知道自己的夢想是什麼,而能去付諸於實行。在這過程中,不是要教他去吃掉人、擊敗對方,而是要培養出自我的社會責任,以及自我的成就的期待。如果忽略了這些生活上的磨練,長大之後,就算很會讀書,可是道德感不夠,就會很可怕了。

我們教練潘瑞根最注重的就是生活紀律,他很負責,是一個很特殊的人。他認為要做一件事就是要全力以赴,還有,他時間的管理是非常嚴格的。比如,我們早上要五點叫起床,他會安排每個學生值日,叫學生起床,我那時記憶最深刻就是有位學長叫起床,都這樣摳、摳、摳(用力敲床板),那時真的很痛苦,但這就是磨練,一個耐心的培養。

起來之後,五點半出去訓練,到八點多回來就開始打掃,我們要一天打掃三次,要打掃到不能摸到灰塵,學長會檢查。我發現從打掃過程中,會磨練到心智的成長,我們教練很重視打掃這個環節。那時,我一篇日記寫到,「來到西湖,你要學會如何打掃。」

我那時覺得真是比當兵還辛苦,可是我們教練認為,如果生活紀律不好或是懶散的話,你怎麼成為一位優秀的運動員,而且會影響到你的態度。他的確是ㄧ位影響我很大的老師。

如果你放棄了,只能在旁邊看
會對運動這麼堅持,可能是我爸媽從小就常帶我們去爬山,我就變得很愛運動,在運動中慢慢就養成我這種堅持的個性。因為在運動中如果你放棄了,你就只能在旁邊看別人運動,就不好玩了。

我是六年五班的,是在比較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那時候班上的同學每個人都會去補很多才藝,我也有補,可是我都蹺課,跑到國父紀念館餵魚,後來成績變得不好,但並沒影響我的自信心,可能是我在其他方面的表現還不錯吧。

寫日記,學會自省
運動比賽輸贏的壓力,在小時候還沒什麼感覺,但是到高中,對輸贏有時候會滿自責的,那時候就是鼓勵自己再接再厲。我那時候每天都會寫日記,這也是在西湖的時候培養出來的,老師也會改我們的日記,每天都寫,這滿有趣的。在寫日記的過程中就會學到自省,就會了解自己發生了什麼事情,教練也會看到,他也會給一點建議。那時候教練給予的關心就是一種支持的力量,有時輸掉了比賽,他會鼓勵我再接再厲,對我有所期待。

我覺得體育或藝術對人格的培養真的很重要,很可惜的,我們以前常常被借用的課就是體育課、音樂課與美術課。

遇到重大的挫折怎麼面對?
我會開始參加超級馬拉松,就是因為遇到了一個重大的挫折。

我在九八年的時候,promise我的教練,我一定可以拿今年區運會的前三名。然後,我每天非常有目標的訓練,而且那時候我的成績都可跑到全國前三名。我非常認真訓練三個月,結果我在比賽前一天,阿基里斯腱急性發炎,很慘!我被迫放棄一萬公尺的比賽,然後就一直打消炎針。六天我打了七次消炎針,我不願放棄,還是去參加馬拉松比賽,我還記得那天早上老師幫我包紮,還問我:「你確定你要比嗎?你現在沒感覺是因為你打消炎針,等感覺恢復,你就會非常痛苦。」我說,「我確定!」然後我就下去比了。

在前面35公里我都保持前三名,可是再下來我就開始痛了,我開始用跳的,而且包紮的地方都磨得流血了,我跑到38公里的時候,我放棄了。所以我有放棄的時候,我不是每次都很厲害,沒有人可以這樣子的。

我那時候非常的自責,就決定參加下個月路跑協會一百公里的比賽,我就這樣進到超級馬拉松。

進去之後,覺得滿刺激的,我連續拿了三次台灣超級馬拉松一百公里的冠軍,而且一直破記錄。

主動跑向國際盛典
會進到國際比賽,則是我自己爭取進去的。那時候跑馬松認識可口可樂大中華地區的CEO,他熱愛運動,我們常常約在一起跑步,他可跑一百公里跑二十四小時,還參加過馬拉松七天六夜的比賽。他跟我講,如果我是一個馬拉松選手,卻沒有參加過摩洛哥沙哈拉沙漠七天六夜的比賽,就會是人生枉走一回,因為那是一個馬拉松選手的盛典。

我在2002年自己去報名參加這個比賽,自己開始準備,我就開始喜歡上這個運動。

超級馬拉松好像在比人的拉力賽,第一天贏不見得第二天是贏,第二天贏,不見得第三天是贏,要看每天成績的總和,我覺得好刺激喔!就愛上這個比賽。那一次我是跑第九名,是十七屆以來亞洲人第一次跑進前十名的。我發現我滿適合這種運動的,這是我很幸運的地方,我在三十歲之前就找到我很適合的一樣東西。

之後就去比了很多比賽,中國的戈壁、智利的Atacama(阿他加馬)、亞馬遜河、南極、埃及的沙哈拉沙漠………。成績最好的是智利Atacma的比賽,我拿到第一名。

這次橫越沙哈拉大沙漠,從歷史記載來看,沒有人用駱駝、車子、腳踏車或任何工具,coast to coast橫越沙哈拉沙漠,所以我們這次可以說創下人類歷史。我在在途中遇到一些遊牧民族,聽到我們從哪裡跑過來,都不敢相信。因為這裡環境相當險惡,而且是個戰區,很多地雷、很多武裝份子,危險不只來自大自然,人為因素佔更多。更危險的是人,而不是環境,雖然環境是一個很嚴酷的挑戰。我們算是幸運,可以把這個任務完成。這是人類歷史啊!我們跑了111天。電影公司拍下的紀錄片(Rumming The Sahara),九月會在多倫多影展上映。

沙漠裡的眼淚
跑過這麼多地方,從沙漠、冰原、戈壁到極地,每一趟的比賽,準備時都非常興奮,可是到了後面的階段,當看到的東西愈來愈多了,社會的角落也好、世界的角落也好,尤其是我去的地方,真的是「角落」,我看到愈多的時候,心裡真是愈痛。比如說南極,這麼美麗的地方,你會看到溫室效應的問題。你到了非洲,你看到那些小孩子,你會想到醫療、社會不平等、人為的問題,愈看愈擔心。
有人問我為什麼在沙漠裡哭那麼多次,流下眼淚,並不是因為身體的痛或孤獨感。流下眼淚是因為我看到好多好美麗的地方,自然而然引發出內心高漲的情緒。我有一次在Mauritanie(茅利塔尼亞),那個凌晨我們跑到一個地方,有好大一片湖在沙漠裡,綠色的植物在其中,當太陽慢慢從湖面起來,當地的人划著竹筏在前進,我看到那個景象的時候,我的媽啊!我的眼淚就自動流下來了,很美!非常的美!就讓我想起了,我過去在台灣曾經跟我的朋友在某個地方所看到相同的景色的那種感覺。我就回想起我的同伴、同學許多情景。

在沙哈拉沙漠上,感覺好像是自由的,但卻是不自由的。因為我每天都要跑那麼長一段距離,那時候就會問自己,「什麼是自由?」

等回到台灣這麼現代的地方,你就會更珍惜它、更愛身邊所有的事物。

我還記得在沙漠中遇到一個七歲的小男孩,他爸爸騎著駱駝到兩百公里以外去找水,他媽媽在五十公里以外不知道在做什麼,這個小男孩要一個人照顧自己。這小孩的爸爸殺了一隻羊就放在那邊,小孩餓了就要自己生火烤肉來吃,七歲,他就可以這樣照顧自己。看到了,是會流眼淚的。

未來,準備傳承
對於未來,在2008年完成極光之旅之後,我準備念博士班,現在唸書不僅是為林義傑而已,我希望以後家長看到小孩子在運動的時候,或是看到運動員的時候,不會再認為他們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我去唸書有一個很大的動機是,我必須做一個很好的model,運動員不只是會運動而已,他可以去挑戰任何不同的事情,他們的堅韌度特別高,因為他們決心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就會好好去做。第二點,運動員也不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他們是頭腦不簡單,而且四肢更發達。所以我必須要念博士班,而且要念非常好的學校,我要打破台灣這種傳統的迷思。
雖然,我現在才三十歲,但是我已經在想傳承的工作,因為不能只是林義傑一直在跑,因為如果只是這樣一直跑下去,我的人生會變得無目的。我必須要有一些傳承,在一百萬人裡頭,我去找出兩個、三個,他想要做這件事,就去培養他們。

要培養未來的學生或我的小孩,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培養紀律與正確的生活態度。

成功的定義對我來講就是完成了一項任務。重點在於過程,是不是用心盡力來達成這個任務,這就是成功。【精采書摘】林義傑談毅力如果你放棄了,只能在旁邊看

跑過冰原、跑過戈壁,橫越過沙漠、奔馳過戰地;他挑戰過世界上最險惡的環境,他踏觸到人類最危險的地帶;林義傑,一個曾經不愛唸書、因身材瘦小,被田徑隊拒絕多次的大男孩,如今已經成為國際頂尖超級馬拉松選手。

就在今年初,林義傑與兩位國際好友以111天的時間,用雙腳橫越沙哈拉沙漠,不僅創下人類的新歷史,更帶領我們關心非洲水資源的問題。林義傑讓世人從他身上看到台灣人的堅強毅力,也鼓舞了台灣人的士氣。
一路跑來,林義傑如何克服重重考驗,實現他的夢想?是什麼培養出他堅毅的個性?

作者:許芳菊採訪整理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要選擇這麼辛苦的冒險運動。在別人眼裡我是在從事一個很辛苦、很危險的運動,可是就我看來,因為我是做了充分的準備與計畫,我就不覺得它很危險,因為要比賽就會有準備,它讓我學習到處理很多事情的態度。

當然,一開始做個運動員,並不是我父母對我的期待,父母的期待總是希望小孩可以當個公務員、或是醫生、律師。可是我從小就愛運動,就選擇跑步。到了高中以後,就自己離家去西湖工商,主要是那裡有很好的田徑隊,我去那裡找教練。以前會覺得小時候並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但現在回頭看,卻發現我小時候其實滿有目標的。就是因為有一個興趣,我很執著,就去從事。

很重要的是我的態度,我去西湖工商三次,老師才接受我。因為我沒有什麼成績,他們不怎麼敢用我,他們是重點的田徑學校,是正規的訓練,不像一般學校的田徑隊。所以進去的人都是區中運前兩三名、很厲害的學生,而且身材又好。但是我去的時候,我的背包比我的人還大,那時候老師還以為我是小學來的。到最後老師接受我苦苦的哀求,我很高興,就走進我正規的田徑訓練。

磨練從起床、打掃開始
潘瑞根教練對我影響很大,如果沒有他,就沒有林義傑的故事。

在人格教育的培養上,家庭環境當然影響很大,但學校老師的影響也很重要。學校教育不在於培養學生多會唸書或是養成功利主義,要學生去爭第一,學校教育應該是讓小孩子知道自己的夢想是什麼,而能去付諸於實行。在這過程中,不是要教他去吃掉人、擊敗對方,而是要培養出自我的社會責任,以及自我的成就的期待。如果忽略了這些生活上的磨練,長大之後,就算很會讀書,可是道德感不夠,就會很可怕了。

我們教練潘瑞根最注重的就是生活紀律,他很負責,是一個很特殊的人。他認為要做一件事就是要全力以赴,還有,他時間的管理是非常嚴格的。比如,我們早上要五點叫起床,他會安排每個學生值日,叫學生起床,我那時記憶最深刻就是有位學長叫起床,都這樣摳、摳、摳(用力敲床板),那時真的很痛苦,但這就是磨練,一個耐心的培養。

起來之後,五點半出去訓練,到八點多回來就開始打掃,我們要一天打掃三次,要打掃到不能摸到灰塵,學長會檢查。我發現從打掃過程中,會磨練到心智的成長,我們教練很重視打掃這個環節。那時,我一篇日記寫到,「來到西湖,你要學會如何打掃。」

我那時覺得真是比當兵還辛苦,可是我們教練認為,如果生活紀律不好或是懶散的話,你怎麼成為一位優秀的運動員,而且會影響到你的態度。他的確是ㄧ位影響我很大的老師。

如果你放棄了,只能在旁邊看
會對運動這麼堅持,可能是我爸媽從小就常帶我們去爬山,我就變得很愛運動,在運動中慢慢就養成我這種堅持的個性。因為在運動中如果你放棄了,你就只能在旁邊看別人運動,就不好玩了。

我是六年五班的,是在比較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那時候班上的同學每個人都會去補很多才藝,我也有補,可是我都蹺課,跑到國父紀念館餵魚,後來成績變得不好,但並沒影響我的自信心,可能是我在其他方面的表現還不錯吧。

寫日記,學會自省
運動比賽輸贏的壓力,在小時候還沒什麼感覺,但是到高中,對輸贏有時候會滿自責的,那時候就是鼓勵自己再接再厲。我那時候每天都會寫日記,這也是在西湖的時候培養出來的,老師也會改我們的日記,每天都寫,這滿有趣的。在寫日記的過程中就會學到自省,就會了解自己發生了什麼事情,教練也會看到,他也會給一點建議。那時候教練給予的關心就是一種支持的力量,有時輸掉了比賽,他會鼓勵我再接再厲,對我有所期待。

我覺得體育或藝術對人格的培養真的很重要,很可惜的,我們以前常常被借用的課就是體育課、音樂課與美術課。

遇到重大的挫折怎麼面對?
我會開始參加超級馬拉松,就是因為遇到了一個重大的挫折。

我在九八年的時候,promise我的教練,我一定可以拿今年區運會的前三名。然後,我每天非常有目標的訓練,而且那時候我的成績都可跑到全國前三名。我非常認真訓練三個月,結果我在比賽前一天,阿基里斯腱急性發炎,很慘!我被迫放棄一萬公尺的比賽,然後就一直打消炎針。六天我打了七次消炎針,我不願放棄,還是去參加馬拉松比賽,我還記得那天早上老師幫我包紮,還問我:「你確定你要比嗎?你現在沒感覺是因為你打消炎針,等感覺恢復,你就會非常痛苦。」我說,「我確定!」然後我就下去比了。

在前面35公里我都保持前三名,可是再下來我就開始痛了,我開始用跳的,而且包紮的地方都磨得流血了,我跑到38公里的時候,我放棄了。所以我有放棄的時候,我不是每次都很厲害,沒有人可以這樣子的。

我那時候非常的自責,就決定參加下個月路跑協會一百公里的比賽,我就這樣進到超級馬拉松。

進去之後,覺得滿刺激的,我連續拿了三次台灣超級馬拉松一百公里的冠軍,而且一直破記錄。

主動跑向國際盛典
會進到國際比賽,則是我自己爭取進去的。那時候跑馬松認識可口可樂大中華地區的CEO,他熱愛運動,我們常常約在一起跑步,他可跑一百公里跑二十四小時,還參加過馬拉松七天六夜的比賽。他跟我講,如果我是一個馬拉松選手,卻沒有參加過摩洛哥沙哈拉沙漠七天六夜的比賽,就會是人生枉走一回,因為那是一個馬拉松選手的盛典。

我在2002年自己去報名參加這個比賽,自己開始準備,我就開始喜歡上這個運動。

超級馬拉松好像在比人的拉力賽,第一天贏不見得第二天是贏,第二天贏,不見得第三天是贏,要看每天成績的總和,我覺得好刺激喔!就愛上這個比賽。那一次我是跑第九名,是十七屆以來亞洲人第一次跑進前十名的。我發現我滿適合這種運動的,這是我很幸運的地方,我在三十歲之前就找到我很適合的一樣東西。

之後就去比了很多比賽,中國的戈壁、智利的Atacama(阿他加馬)、亞馬遜河、南極、埃及的沙哈拉沙漠………。成績最好的是智利Atacma的比賽,我拿到第一名。

這次橫越沙哈拉大沙漠,從歷史記載來看,沒有人用駱駝、車子、腳踏車或任何工具,coast to coast橫越沙哈拉沙漠,所以我們這次可以說創下人類歷史。我在在途中遇到一些遊牧民族,聽到我們從哪裡跑過來,都不敢相信。因為這裡環境相當險惡,而且是個戰區,很多地雷、很多武裝份子,危險不只來自大自然,人為因素佔更多。更危險的是人,而不是環境,雖然環境是一個很嚴酷的挑戰。我們算是幸運,可以把這個任務完成。這是人類歷史啊!我們跑了111天。電影公司拍下的紀錄片(Rumming The Sahara),九月會在多倫多影展上映。

沙漠裡的眼淚
跑過這麼多地方,從沙漠、冰原、戈壁到極地,每一趟的比賽,準備時都非常興奮,可是到了後面的階段,當看到的東西愈來愈多了,社會的角落也好、世界的角落也好,尤其是我去的地方,真的是「角落」,我看到愈多的時候,心裡真是愈痛。比如說南極,這麼美麗的地方,你會看到溫室效應的問題。你到了非洲,你看到那些小孩子,你會想到醫療、社會不平等、人為的問題,愈看愈擔心。
有人問我為什麼在沙漠裡哭那麼多次,流下眼淚,並不是因為身體的痛或孤獨感。流下眼淚是因為我看到好多好美麗的地方,自然而然引發出內心高漲的情緒。我有一次在Mauritanie(茅利塔尼亞),那個凌晨我們跑到一個地方,有好大一片湖在沙漠裡,綠色的植物在其中,當太陽慢慢從湖面起來,當地的人划著竹筏在前進,我看到那個景象的時候,我的媽啊!我的眼淚就自動流下來了,很美!非常的美!就讓我想起了,我過去在台灣曾經跟我的朋友在某個地方所看到相同的景色的那種感覺。我就回想起我的同伴、同學許多情景。

在沙哈拉沙漠上,感覺好像是自由的,但卻是不自由的。因為我每天都要跑那麼長一段距離,那時候就會問自己,「什麼是自由?」

等回到台灣這麼現代的地方,你就會更珍惜它、更愛身邊所有的事物。

我還記得在沙漠中遇到一個七歲的小男孩,他爸爸騎著駱駝到兩百公里以外去找水,他媽媽在五十公里以外不知道在做什麼,這個小男孩要一個人照顧自己。這小孩的爸爸殺了一隻羊就放在那邊,小孩餓了就要自己生火烤肉來吃,七歲,他就可以這樣照顧自己。看到了,是會流眼淚的。

未來,準備傳承
對於未來,在2008年完成極光之旅之後,我準備念博士班,現在唸書不僅是為林義傑而已,我希望以後家長看到小孩子在運動的時候,或是看到運動員的時候,不會再認為他們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我去唸書有一個很大的動機是,我必須做一個很好的model,運動員不只是會運動而已,他可以去挑戰任何不同的事情,他們的堅韌度特別高,因為他們決心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就會好好去做。第二點,運動員也不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他們是頭腦不簡單,而且四肢更發達。所以我必須要念博士班,而且要念非常好的學校,我要打破台灣這種傳統的迷思。
雖然,我現在才三十歲,但是我已經在想傳承的工作,因為不能只是林義傑一直在跑,因為如果只是這樣一直跑下去,我的人生會變得無目的。我必須要有一些傳承,在一百萬人裡頭,我去找出兩個、三個,他想要做這件事,就去培養他們。

要培養未來的學生或我的小孩,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培養紀律與正確的生活態度。

成功的定義對我來講就是完成了一項任務。重點在於過程,是不是用心盡力來達成這個任務,這就是成功。【精采書摘】林義傑談毅力如果你放棄了,只能在旁邊看

跑過冰原、跑過戈壁,橫越過沙漠、奔馳過戰地;他挑戰過世界上最險惡的環境,他踏觸到人類最危險的地帶;林義傑,一個曾經不愛唸書、因身材瘦小,被田徑隊拒絕多次的大男孩,如今已經成為國際頂尖超級馬拉松選手。

就在今年初,林義傑與兩位國際好友以111天的時間,用雙腳橫越沙哈拉沙漠,不僅創下人類的新歷史,更帶領我們關心非洲水資源的問題。林義傑讓世人從他身上看到台灣人的堅強毅力,也鼓舞了台灣人的士氣。
一路跑來,林義傑如何克服重重考驗,實現他的夢想?是什麼培養出他堅毅的個性?

作者:許芳菊採訪整理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要選擇這麼辛苦的冒險運動。在別人眼裡我是在從事一個很辛苦、很危險的運動,可是就我看來,因為我是做了充分的準備與計畫,我就不覺得它很危險,因為要比賽就會有準備,它讓我學習到處理很多事情的態度。

當然,一開始做個運動員,並不是我父母對我的期待,父母的期待總是希望小孩可以當個公務員、或是醫生、律師。可是我從小就愛運動,就選擇跑步。到了高中以後,就自己離家去西湖工商,主要是那裡有很好的田徑隊,我去那裡找教練。以前會覺得小時候並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但現在回頭看,卻發現我小時候其實滿有目標的。就是因為有一個興趣,我很執著,就去從事。

很重要的是我的態度,我去西湖工商三次,老師才接受我。因為我沒有什麼成績,他們不怎麼敢用我,他們是重點的田徑學校,是正規的訓練,不像一般學校的田徑隊。所以進去的人都是區中運前兩三名、很厲害的學生,而且身材又好。但是我去的時候,我的背包比我的人還大,那時候老師還以為我是小學來的。到最後老師接受我苦苦的哀求,我很高興,就走進我正規的田徑訓練。

磨練從起床、打掃開始
潘瑞根教練對我影響很大,如果沒有他,就沒有林義傑的故事。

在人格教育的培養上,家庭環境當然影響很大,但學校老師的影響也很重要。學校教育不在於培養學生多會唸書或是養成功利主義,要學生去爭第一,學校教育應該是讓小孩子知道自己的夢想是什麼,而能去付諸於實行。在這過程中,不是要教他去吃掉人、擊敗對方,而是要培養出自我的社會責任,以及自我的成就的期待。如果忽略了這些生活上的磨練,長大之後,就算很會讀書,可是道德感不夠,就會很可怕了。

我們教練潘瑞根最注重的就是生活紀律,他很負責,是一個很特殊的人。他認為要做一件事就是要全力以赴,還有,他時間的管理是非常嚴格的。比如,我們早上要五點叫起床,他會安排每個學生值日,叫學生起床,我那時記憶最深刻就是有位學長叫起床,都這樣摳、摳、摳(用力敲床板),那時真的很痛苦,但這就是磨練,一個耐心的培養。

起來之後,五點半出去訓練,到八點多回來就開始打掃,我們要一天打掃三次,要打掃到不能摸到灰塵,學長會檢查。我發現從打掃過程中,會磨練到心智的成長,我們教練很重視打掃這個環節。那時,我一篇日記寫到,「來到西湖,你要學會如何打掃。」

我那時覺得真是比當兵還辛苦,可是我們教練認為,如果生活紀律不好或是懶散的話,你怎麼成為一位優秀的運動員,而且會影響到你的態度。他的確是ㄧ位影響我很大的老師。

如果你放棄了,只能在旁邊看
會對運動這麼堅持,可能是我爸媽從小就常帶我們去爬山,我就變得很愛運動,在運動中慢慢就養成我這種堅持的個性。因為在運動中如果你放棄了,你就只能在旁邊看別人運動,就不好玩了。

我是六年五班的,是在比較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那時候班上的同學每個人都會去補很多才藝,我也有補,可是我都蹺課,跑到國父紀念館餵魚,後來成績變得不好,但並沒影響我的自信心,可能是我在其他方面的表現還不錯吧。

寫日記,學會自省
運動比賽輸贏的壓力,在小時候還沒什麼感覺,但是到高中,對輸贏有時候會滿自責的,那時候就是鼓勵自己再接再厲。我那時候每天都會寫日記,這也是在西湖的時候培養出來的,老師也會改我們的日記,每天都寫,這滿有趣的。在寫日記的過程中就會學到自省,就會了解自己發生了什麼事情,教練也會看到,他也會給一點建議。那時候教練給予的關心就是一種支持的力量,有時輸掉了比賽,他會鼓勵我再接再厲,對我有所期待。

我覺得體育或藝術對人格的培養真的很重要,很可惜的,我們以前常常被借用的課就是體育課、音樂課與美術課。

遇到重大的挫折怎麼面對?
我會開始參加超級馬拉松,就是因為遇到了一個重大的挫折。

我在九八年的時候,promise我的教練,我一定可以拿今年區運會的前三名。然後,我每天非常有目標的訓練,而且那時候我的成績都可跑到全國前三名。我非常認真訓練三個月,結果我在比賽前一天,阿基里斯腱急性發炎,很慘!我被迫放棄一萬公尺的比賽,然後就一直打消炎針。六天我打了七次消炎針,我不願放棄,還是去參加馬拉松比賽,我還記得那天早上老師幫我包紮,還問我:「你確定你要比嗎?你現在沒感覺是因為你打消炎針,等感覺恢復,你就會非常痛苦。」我說,「我確定!」然後我就下去比了。

在前面35公里我都保持前三名,可是再下來我就開始痛了,我開始用跳的,而且包紮的地方都磨得流血了,我跑到38公里的時候,我放棄了。所以我有放棄的時候,我不是每次都很厲害,沒有人可以這樣子的。

我那時候非常的自責,就決定參加下個月路跑協會一百公里的比賽,我就這樣進到超級馬拉松。

進去之後,覺得滿刺激的,我連續拿了三次台灣超級馬拉松一百公里的冠軍,而且一直破記錄。

主動跑向國際盛典
會進到國際比賽,則是我自己爭取進去的。那時候跑馬松認識可口可樂大中華地區的CEO,他熱愛運動,我們常常約在一起跑步,他可跑一百公里跑二十四小時,還參加過馬拉松七天六夜的比賽。他跟我講,如果我是一個馬拉松選手,卻沒有參加過摩洛哥沙哈拉沙漠七天六夜的比賽,就會是人生枉走一回,因為那是一個馬拉松選手的盛典。

我在2002年自己去報名參加這個比賽,自己開始準備,我就開始喜歡上這個運動。

超級馬拉松好像在比人的拉力賽,第一天贏不見得第二天是贏,第二天贏,不見得第三天是贏,要看每天成績的總和,我覺得好刺激喔!就愛上這個比賽。那一次我是跑第九名,是十七屆以來亞洲人第一次跑進前十名的。我發現我滿適合這種運動的,這是我很幸運的地方,我在三十歲之前就找到我很適合的一樣東西。

之後就去比了很多比賽,中國的戈壁、智利的Atacama(阿他加馬)、亞馬遜河、南極、埃及的沙哈拉沙漠………。成績最好的是智利Atacma的比賽,我拿到第一名。

這次橫越沙哈拉大沙漠,從歷史記載來看,沒有人用駱駝、車子、腳踏車或任何工具,coast to coast橫越沙哈拉沙漠,所以我們這次可以說創下人類歷史。我在在途中遇到一些遊牧民族,聽到我們從哪裡跑過來,都不敢相信。因為這裡環境相當險惡,而且是個戰區,很多地雷、很多武裝份子,危險不只來自大自然,人為因素佔更多。更危險的是人,而不是環境,雖然環境是一個很嚴酷的挑戰。我們算是幸運,可以把這個任務完成。這是人類歷史啊!我們跑了111天。電影公司拍下的紀錄片(Rumming The Sahara),九月會在多倫多影展上映。

沙漠裡的眼淚
跑過這麼多地方,從沙漠、冰原、戈壁到極地,每一趟的比賽,準備時都非常興奮,可是到了後面的階段,當看到的東西愈來愈多了,社會的角落也好、世界的角落也好,尤其是我去的地方,真的是「角落」,我看到愈多的時候,心裡真是愈痛。比如說南極,這麼美麗的地方,你會看到溫室效應的問題。你到了非洲,你看到那些小孩子,你會想到醫療、社會不平等、人為的問題,愈看愈擔心。
有人問我為什麼在沙漠裡哭那麼多次,流下眼淚,並不是因為身體的痛或孤獨感。流下眼淚是因為我看到好多好美麗的地方,自然而然引發出內心高漲的情緒。我有一次在Mauritanie(茅利塔尼亞),那個凌晨我們跑到一個地方,有好大一片湖在沙漠裡,綠色的植物在其中,當太陽慢慢從湖面起來,當地的人划著竹筏在前進,我看到那個景象的時候,我的媽啊!我的眼淚就自動流下來了,很美!非常的美!就讓我想起了,我過去在台灣曾經跟我的朋友在某個地方所看到相同的景色的那種感覺。我就回想起我的同伴、同學許多情景。

在沙哈拉沙漠上,感覺好像是自由的,但卻是不自由的。因為我每天都要跑那麼長一段距離,那時候就會問自己,「什麼是自由?」

等回到台灣這麼現代的地方,你就會更珍惜它、更愛身邊所有的事物。

我還記得在沙漠中遇到一個七歲的小男孩,他爸爸騎著駱駝到兩百公里以外去找水,他媽媽在五十公里以外不知道在做什麼,這個小男孩要一個人照顧自己。這小孩的爸爸殺了一隻羊就放在那邊,小孩餓了就要自己生火烤肉來吃,七歲,他就可以這樣照顧自己。看到了,是會流眼淚的。

未來,準備傳承
對於未來,在2008年完成極光之旅之後,我準備念博士班,現在唸書不僅是為林義傑而已,我希望以後家長看到小孩子在運動的時候,或是看到運動員的時候,不會再認為他們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我去唸書有一個很大的動機是,我必須做一個很好的model,運動員不只是會運動而已,他可以去挑戰任何不同的事情,他們的堅韌度特別高,因為他們決心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就會好好去做。第二點,運動員也不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他們是頭腦不簡單,而且四肢更發達。所以我必須要念博士班,而且要念非常好的學校,我要打破台灣這種傳統的迷思。
雖然,我現在才三十歲,但是我已經在想傳承的工作,因為不能只是林義傑一直在跑,因為如果只是這樣一直跑下去,我的人生會變得無目的。我必須要有一些傳承,在一百萬人裡頭,我去找出兩個、三個,他想要做這件事,就去培養他們。

要培養未來的學生或我的小孩,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培養紀律與正確的生活態度。

成功的定義對我來講就是完成了一項任務。重點在於過程,是不是用心盡力來達成這個任務,這就是成功。

2012年7月29日 星期日

詹志禹:哪種獎賞最管用?~親子天下雜誌36期

詹志禹:哪種獎賞最管用?
·         2012-07   親子天下雜誌36  作者:詹志禹

孩子考得好,就送他手機當做獎勵,好嗎?使用約定式外在獎賞的老師、家長,請三思。

假設有甲、乙、丙三個年齡相近的孩子,分別生長在三個家庭,都很喜歡繪畫,自由活動時間總是在玩水彩或畫漫畫。
你對某甲說:「你畫得好棒,我給你一週的時間,如果你至少完成三幅作品,就可以來換取你要的遊戲機,你願意嗎?」
你確定這三個孩子都喜歡某款的遊戲機。
某甲點點頭,一週過後,他依約完成作品,如願換取遊戲機。
某乙也完成了至少三幅作品,你也給他遊戲機,讓他有意外驚喜。
某丙也完成了數量相當的作品,不過沒有拿到也不知道有遊戲機。
獎勵活動結束後兩週,你回去觀察他們在自由時間的活動,竟然發現有一位明顯減少繪畫行為,你猜哪一位?
一般人都猜某丙,因為他沒有獲得獎賞。至於其他兩位,因為都獲得獎賞,「理」應增加繪畫行為。
豈知這個「理」是行為主義,假定人和動物在本質上一樣,趨樂避苦,受獎賞的行為會提高出現的頻率。
但認知心理學家卻發現,人心比其他動物的思考要複雜許多。
當這三個孩子反省自己為什麼過去這一週畫了許多作品時,某甲會很明顯的發現自己是為了遊戲機;某乙比較不會歸因於遊戲機,因為他原先並未預期得到遊戲機;某丙沒有得到任何外在獎賞,會覺得自己是因為喜歡畫畫,所以畫了許多作品。畫畫對乙、丙來說都是一種有趣的玩樂;對某甲來說,卻變成一種換取酬賞的工作,故當酬賞結束後,某甲的工作動機就會降低。
早在三十餘年前,許多教育心理學實驗就已經發現這種效果。他們觀察或實驗的對象通常不只三人,而是三組或三班的學生;學習活動除了繪畫之外,還有數學與閱讀等。他們都得到類似的實驗效果:契約式的外在獎賞會侵蝕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把遊戲變工作。
何謂「內在動機」?
無論是「內在」或「外在」動機,都內在於心理。
但「內在動機」特指內在於事物或活動本身,也就是說,學習者認為所學的事物或活動本身就是目的,覺得這些事物或活動本身有趣味、有意義、有價值、帶來挑戰與成就感等;而「外在動機」則意含事物或活動本身不是目的,學習者覺得所學的事物或活動本身沒有趣味、意義或價值,只是把這些事物或活動當成工具,用來換取外在酬賞或避開外在懲罰,猶如幼兒吃藥只是為了糖衣。
學習者如果覺得學習過程雖然辛苦但很有趣,雖然困難但想挑戰,雖然會失敗但有成就感,雖然無知但渴望知識,雖然冗長但忘掉時間,這就是擁有高度內在動機,是學習的最高境界。

學習者如果覺得學習過程辛苦而且無趣、嘗試錯誤帶來懲罰、知識獨斷而且枯燥,讀書只是為了排名、得獎、通過考試、避免考不好讓父母沒面子、避免被「少一分打一下」等,這就是典型的外在動機,是學習的悲哀!
什麼樣的獎賞,會削弱興趣、侵蝕內在動機?在下列三個條件配合之下,可以達到最強效果:
第一,採用具體、物質性的獎勵品,而非社會性的讚美而已;第二,採用孩子最喜歡、最在意的獎品,而非他可有可無的獎品;第三,和孩子事前訂立契約,其形式大致如下:「你如果……我就……」例如:「你如果寫完這十題數學,我就給你看電視一小時」、「你如果練完這三首鋼琴曲各二十遍,我就送你一本漫畫」、「你如果這次期末考可以排進前三名,我就帶你出國旅行五天」等。
如何把遊戲變工作?
某高級住宅區周圍有一條乾淨的外牆,有個孩子放學後經過這裡,就會隨手用石頭在外牆上亂塗鴉。有個居民看到孩子亂畫,就跑去大聲制止,孩子一溜煙的跑了,但隔天放學後仍然回來畫得不亦樂乎。
這居民轉念一想,就對孩子說:「你畫得不錯,我出十塊錢請你幫忙在牆上畫十分鐘,你願意嗎?」孩子點點頭,拿了十塊錢,幫忙畫了十分鐘。
隔天放學後孩子又來了,這居民說:「我今天口袋裡只有五塊錢,你可以幫忙畫五分鐘嗎?」孩子勉強點點頭,畫了五分鐘。
隔天放學後孩子又來了,這次居民說:「對不起,我今天忘了帶錢,你可以免費幫我畫嗎?」孩子搖搖頭說:「這工作很辛苦勒!沒錢,我不幹了!」
如何把工作變遊戲?
《湯姆歷險記》中有一段描寫湯姆被嬸嬸處罰刷油漆,湯姆剛開始對著牆壁既鬱悶又哀怨,後來發現有一群孩子走過來,他知道這群死對頭一定會嘲笑他,就假裝刷得很快樂。
對頭不相信,還是嘲笑他,但他解釋了刷油漆的難度與妙處,一面吹口哨,一面顯得很珍惜。對頭還是不太信,希望試一下,但湯姆斷然拒絕。
最後,對頭願意用一些玩具交換刷油漆的機會,湯姆才勉強答應。
這一段轉換過程的描寫,真是馬克‧吐溫的一絕,讓我讀後三十年,仍然印象深刻。
當孩子在學習歷程當中很投入、很專注、很享受的時候,這個歷程本身就是獎賞,千萬不要再用約定式外在獎賞強化它,若多此一舉,將後悔莫及。至於要不要給孩子意外驚喜,這是情感的經營,不要和學習掛鉤